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瑜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世界格局波诡云谲、国内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党的建设问题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而从与“小党建”有机结合的“大党建”入手,可能更容易抓住党的建设的根本。
一
什么是“大党建”和“小党建”呢?李慎明同志所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一书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前者“主要是指有关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即决定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纲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及策略等方面的根本性举措”,后者“则主要是指理论学习、组织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等具体的党务工作”。(李慎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自序”)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区分,其根据何在?我以为根据即在“共产党”这个特定研究对象自身。
中国共产党“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根本宗旨,也就是立党为公。……无论在夺取政权前还是执政后,党都应始终保持这一根本属性”。(同上书,第42—43页)理论逻辑和历史经验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过程。它内在地要求“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候,党都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地位的核心问题和根本基础;而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同上书,“自序”)这种能力是党的先进性要求在执政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它是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确定的具体任务,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并有效地组织自己和带领群众去实施,从而推动历史进程的实际能力。这种能力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越大越好,越强越好;有了这种能力,不断发展这种能力,党就能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因此,在全部党建工作中适当区分“大党建”和“小党建”的概念,是对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的准确反映,是唯物辩证法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这毫不意味着忽视“小党建”方面的工作,而是意味着使“小党建”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相适应、相协调,使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如果能在党建工作中明确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党的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整体部署就有可能进一步打开一个崭新的天地”。(同上书,“自序”)因为这有助于克服“不能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更高层面考虑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或者“仅从日常具体琐碎的党务工作的狭小视野考虑问题”,或者“泛化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偏颇。(同上书,第184页)
二
目标决定手段。我们党对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目标即“建设什么样的党”的回答是十分明确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如何看待已经发生的这种变化及其趋势?这种变化是否会导致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优秀品质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变化?党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是否还有现实的依据?这些年来,在这些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注意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
可以说,当前我国阶级阶层关系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的阶级阶层关系没有变”。(同上书,第431页)具体地说,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不仅其基本特征和优秀品质没有改变,而且其先进性还在发展,因此“中国工人阶级仍然是推动和保证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是领导和团结社会各阶层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农民阶级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最可靠、最主要的同盟军,也是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的最主要源泉。”(同上书,第411—413页)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但其“先进性是无法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相比的”。(同上书,第43页)只有清晰理解了这样一种阶级阶层关系的总格局,才能充分理解“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党的建设的总目标。而围绕这个总目标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有了更为深厚的最为先进的阶级基础和最为广大的群众基础”。(同上书,第388页)
正因为坚持立党为公,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总揽全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才可以成为共产党的看家本领。这也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和基本途径,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社会沿着最少曲折的道路前进的必然要求。如果只是着眼于“小党建”视野,这样的本质性问题是不容易涉及的。
三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其中诸多具体问题。而“大党建”最着意的乃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问题。着意于这个问题,正是由于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中的“根本建设”。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工人阶级政党”是对等的概念,二者互为规定,举一而赅二。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它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一般进程和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一般条件,它为工人阶级成为具有高度自觉性和组织性的历史活动主体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水平的高低是工人阶级政党先进与否、能力大小的重要表征。
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因为理论正确。而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其逐步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所致”。这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一定的意识形态通过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如果理论出了问题,迟早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上书,第136—137页)
领导干部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在领导者思想理论素质、政治水平、文化知识、领导能力、道德品质、性格气质等诸多内在素质中,思想理论素质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同上书,第209页)如果理论上不坚定、不清醒,就谈不上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坚强的政治纪律,也谈不上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这样,在工作中,在看待形势时,就容易患得患失,看不清大局,看不到长远,要么整天忧心忡忡、丧失勇气,要么整天沾沾自喜、盲目乐观。领导干部应该普遍熟悉一两门专业知识,同时,有一门科学知识是所有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迷失方向,而且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经济建设任务的胜利完成。”(同上书,第204页)
重视理论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勇于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在不断出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势中始终把握正确方向。这无疑是我们党始终坚持深化“大党建”而形成的一个重大而鲜明的优势。正是凭借这一优势,我们党回答和解决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带领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责任编辑:尹霞 马建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