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本刊实习记者 郑宏博 中评社记者 范颖薇
专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教授“小的本是学者”
作者丨本刊实习记者 郑宏博 中评社记者 范颖薇
研习营现场
7月底至8月初,由全国台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台湾大陆地区高校学生协会共同主办,福建省台联、厦门市台联协办的“大陆台生台湾史暑期研习营”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近百位在大陆高校深造的台湾硕博士生,与6位重量级的大陆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习真实、客观的台湾历史和两岸渊源,以帮助青年世代树立正确史观,增进共同认知。一时间,这一活动在两岸引起强烈反响。
8月8日,6位重量级的大陆学者之一、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教授在京接受了本刊和中评社的联合采访,就他的学术经历,如何把做学问与做官有机结合,以及近期关于“战后台湾政治史研究”的研究进展回答了记者提问。汪毅夫在采访中表示,今之学者,当凭史料和良知发言,不可过度解读。迄今为止,他已收集多种史料,并将继续审慎地披露所见史料。
记者:汪会长,您好。今年7月,您在厦门大学“台湾史暑期研习营”主讲“中国制度史专题”,同时,《汪毅夫·台湾史研究名家论集》在台湾出版,这再次引起了大家对您的学术工作的关注,您可以简要谈谈您的学术经历吗?
汪教授:谢谢您,谢谢大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常见的一句话是“小的说话,句句是实”,我很喜欢这句话。
小的本是学者。我在1997年以前经历了从学生到学者的过程。我的母校福建师范大学是百年老校。1982年我从母校毕业并留校任教,1985年破格晋升为讲师。1987年取得硕士学位并调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1991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至今的身份是官员,也是学者。我谈1997年以后的学术经历:1997年,《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出版,本书获福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台湾近代诗人在台湾》在台湾出版;1999年,与友人合著的《金门史稿》出版,本书获福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出版,本书获福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闽台区域社会研究》出版,本书获福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闽台缘与闽南风》出版;2008年,《闽台地方史研究》出版;2011年,《闽台地方史论稿》和《闽台妇女史研究》两书同年出版;2016年,《汪毅夫·台湾史研究名家论集》在台湾出版。
现在,我弱弱地问一句,您相信我说的“小的本是学者”了吗?
记者:是的。我应该改称您为汪教授了。请汪教授谈谈做学问同做官的关系。
汪毅夫为台籍学子授课
汪教授:我个人认为,做学问同做官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以此要求自己,将推动学术进步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结合起来。近年来,我在台湾十几所大学、也在大陆为台湾几十所大学的师生做学术报告,主要是有关台湾史的学术报告,这是我将学术工作同台联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努力。
记者:汪教授可以谈谈近期学术研究的情况吗?
汪教授:从2008年以来,我的学术兴趣是“战后台湾政治史研究”,这也是我近期学术研究的重点。
我服膺于傅斯年先生关于“史料学”的学术思想。至今为止,我收集了多种史料,其中包括稀见史料,内容涵盖官方和军方、“二·二八”事件、中共在台地下工作、政治案件之涉案人、台湾同乡会等专题。
基于学术伦理,我已经并且将继续审慎地披露所见史料。
我秉持的学术伦理是:
1、政治史是历史而不是政治,不应将政治史研究变为政治操弄;
2、尊重历史、不污损死者。战后台湾政治史上的人物,逝者已逝,无法开口辩白,今之学者,当凭史料和良知发言,不可过度解读,力戒“有嘴就任性”;
3、不影响相关当事人的生计和生活。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有一个团队从2013年起从事中共在台地下工作史料的搜集,成果颇丰。我对这个团队出色的工作深为感佩。
全国台联机关有一批很棒的学术骨干,尤为可贵的是有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
记者:感谢汪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
汪教授:“小的说话,句句是实”,我愿意真诚地面对媒体,面对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