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味道 文学奖

2016-11-22 04:02:22
台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联合报副刊文学奖

生活味道 文学奖

SHENG HUO WEI DAO

宇文正YUWENZHENG

台湾《联合报》副刊组主任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南加大东亚所硕士,有作品集十余部

“文学奖”在台湾,与联副(台湾《联合报》副刊)渊源深厚。1976年2月,马各(本名骆学良)二度执掌联副,其间最具开创性的作为是创立了“《联合报》小说奖”。当年是为纪念《联合报》创刊二十五周年的发想,此举首开台湾报界以巨额奖金鼓励创作风气的先河,影响深远。

“联合报小说奖”力求透明、公正的评审机制,树立台湾文学奖的评选模式,次年《中国时报》跟进,之后,参加两大报文学奖可说是新锐作家进入文坛的重要途径。如七等生、郑清文、朱天文、朱天心、小野、吴念真、洪醒夫、李永平、袁琼琼等小说名家皆曾于联合报小说奖初期夺获殊荣。

除了鼓励新锐作家,评审群囊括一时重要的评论家、作家,也成为文坛结构鲜明的指标。评论家王德威在《联合报》五十周年出版的《时代小说》序文中说:“一座奖不但是项荣誉,也是种文化资本。当运作得宜时,这座奖启动了价值循环。受奖者固然得到象征与实质的肯定,最大的赢家是颁奖者。”

文学奖的意义,当年还不仅在于拔擢新秀、培养作家,也成功扮演了突破言论尺度、意识形态、挑战禁忌、冲出社会常轨的先锋。例如擅长政治讽喻的小说家黄凡,陆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度获奖,又如平路影射陈文成命案的短篇小说《玉米田之死》(1983年)、李昂女性主义里程碑之作中篇小说《杀夫》(1983年)都在“联合报小说奖”里脱颖而出。这些在当时极具争议性的作品,借由文学奖的特殊途径,在报社尊重评审、不介入的立场下,由学者作家背书、得奖而发表。于是,“围绕着文学副刊的读者、编者,以及透过这两者长期以来相互默许的作者,遂于七十年代以降渐渐形成一个隐然无形,却确然存在的共谋圈”(张大春《当代台湾都市文学的兴起》)。这可能是创办者始料未及的意外贡献,却真有奉天承运的历史意义。

今日人们感叹文学奖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一般归咎于各式文学奖数量大增,稀释了奖的珍贵性,我认为前述这个特殊的政治、社会氛围已不存在,也是重要的因素吧。

举办文学奖,今日已成台湾社会推广文学广泛运用的手段,上上下下乃至各校园,台湾有多少文学奖,已数算不清。“奖金猎人”“割稻部队”之讥,或多或少贬损了得奖的荣耀。而有些作品,屡屡在各奖之间流浪,也令人省思过多同性质单篇作品的征奖,是否反而使创作者迷失了创作的初衷?

作为私人报业举办文学奖的先峰,2014年,联副广征各方意见,终于决定将持续35届的联合报文学奖,转型为第一届“联合报文学大奖”,集中资源,奖励攀登高峰的华文作家,书写有影响力的作品。评审团,每年(不固定)聘请海内外七位知名学者专家组成。评选方式是由七位评审主动遴选,各提名一位在过去三年之内曾出版文学作品的作家,文类不限,经评审团开会讨论选拔出一位大奖得主。奖金新台币101万元暨奖座壹座。举办三年以来,得主是:陈列、王定国、吴明益。

猜你喜欢
联合报副刊文学奖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今古传奇文学奖获奖名单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6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台湾选出年度汉字
环球时报(2009-12-17)2009-12-17 12:54:48
京台老字号热络互访
北京档案(2009年1期)2009-04-08 08: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