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四个”关注

2016-11-21 06:48杜家伟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杜家伟

【摘要】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笔者从如下四个层面对课堂教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四个层面分别是①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双飞跃;②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③关注学生特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④关注学生的人权人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这四个层面看,课堂教学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重视创新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彰显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生的生命价值 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特有的文化 学生的人权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9-02

新时代的课堂教学理念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教材表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回归,一种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彰显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因此,新型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下的四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双飞跃

“学生学习”可以从“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一是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二是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三是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以有尊严的个性存在。学生的这种生命价值的活力不应被教师忽视、遏制,教师应怀着期待的目光积极引导、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这部刚刚打开的“书”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坚信所有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要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另一方面,教师以一种欣赏和积极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去建构完美的人生,共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例如:在学习到《宇宙与地球》时,笔者带着学生登上南京紫金山,参观天文台,这里的各种天文仪器琳琅满目,古代文明和现代仪器先辉映,我们参观了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并听取了专家的解说,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无不被祖先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无不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我们还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太阳黑子……我们还听取天文学专家,特别是听取参与我国“神舟号系列”研究的专家作关于宇宙探索、我国航天发展等方面的报告,使我们对宇宙探索、航天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对航天专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一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既解决了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拼搏,为祖国奉献,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由此可见,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则通过教学创新,也不断创造新的自我,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转换,从而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地理新课程特别关注科学世界(由概念、原理、规律和事实材料等构成的世界)和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的基础上,由主体和主体之间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的关系。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不见得是统一的,他们很有可能在课堂上是遨游于科学世界,局限于课本,远离现实,而在课外活跃于现实世界,远离书本,书本中的科学世界与现实中的生活世界成为两条平行的轨道。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在学到“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时,笔者把学校不同阶段的作息时间表用幻灯片打出来,让学生讨论、对比分析,不同点主要在那里,为什么?学生讨论热情高涨(冬天早上起身时天还没有亮、上晚自习时天已经黑了。夏天起身时太阳已经升的很高了,上晚自习时太阳还在西天高高的挂着。这是因为冬天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可见一旦教师将现实生活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生就会感觉到书本知识学习的作用,就会深深地意识到学习的价值,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又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应多思考一下学生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哪些知识能发展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将书本知识同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

三、关注学生特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因此,学生文化既与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有相通之处,又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冲撞、矛盾。学生文化的这种特性,新课程教学应给予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与教师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使得学生文化服务于教学。例如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爱情有一种神秘感,这是学生特有文化,如果能正确引导,将爱情话题引入地理课堂,对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增强。在学习洋流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一游客在美国东海岸捡到一只漂流瓶,瓶内有一封情书,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被送到了英国的一位77岁的名叫斯塔娜的手里。这位小姐(英国未婚女子的称呼)看着信,声泪俱下。原来这封信是她59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上写来的。当时乔治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一次海战中写了这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海底。谁想此瓶竟漂流了59年!独身一人的斯塔娜竟苦苦等待了他59年!此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也被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打动,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为何漂流瓶最终会漂流到英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说出了漂流瓶经过的洋流名称。教学中灵活运用学生的特有文化,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知识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关注学生的人权人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着相互的造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和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具有的探索世界的热情,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例如:学习《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现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310亿桶,每年石油消耗量为165亿桶,这个世界什么时候用完这些石油?学生用计数器很快得出答案32年,正当笔者总结得出结论时,我听到了一个微弱的声音:“应该是永远用不完”,笔者愣了一下其他同学也很迷茫。是啊,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们就请这位同学就此谈谈她的看法:“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创造新高,科学家们已加快了研究、开发新能源的步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石油的替代品出现,当替代品的价格低于石油时,那时人们就不会再用石油了,因此石油永远不会用完。”当即我评价这位同学说:“什么叫创新,这就叫创新。她能够大胆地表述自己观点,希望同学们能够向她学习。还有没有其它观点呢?现在我们就此讨论一下”。经过一番讨论、辩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又有人说:只要石油开采到一定程度,剩下的石油也许因为开发的成本太高或技术问题便无人开发,石油自然不会用完。这个观点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能大胆发表见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七嘴八舌才能说出新和异,讨论,辩论才能碰撞出火花,才会有创新。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的可能不符合事实,或离题万里,或是观点幼稚,离奇可笑。而教师决不能冷嘲热讽,而是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因为没有大胆的想象便没有创造。在教学中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流露的汇合和愉悦功能的适时整合,师生通过教学内容实现双方的心灵互动时,便是师生关系和谐及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地理学科教育学.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6月.

[2]陈澄等.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 月.

[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