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邹承东
怀远“一户一田”改革记
本刊记者邹承东
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一项被农民称为“一块田”的试点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说起“一块田”改革,怀远县十里八乡的农民没有不交口称赞的,究竟是怎样的改革能够得到农民这样的热情拥护呢?带着好奇和疑问,记者来到了怀远县“一块田”改革的发源地——徐圩乡一探究竟。
在徐圩乡,乡党委书记蔡永为记者揭开了答案。蔡永告诉记者,“一块田”改革并不神秘,“实际上就是一户一块田耕种,将过去的农民零散耕种变为家庭连片经营,实现农户家庭经营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但在这简单答案的背后,却饱含了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
68岁的农民邵东洋介绍说,在搞“一块田”改革前,由于过去土地地力不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也不平衡,他家的18亩地,分布在9块不同的地方,每次种地都要算好不同地块所需要的肥料和农药,收获的时候要提前约好收割机去不同的地块收割,往往是小的地块人家不愿意来,只能自己动手了。
邵东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搞了‘一块田’以后,我家以前的9块田变成了一块,沟渠、道路都是修好的,过去收割的时候9块田将近4天才能完工,现在3个多小时就能收工,付的钱也少了,一季下来要省400元。”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测算,在实行“一户一块田”后,农户收割、耕种、灌溉等环节所费成本和工时大幅减少,基本实现了全机械化操作,保守估计每年每亩节省成本50元以上,亩均增收100元以上,在承包面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减负。
蔡永进一步介绍说,在实施“一户一田”的过程中,每户之间零散地块的田埂、沟垄得到了整理,一些不必要的水沟和机耕道被复垦,节省了不少土地资源。徐圩乡完成“一户一田”的改革后,估计会新增有效耕地将近5千亩,户均增加4-5分地,正是由于有这些好处,在几个村组试点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村组开始主动尝试“一户一田”。
“‘一块田’的好处不仅是增产增收,更减少了村民间的纠纷矛盾,农村工作更好做了。”白湖村村支书白云新感慨道,以前村民为土地起纠纷,经常需要村干部去调解。“不解决纠纷,那这几户人家的其他工作都开展不了,村民关系也不那么融洽,自从看到别的村搞‘一户一田’很有效果,我们村很多村民主动找我说要搞,在实施‘一户一田’后,纠纷就很少了。”
在场的村民告诉记者,“一户一田”不仅减少了纠纷,还有利于土地流转,“过去一户好几块田,想流转都流转不出去,现在是‘一块田’了,想流入土地的都主动上门来了,流转价格也从过去的每亩600元左右提高到了现在至少每亩800元。”
“一户一田”改革发起于徐圩乡殷尚村的2个村民小组,作为当时的改革亲历者,邵东洋向记者说起了搞“一块田”的原因。“2014年,听说国家要搞土地确权,我和几个朋友感慨现在无人种地,流转土地给别人种也不方便,土地太零散,老人自己种也费劲,大家一讨论,感觉现在有了水路沟渠,土地产量也都一样了,是个好时机,我们东邵组就搞起了‘一块田’。”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一户一田”究竟怎么搞?当时参与的村民告诉记者,先选出村民代表经过村民讨论,制定方案,然后规划村民小组内沟、路、渠、桥等基础设施,保证公平公正,最后以10亩为一档来量地。村民以抽签方式来决定地块归属,为保证公平,第一轮抽取抽签的顺序号,第二轮按照顺序号来抽取地块号。东邵组总共463亩地被分成了24块大田,基本做到了“一户一田”,实现了“一块田”改革,在实现“一户一田”后,农户经营田地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蚌埠市农委经管科科长刘春丽介绍道,“一户一田”改革不是政府推出来的,而是农民群众自己的创造。徐圩乡试点成功后,蚌埠市农委非常关注,并专门出台了指导意见,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自愿、协商、民主”,坚持“五个不变”,即现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以原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小组为单位互换范围不变、二轮土地承包人口基数不变、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用途不变。实际上,也就是强调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让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目前,蚌埠市出台了《关于稳妥引导农户自愿互换并地实现“一户一田”承包经营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提出对实施“一户一田”合并土地100亩以上的村,按照每亩100元标准进行奖补,县级财政再配套每亩100元用于村组公益事业建设。来自蚌埠市农委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5个乡镇18个村74个村民小组,开展了互换实现“一户一田”承包经营的试点改革,“一户一田”总面积已由2015年的3812亩扩大到6.2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