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才刚刚进入11月份,持续走低的气温已经让人觉得寒意浓浓,每到秋冬交替之际,北方多个城市就开始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雾霾中,心情不觉变得沉闷、压抑。雾霾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并非想老生常谈,只是每一年都要承受“不能呼吸之痛”,不禁感叹:穹顶之下,清新何来?
雾霾天不敢外出活动,不能跑步、不能广场舞、不能健步走……即便是休息的日子也得像困兽一样蜷缩在室内不敢出门。“雾霾”从被人们关注到成为年度关键词,如今已成为影响全中国的空气污染常态。从防霾口罩、防霾服、空气净化机以及多个城市开始引进的降尘防霾雾炮车等抗霾工具,人们在防霾、治霾的路上依靠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推陈出新,也为此投入了昂贵的经济成本。
不久前,荷兰艺术家丹·罗塞加德把他设计的一座7米高的“减霾计划”雾霾塔搬到了北京。在“十面霾伏”的当下,这个新奇的玩意儿可是引来了不小的关注和争议。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它能捕捉并收集空气中的雾霾颗粒,全方位释放清新的空气,在塔的周围制造出一个环状的清新空气区域。更有意思的是,净化塔收集的雾霾颗粒将会被做成戒指和袖扣等装饰物。你可以购买这些首饰,而购买每个饰品都意味着你贡献了超过1 000立方米的纯净空气。如此有艺术和时尚气息的科技产物听着就有些让人心动,真想去亲自感受一番,呼吸点新鲜空气,顺便购买件首饰来为纯净空气作一份贡献。
虽然有人吐槽它的展示意义多过实际效用,但毋庸置疑它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雾霾问题并且参与到减霾行动中。当然仅仅依靠一座雾霾塔解决不了一座城市的雾霾问题,连设计师自己也说:“人们只有建立了能源清洁意识,并认为这种技术能够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通向最终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人工消霾是不得已的方式,要真正消除雾霾,科技只是手段,人才是消除雾霾的“灵魂”。治理雾霾,需政府有意引导,民众积极配合,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多一点绿色出行,少一点汽车尾气;多一些节能意识,少一些奢侈浪费。把节能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将环保视为一种生活追求,要知道真正改变城市上空的是我们自己。我想,人心“蔚蓝”时,空气方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