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技术之三:河道污染源生态拦截技术

2016-11-21 09:00
浙江水利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锰酸盐污染源水域

水生态修复技术之三:河道污染源生态拦截技术

该项技术获得《浙江省水利先进适用技术(产品)推广证书》,证书编号ZST - 8009 - 2015,列入浙江省第七批农村水利技术(产品)推广目录。

1 技术原理

河道污染源生态拦截技术,采用“外截”“内治”的治理模式,在河道污染源入口段沿河道长度方向设置2道污染源生态拦截墙,在治理区域内形成相对封闭的稳定环境,以投放微生物为核心,结合水生动植物修复、无动力曝气等技术,减少外源污染进入治理水域,降解治理水域内水体污染物,逐步修复污染水体并保持水体生态平衡。

图1 污染源生态拦截系统示意图

2 性能特点

● 技术优势:2道污染源生态拦截系统之间可形成相对稳定的缓冲区域,强化了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保证污染源拦截效果的前提下不影响船只通航;对水体污染情况差异较大的河道,可分段处理,治理方案更有针对性。

● 适用范围:适用于水体点、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污染水体的分段治理。

3 预期成效

治理3个月后,治理区氨氮含量下降60%以上,总磷含量下降40%以上,高锰酸盐指数下降40%以上,拦截治理区内各项水质指标较上游低20%以上;水生植物面积约占治理水域面积30%左右。

4 参考投资

治理费用约45元/m2;结合曝气复氧技术时,将产生曝气系统运行费用。

5 应用案例

河道污染源生态拦截技术已应用于温州市三垟湿地河道外来污染源生态拦污工程、温州市鹿城区蒲州横河生态修复工程、山下河东段生态修复水质提升工程、杭州市古新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多个项目。

温州市三垟湿地河道外来污染源生态拦污工程,通过生态拦截、投放微生物等措施,治理水域内侧水质较外侧水域水质指标氨氮平均降低39.03%,总磷平均降低61.07%,高锰酸盐指数平均降低41.24%。治理区域内侧水质氨氮含量比施工前平均下降67.73%,高锰酸盐指数比施工前平均下降58.52%,溶解氧含量平均值由施工前的1.57 mg/L提升至4.01 mg/L,平均提高160.65%。同时设置的生态浮岛等景观绿化带,兼顾了河道造景与河道水体植物修复功能,实现了生态修复。

图2 温州市三垟湿地河道外来污染源生态拦污工程治理前后对比图

温州市鹿城区蒲州横河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河道长约800 m,平均宽度约45 m,水域面积约36 000m2。治理前,蒲州横河水体呈深褐色,水体透明度低,有污水直排,常有异味,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繁殖。工程结合污染源生态拦截、立体生态浮岛、水生动植物修复、高效复氧、底泥锁定等技术,减少外源污染进入治理水域,控制内源污染,将污染源进行有效拦截、吸附、净化,提升蒲州横河水质。治理后,水体高锰酸盐指数下降至4.70 mg/L,总磷含量下降至0.32 mg/L,氨氮含量下降至1.80 mg/L,河道主要水质指标达到V类标准。

图3 鹿城区蒲州横河生态修复工程治理前后对比图

猜你喜欢
高锰酸盐污染源水域
气相色谱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有组织废气中的苯系物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水环境中加热条件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影响分析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高锰酸钾和高锰酸盐对原水预氧化效果的比较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地表水中浊度与高锰酸盐指数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