辽海东南天一柱 胸中谁比玉峥嵘—王廷风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2016-11-22 09:21王登科
艺术品 2016年9期
关键词:纸本书法家书法

文/王登科

辽海东南天一柱 胸中谁比玉峥嵘—王廷风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文/王登科

王廷风(1933—2011)字子风,号虎翁、关外大虫,别署半耘斎、三乐居。1933年出生于辽宁海城,祖籍山东烟台福山。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鞍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鞍山市书画院名誉院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书展中展出并获奖,并被多个博物馆收藏。出版有《王廷风书法集》。

王廷风先生

早年读《元遗山集》,在读到他《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二首》中“辽海东南天一柱,胸中谁比玉峥嵘”这两句时,心中不禁莫名地震颤起来。在感喟诗人炼句造境的同时,更联想到诗所描写的主人公—同乡辽南熊岳的王庭筠(字子端)苍凉萧瑟的身世。进而又由这相近的名氏联想到了我们鞍山的书家前辈王廷风先生。准确地说,就因了这诗句,我从那时起,就想写一点关于廷风先生艺术与生活的文字。然而,直到今天,这篇文字也没有完成,表象上是我的热忙和紧迫,事实上是我由衷地感到自己目前的认知和感受,与廷风先生的艺术尚有迢递之隔。总想,假以时日和年光,用再妥帖和准确一点的视野去解读先生。过去的几十年中,曾有过多次的当面聆教之缘。但当我又积存了好多问题,再次萌生请益之念时,先生却于2011年11月18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年夏天,廷风先生的哲嗣小风兄来京与我和家新一叙。并说准备在年底为先生在鞍山搞一次遗墨展,我们听后都很高兴。一来可以流布和弘扬先生的艺术。二来对于家人和弟子又可以之追思与怀念。当下我们又做了分工,家新作为弟子为之题署和编选作品,在下则写篇文字并充序以述缘起。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开始了。

王廷风先生是闻名海内外的书法大家。其影响力从钢城开始,及至辽海,乃至全国。自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他连续三届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协副主席、鞍山市书法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是《书法艺术》的第一任主编。在辽宁他是继沈延毅先生之后的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书法家和卓越的组织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大连于植元先生一并呼吁和奔走各方。为故去的老友、著名篆刻大家李世伟先生出版作品集,并亲自撰写怀念文章,不遗余力地弘扬、流布老友的艺术。此乃先生举贤荐能之一端。对于年轻人,廷风先生更是极尽托举与抬爱。在鞍山近三十年间涌现出的后辈书法人才中,无不受其人格与艺术的沾溉。像王宏、董洋、张世刚、苏峰、唐海波、高大纯等,他们的成长与进步都与廷风先生的擢拔与批评不无关系。大家普遍的共识是,每一次的造访,每一次的相逢和邂逅,都能从先生诙谐风趣的闲谈中收获良多。无论是世道人心还是写字画画,甚至诗文戏曲,先生总是能够从容道来,其中还不免引出一段轶事闲情,说到兴高采烈处,常让人捧腹和忍俊不止。身在北京的家新曾几次和我回忆到,当年他在东北财大筹备毕业前的个展时,就请廷风先生写信引荐拜访天津的王学仲先生。可见其关爱青年、鼓励后学的高风亮节之一斑。

王廷风与书画爱好者进行联谊活动

王廷风(左一)、于植元(左二)

王廷风先生工作照

1988年,在下从大连于植元先生处进修返回,拟办一个“学书汇报展”。当时廷风先生对我没有印象。因此,于先生也是为我写了个推荐函。我带着这封信第一次去拜访正在医院疗病的廷风先生。看着我幼稚的作品,先生鼓励一番,之后又是细心地指点。临行前,又在病榻前的小桌上,为我的展览题字。长长的羊毫、饱蘸的浓墨,惊蛇入草般地跃然而出四个大字:“笔精墨远”。当时只是欣喜与好奇,第一次见先生挥毫,有种奇妙的感受。而直到今天才真切地感受到,先生当年的期许与鼓舞对于一个刚刚上路的年轻人是多么的重要啊!这就是廷风先生,一位慈祥有时也厉色的可亲的长者。他鼓励年轻的学书者要走正路,深入传统,不要搞“野狐禅”。对那些轻浮、夸夸其谈的市俗之辈则不留情面做当面训斥。因此,在辽海地区的书法青年,极少没有不受其影响者。他的书风与艺术见地指引了几代人的学习方向。鞍海地区浓郁的书法学习气氛以及人才辈出的现象,正是与廷风先生的身体力行的影响有关。然而,世事无常,斯人已去,而今“书家疑难可问谁”?因此,对于廷风先生的无限怀念,恐怕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心事。

王廷风先生,幼承庭训。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及至青壮,工作之余对绘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素描、水彩、油画成为他青年时代艺术兴趣的重要内容。我们从他当年留下的素描、油画习作中不难看出他除了扎实的功底和绘画的感觉之外,还有就是一种朴实的、不见雕琢的清新的艺术风格。这一点也正是他后来书法风貌的一个心理准备。据说他的书法学习也是自童稚期就开始了。但真正介入到系统地学习与临帖恐怕是在弱冠之后了。数十年来,他一直是临池不辍,上自锺、张、羲、献,下自怀素、张旭、米芾、王铎,无不临习。晚年尤醉心于三原于右任老。其磅礴的气势、大度雍容的格调,尽显一位具有“正信正念”书法家的一贯品格。品格,是中国文化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特别是在书法艺术的审美思维中,品格的高下更是评判其艺术高下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艺术中品格的意义即在于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对于廷风先生作品的解读或许从品格始则更有说服力。

王廷风先生一生醉心于行草。早年以王铎筑基。化其繁复为简约,省略缠绕之缛节。气象博大、神采飞扬。是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风格。稍后,先生参以米芾、追摹魏晋“二王”,其格调再为之一变,多些厚重与质朴,少些流走与形式。但其朴茂、含蓄、简约的风貌一如既往。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乃至九十年代的基本风貌。晚年的廷风先生沉迷于于右任老“苍龙”般的风格。他下苦功夫,从一点一画始,到整体的精神气度,经历了一个从形到神的学习过程。经过十几年如一日“苦心孤诣”的过程和磨砺,他对于氏风格的把握渐至达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境界。也被公认为当代承传“于氏书风”的海内外第一人。众所周知,作为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书法家数十年“苦学独习”的结果。这标志着一位书家在特定的人生时段和心路历程中较为稳定的审美取向。廷风先生的风格类型与转捩正是在继承了书法传统的基础上而又与时代精神风貌进行了深刻的遇合。因此,我们很难用“古典”还是“现代”来界定其风格的象限,但我们却可以在这跌宕有致的书写中感受到他生命力的强大与丰富的情感表达。在他大量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张旭、怀素的迷恋正是对“浪漫主义”精神的高扬。而这种“任情恣性”的草书气质恰恰契合了他的人格特质与心性。纵观廷风先生的书法,其风格取向应当说是以韵取胜。其书大气而不霸悍,看似寻常,实则奇逸,于劲健洒脱中呈现出一派天然之境。尤其是其晚年的作品,朴实率真,洗尽铅华,简捷的点画中尽显“枯寂”之美。总之,廷风先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注意将精神境界的陶冶看作是笔耕之外的重要环节。在对传统文化的深谙中淬炼自己的品格。他通晓古代书论、热衷于戏曲艺术,特别是他曾将书法与京剧两门艺术互为表里的比况与研究,让人在通达的视野里去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形式。再加上他擅长绘画、诗词,尤其是在他多年与黄胄、沈鹏、赵华胜、宋雨桂等大家酬唱交游中,更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这都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大家的精神储备。

王廷风为青少年讲授书法

邹德忠(左一)、张海(左二)、王廷风(左三)

赵正(左一)、王廷风(左二)、张敬群(左三)、张洪武(左四)

王廷风 烛光清酒润诗肠 纸本设色

王廷风 文风明月四言联 纸本

中国美术馆举办“王廷风书法作品展”

玉锡珏(左一)、王廷风(左二)、杨仁凯(左三)、聂成文(左四)

与日本书法家井上大疆举办书法作品联展

王丹(左一)、王廷风(左二)

参加绍兴市书法节

在辽宁美术馆举办“王廷风书法艺术作品展”

王廷风(左二)、陆俨少(左三)

王廷风(左一)、宋雨桂(左二)

“鞍山地区首届马良杯少儿书画大奖赛”现场

冯月庵(左一)、沈延毅(左二)、王廷风(左三)

王廷风(左一)、沈鹏(左二)

王廷风 清白图 纸本设色

王廷风 学书莫随流俗转 纸本

无疑,廷风先生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书法家和教育家。他不仅亲历了当代书法三十年的风起云涌,而且又以自己的勤勉和天才般地创造为这个时代书法的发展平添了一缕生机。如今,他虽离我们远去,但更多的“廷风迷”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着他的艺术,景仰着他的人格……承蒙家新兄以及小风兄的抬爱与嘱托,由我来撰文。对于廷风先生的学生,登科藐予小子,不敢一赞。只是述说梳理一下几十年廷风先生的点滴旧事,略有感慨,并与诸同学互勉而已。谨以此文,怀念先生之为人为艺,并为先生不朽。

(本文作者为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

王廷风 竹笋 纸本设色

责编/杨元元

猜你喜欢
纸本书法家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韩景燕作品集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王少桓
书法家·谢 锐
兰华生作品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