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与青城老人村

2016-11-21 11:22何民
躬耕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十景青城山青城

何民

青城老人村,一个让大千先生一辈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张大千先生是誉满全球的国画大师,被毕加索称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青城山是他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驿站之一

一九四四年仲夏的一天下午,张大千先生把自己在青城山上清宫的画室收拾一番,挂出了刚刚完成的“青城山十景图”,反复端详,颇为得意地拈着自己的大胡子,分咐他的夫人备茶,他要接待一个特殊的客人。说是客人,其实是青城山的道长易心莹大师。三年多来,大千先生客居青城山,多蒙彭椿仙、易心莹等道家悉心照料,他才得以在青城山上潜心创作,画了一千多幅以青城山风景为题材的国画,使他的艺术创作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如今他在完成了“青城山十景图”之后,准备下山了。临走之时,大千先生要反客为主,请心莹大师到他的画室作客,欣赏他的呕心之作“青城山十景图”,同时想请心莹大师帮他了却他一桩心事。

就在上年的夏天,张大千结束了在敦煌的临摹壁画等工作,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举办了几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盛况空前,在战时的大后方引起轰动。尘封千年的敦煌壁画在大千先生的笔下以美妙神奇的艺术魅力轰动了全国,在各地刮起了一股敦煌壁画旋风。一时间张大千的名字和敦煌壁画成了中国美术界的第一话题,中国敦煌壁画也从此走出西北大漠,走向世界。

敦煌壁画临摹画展给张大千带来巨大的声誉。

1944年夏,张大千在临摹敦煌壁画展览结束后,携家人又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青城山,仍居住在上清宫,在热闹之后复归于平静,继续完成他的“青城山十景图”。

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背靠西岭雪山,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山上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静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山中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三十六峰,一百零八景,山川形胜,美不胜收。大千先生在这里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国画,其中包括他非常看重的这幅“青城山十景图”。他还有一个创作《青城山全景图》的宏伟计划,如今他要离开这里了,心中的不舍实在难以描述。

几年时间,大千先生的足迹踏遍了青城山,然而有一个叫“青城老人村”的地方,他却一直未能造访,如今他要离开青城山了,他不想留下遗憾。

易心莹大师是青城山继彭椿仙道长之后的又一位道学大师,几十年精研道教,著述颇丰,成了青城山道教的一代宗师。心莹大师除了在道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外,对艺术也颇有心得,大千先生在寓居青城山时,心莹大师常到大千先生的画室与其讨论诗词书画;大千先生也不时造访心莹大师,与心莹大师一道探讨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说大千先生崇尚佛学,身为佛门居士,但他对道教的道学同样敬重,特别是对道家的自然而然、无为而治、境由心造等思想还是很感兴趣,尤其是道家的养生长寿之道,更是佩服,且心向往之。当他得知著名的“灌阳十景”中有一个地方叫青城老人村,便一直想亲临其境,探寻青城长寿之秘,但直到他要离开青城山了还未能如愿。

大千先生在青城山这几年得到了心莹大师的悉心照料和帮助,才得以在山上专心一意地从事艺术创作,为了感谢心莹大师和青城山对他的厚爱,他特意制作了一方“青城客”印章。要将这印盖在他心中早就在构思的一幅青城全景图上,可没有这青城老人村,他总觉得这图就不完整。

心莹大师走进大千先生的画室,大千先生像久别重逢一样拉着心莹大师的手说,来来来,来看我的《青城山十景图》,你可是我这幅画的第一个读者哦。画面展开,青城山十处著名景点依次进入心莹大师眼帘。这十景分别是“朝阳洞”、“上清宫”、“青城第一峰”、“迎仙桥”、“高简槽”、“降魔石”、“丈人峰”、“大岩窝”、“望坡岩”、“观日亭”。心莹大师在青城山生活修炼了几十年,第一次见到有人将青城山十大景点如此浑然一体地展现在眼前,不禁抚掌叹道,青城山的美景让先生给画绝了,真圣手也!大千先生摆摆手说,青城山的美景,我一辈子也画不完啊。

二人一边品茶一边赏画。

大千先生指着《青城山十景图》上的幽深之处对心莹大师说,大师啊,听说这里有个青城老人村,不知大师去过没有?心莹大师说,听椿仙大师说起过,清初灌县县令马玑作的《灌阳十景》诗也提到,在青城后山的大山深处,有一处世外桃园,其景堪比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村中多长寿之人,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老人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也不稀罕,百岁老人也时常可见。少顷,心莹大师抚着茶杯不无遗憾地说,我还真没见过。

心莹大师见大千先生面露失望的表情,又说,不过清初灌县县令马玑作的《灌阳十景》,诗云:青城描不尽,客赏意何穷。翠竹窝栖凤,寒潭卧伏龙。离堆岚锁峽,洞口石生风。晚渡江沙白,灵岩灯火红。竹林飞夜雨,圣塔响晨钟。老人村尚在,不见白头翁。有诗为证,想必不假。

老人村尚在,不见白头翁,大千先生一边读着马玑的《灌阳十景》诗,脑袋中仿佛浮现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仙境,兴奋得像一个孩童,恨不得马上就带上画板去寻访老人村。

心莹大师笑道,大千先生莫非想作第二个刘子骥?

大千先生说,就是,我在青城山住了几年,这么好的地方居然没去过,于心不甘啊。请大师帮忙,寻得当地人士带路,一睹青城老人村风采。

心莹大师说,青城后山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几乎无路,且常有野兽出没,多有危险,先生还是不去为好。

大千先生说,青城老人村,世外桃园,岂能不去,不去,当终身遗憾。

心莹大师见大千先生决心要去,便着手安排,好不容易才在青城后山的泰安场找到一位据说当年曾随其父到过老人村的猎人张大爷作向导,带张大千先生去寻访青城老人村。

在猎人张大爷的带领下,大千先生和他的两个学生穿上麻窝子草鞋,腿上绑上绑腿,张大爷还特地给大千先生准备了一根青城山的藤杖,备足干粮,一行四人餐风露宿,在青城后山的深山密林中转了几天,竟然迷失了方向,最后无功而返。

大千先生闷闷不乐地回到青城山上清宫居所,将此事告之心莹大师,并叮嘱心莹大师,一旦有了青城老人村的消息,请一定告诉他。

由于没有寻访到青城老人村,大千先生就这样带着在青城山的惟一遗憾和一直未动笔的“青城全景图”构思离开了青城山,从此再也没有回过青城山。

此后大千先生离开大陆,先后辗转到台湾、印度、欧洲等地游历和客居,最后在南美巴西定居,修建了著名的“八德园”。在“八德园”中,大千先生将他对青城山的怀念和眷恋倾注在“八德园”的景观设计中,处处体现现了青城山的风景元素,其中就有青城老人村的梦想景致。60年代初,他在巴西创作了巨幅国画“青城全景泼墨山水”,意犹未尽,接着次年又创作了《青城山全景图》,并题诗画上:沫水犹然作乱流,味江难望蜀醪投。平生梦接青城宅,掷笔还羞与鬼谋。

《青城山全景图》的创作似乎完成了大千先生的平生夙愿,但隐藏在大千先生思想深处的念想从“平生梦接青城宅”诗句中就可以知道,他那“青城老人村”的遗憾一直压在他的心中。可以这么说,没有“青城老人村”的“青城山全景图”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韵味。“青城老人村”就一直在他的梦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灌县学界泰斗余定夫先生翻山越岭亲自到青城老人村考察。余定夫先生在实地察看了老人村后,写下了《重访老人村》诗二首。从诗的题目可知,余老先生是不止一次造访老人村。余定夫先生在灌县教育界和文化界久负盛名,一向治学严谨,诗文所记之事自然可靠。且在余定夫先生的诗中亦有“凡此皆传说,我欲得其实。武陵再问津,桃花旧相识”之句,证实余定夫先生数次实地察访老人村之事实。惜乎余定夫先生实地考察青城老人村之后过几年就去世了,所据资料为其长子余昌一先生珍藏,故在相当长的时间世人不知青城老人村的具体位置。

据余定夫先生考查和都江堰文史专家证实,大千先生当年要寻访的青城老人村就是青城后山现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水磨镇。

可惜的是,在那个年代,心莹大师与大千先生是完全失去了联系,大千先生寻访青城老人村的遗憾遂成终生遗憾。

大千先生长期旅居海外,但他对青城山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进入晚年后仍创作了大量以青城山为题材的国画。他知道这辈子怕是难以再上青城山了,更不要说再去寻访青城老人村,于是凭着对青城山的回忆,想像创作了大型国画《青城老人村》,了却他朝思暮想的青城老人村之梦。

国画《青城老人村》在大千先生的众多创作中并不显山露水,但却是凝聚了大千先生一生的夙愿和对青城山的无限热爱。

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后,青城山通过张大千先生居住在重庆的女儿张心瑞、女婿萧建初和张大千先生取得了联系,张心瑞和萧建初赴美探亲,辗转将大千先生在青城山上清宫居所及青城山的照片带给在台北的大千先生,大千先生捧着青城山照片不禁喜极而泣,虽然此时大千先生正在病中,却欣然提笔写下“青城山上清宫”几个大字,落款为“大千居士张爰”,托人带给青城山。可惜他的挚友心莹大师已于1976年仙逝,未能亲眼目睹。心莹大师仙逝,令大千先生闻之扼腕叹息。

现青城山山门“青城山”三个大字,即为张大千先生所书。

猜你喜欢
十景青城山青城
天然图画青城山
刘杨作品
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
刘杨作品
白描画《青城山下摸鱼哥》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大秦岭·山水
青城道味
人生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