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名章+赵群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与“微”传播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普通大众可以借助“微”传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网络世界价值观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作为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三个层级传播无缝贯通的“微”传播将大有作为。本文具体探讨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与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新媒介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新媒介;微信;公众号;“微”传播;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5-0091-1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media represented by WeChat and the so-called “We”-communication have developed dramatically.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ideas freely by means of “We”-communication. Meanwhile, the collision between different online world valu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ierce. “We”-communication, which has made a seamless linkage betwee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media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WeChat public account of people-rmw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new media era.
Keywords:new media; WeChat; public account;“We”-communi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碎片化、开放性与零门槛的“微”传播时代。从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传播进入到以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微课等为代表的“微”传播。“微”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与线性传播模式,使信息传播进入了双向、互动、链式的社会化与社交化传播模式。在这种社交化与社会化的“微”传播中,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介系统即时发布信息,并能在社交圈以转发、分享等裂变的方式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影响他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微”传播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对人们的知识学习、信息获取、观念的改变、工作和生活的习惯等都带来了新的冲击与影响。探索社会化媒体与“微”传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建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新媒介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作用与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处理事物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的价值观念、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并且对其他价值观念起到统领的作用,决定着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努力方向,对建设民族精神家园、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是行动向导,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1]。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2]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对完成这项伟大的基础工程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调的是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是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团结奋进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价值目标,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价值意愿和价值选择,是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建设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政治民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强调的是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整体的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而提出的目标,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涵盖了公民生活的各个层面,集中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和遵循目标,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是实现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基础,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3]。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与“微”传播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普通大众可以借助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价值观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在社会媒介化与社交化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不断进步和发展,都得有适合自身需要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引领,否则,这些民族、国家或社会的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甚至遭到否定。另一方面,西方价值观是以自由和个人主义为核心,其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并热衷于价值输出与文化干预,对社会主义价值形态存在误解歪曲和片面化阐释。随着卫星技术、网络新媒体技术等的日益成熟和不断完善,西方国家的传播媒介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大。这种通过社会化与社交化新媒体的社会化渗透,传播宣扬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醒。
新媒介系统处于敏感区域,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思想解放和观念引导。社会化新媒体与“微”传播在社会政治生活与动员中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被社会学者和传播学者称为“新媒体效应”。国外先是2008年成功助选奥巴马,后是2011年助推“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国内,近年来的西藏拉萨“3·14”事件、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虽是由国外势力集团所操纵,但其部分原因也是由于新媒介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与建构不到位所造成。在新媒介系统中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定量分析
(一)微信公众号及其传播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媒体传播工具,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其传播方式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传播形式上则是文字媒介、声音媒介、视频媒介、触摸媒介等多种媒介的融合媒介,是典型的新媒介传播工具。2013年8月5日,腾讯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版本做了升级与大幅调整,微信公众账号被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运营上,企业、媒体、公益等组织性机构可以申请服务号,个人不能申请服务号,而个人和组织机构则都可以申请订阅号。定义上,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该帐号与QQ账号互通,通过公众号,商家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4]。根据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介绍,微信公众号的帐号类型分为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三种。服务号是给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全新的公众号服务平台;订阅号是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模式;企业号是为企业或组织提供移动应用入口,帮助企业建立与员工、上下游供应链及企业应用间的连接[5]。
从传播流程与传播模式上看,微信公众平台是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的社会化与社交化的“微”传播,实现了从推送者到“受”众,从“受”众到推送均能产生信息的流动。对于公众号来说,收到的反馈信息越多,可以表明此公众账号的“受”众多,公众号的活跃度高。相对于传统媒体,这种社交化与社会化“微”传播的传播优势明显,首先是信息发布便捷,成本极其低廉,信息推送迅速实时更新快;其次是实现了平等的双向传播,互动性极强,能即时反馈与沟通;再者微信传播是基于关系的链式传播,随时可分享,能病毒式扩散,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手机等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网民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信息达到率高。
(二)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的编码
2014年8月5日,广东省肇庆市政府发布通知称:“为加强该市微信公众号管理工作,将开展普查和登记备案。通知规定备案对象为该市范围内注册使用微信公众号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传统媒体和网媒、通信运营商、工商企业等,备案内容包括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情况、使用者资料、联系方式等。对经督促仍不依法履行备案职责的,由公安机关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罚。”[6]由此,也开启了国家对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创办于1997年1月1日的人民网,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当前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研究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构架,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指导意义。
笔者以人民网微信公众号2014年全年度所推送的所有微信文章为研究样本。365天共推送文章数为1931条,我们对每篇文章进行了信息分类、主题价值观分类,并统计每篇文章的阅读数与点赞数。然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定量分析,编码如下:
1.样本数: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共1931篇文章。
2.信息分类:新闻资讯类(编码1)、生活服务类(编码2)、精神情感类(编码3)、推荐互动类(编码4)、其他类(编码0)。
3.主题价值观分类:富强(编码1)、民主(编码2)、文明(编码3)、和谐(编码4)、自由(编码5)、平等(编码6)、公众号(编码7)、法制(编码8)、爱国(编码9)、敬业(编码10)、诚信(编码11)、友善(编码12)、其他(编码0)。
4.阅读数:统计时以当天的实际数值计算。
5.点赞数:统计时以当天的实际数值计算。
(三)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分析
1.信息量逐渐增多,人民网对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重视。2014年1月到12月,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全年推送文章1931篇,平均每天推送文章5.3篇,每月推送的文章数量及百分比见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数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特别是11月、12月两月,推送文章数量分别达到了218篇与278篇,平均每天推送7.3篇与9篇。信息量的逐渐增长,说明人民网对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重视。
2.大部分文章无影响力,2014年度的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总体上看是呈弱影响力,但公众号的影响力在逐月递增。任何信息,没有阅读就没有影响力,其传播效果就为零。我们将单篇文章的阅读次数与影响力的关联统计如下(见表2):
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单篇文章的最大阅读次数为10000次,最小阅读次数为0次,总阅读次数为14870918人次,单篇文章的平均阅读次数为7701次。因此,从总体上看,2014年度是弱影响力偏向有一定影响力(见图1)。
从单篇来看,30.55%的文章是零影响力,13.3%的文章基本无影响力,26.93%的文章弱影响力,29%的文章有一定影响力,0.2%的文章有强影响力,超强影响力的文章基本没有。可见,2014年的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大部分文章影响力不强。其中:强影响力的4篇文章为2014年12月22日的《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有生之年,幸好读到》; 2014年12月15日的《最便宜的防癌处方,不收藏你就亏了!》; 2014年12月15日的《公务员为什么集体沉默?》; 2014年12月10日的《反腐不应反职工福利 年底这些福利可以有》。
从月份来看,1月为零影响力,2-6月为基本无影响力,7-8月为弱吸引力,10-12月为有一定影响力(见表3和图2)。
可以看出,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在逐月递增。其中,强影响力的4篇文章均在12月,说明人民网微信公众号越办越好,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3.点赞数与阅读数显著相关。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总点赞次数为34999次,单篇最大点赞数为392次,最小为0次,平均点赞数为18次。从整体上看,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平均每阅读425篇次才主动点赞一次。其中,34.4%的文章,即665篇文章零点赞,说明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点赞数排名前10名的文章是:2014年12月30日《习大大的2014反腐答卷》; 2014年12月22日的《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有生之年,幸好读到》;2014年12月15日的《最便宜的防癌处方,不收藏你就亏了!》;2014年12月15日的《公务员为什么集体沉默?》; 2014年12月10日的《反腐不应反职工福利 年底这些福利可以有》。
从月份来看,单篇文章的平均点赞数从0.1次到45次,说明人民网的微信文章越来越能得到网民的共鸣与支持,也说明人民网的微信公众号越来越贴近网民。但每一点赞所需的平均阅读次数,3月、4月份为最低值157次、193次,而下半年却明显递增了,这说明随着人民网公众号的订阅数增加,被动性的阅读者也越来越多。从阅读数与点赞数的关联性上来看,十万级阅读数的前4篇文章,其点赞数也居前(见表4和图3)。
通过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发现,点赞数与阅读数的Pearson 相关性系数为0.563,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即阅读数越大,点赞数越多。
4.文章类型上新闻资讯类多于生活服务性。从文章的类型来看,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新闻资讯类为40.9%,生活服务类为18.3%,精神情感类为31%,互推荐类为9.6%。
从图4可以看出,新闻资讯类文章主要呈现出零影响力,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应尽量少选新闻类文章;而生活服务类文章明显呈现出有一定的影响力,阅读量较大,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用户应更多地突出其服务型;精神情感类文章,其类型对用户的吸引力无特别偏好。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分析。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呈现。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1931篇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题不明显的555篇,占比28.7%,能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1376篇,占比72.3%。这一比例结构基本合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来看,体现“富强”的共17篇,占比0.9%;体现“民主”的共123篇,占比6.4%;体现“文明”的共103篇,占比5.3%;体现“和谐”的共157篇,占比8.1%;体现“自由”的共63篇,占比3.3%;体现“平等”的共140篇,占比7.3%;体现“公正”的共83篇,占比4.3%;体现“法制”的共198篇,占比10.3%;体现“爱国”的共54篇,占比2.8%;体现“敬业”的共228篇,占比11.8%;体现“诚信”的共67篇,占比3.5%;体现“友善”的共143篇,占比7.4%(见图5)。
可见,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重点突出的是“敬业”,其次是“法制”,而对“富强”则呈现最弱。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建构来看,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呈现占比20.8%,其中重点呈现的是“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呈现占比25%,其中重点呈现的是“法制”;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呈现占比25.5%,其中重点呈现的是“敬业”。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效果分析。体现“富强”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弱影响力,体现“民主”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零影响力,体现“文明”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有一定影响力,体现“和谐”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弱影响力,体现“自由”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弱影响力,体现“平等”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零影响力,体现“公正”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零影响力,体现“法制”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有一定影响力,体现“爱国”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弱影响力,体现“敬业”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弱影响力,体现“诚信”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有一定影响力,体现“友善”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零影响力(见表5)。
从表5可以发现,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除“法制”主题价值观文章外,其他主题价值观文章选文上均有待改进。传播效果最好的是呈现“法制”价值观主题的文章,传播效果“最弱”呈现的是平等价值观主题的文章,而最具有强影响力的几篇文章主要是呈现“公正”价值观的文章。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3)用户的认同与点赞。
用户的点赞,表示用户的共鸣与认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上来看,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最能获得用户高点赞率的文章,是“公正”与“友善”价值观主题的文章;相反,获得最少点赞的文章是“富强”“民主”“诚信”与“自由”价值观主题的文章(见图6)。
这说明,“富强”“民主”“诚信”与“自由”价值观的建构还任重道远,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4)文章类型对价值观建构的影响。根据前面分析,生活服务类文章,影响力大,阅读量大,但在价值观建构的共鸣上,精神情感类的文章更容易获得高点赞率和高认同(见图7)。
三、新媒介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策略与方法
(一)占领“微”传播,做大“微”空间
微信传播中,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三种空间实现了无障碍关联,微信公众号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三个层级的传播实现了全面贯通。基于所有订阅用户都有各自的关系网络,微信传播最终能形成一张无限复杂的大网。公众号的每一个订阅者都是这张大网上的一个小结点,每个订阅者都是各自朋友圈、微信群的潜在信息传播者。因此,微信传播最大的特点是裂变式传播,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一传十,十传百”,有着巨大的扩散效应,理论上瞬间能产生巨大的信息裂变。因而,在公共事件与焦点话题上能迅速形成舆论以作用于现实,也能直接发起社会动员以影响政治经济生活。因此,社会化媒体与“微”传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建构,空间巨大,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与意义。
2014年全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共推送文章1931篇,平均每天推送文章5.3篇,文章数量呈现明显的逐月递增趋势。特别是11月、12月两月,推送文章数量分别达到了218篇与278篇,平均每天推送7.3篇与9篇。每天推送的信息逐渐增长,说明人民网对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重视,对“微”传播越来越关注,值得学习与肯定。
(二)内容为王,“攻心”为上
众所周知,社会化媒体的核心是“关系”。“微”传播中连接个体的纽带是各种“关系”。因此,有人认为“微”传播就是“关系传播”“圈子传播”。但实际上,社会化媒体归根到底是人与内容的复合,因为在任何传播中,完全脱离内容的传播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社会化媒体中,内容是用户关系的外化方式,没有好的内容,这些关系只是理念上的“空”关系,没有信息的流动,这些圈子也只是“僵尸”圈子。因此,内容依旧是“微”传播的核心产物。2014年,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大部分文章无影响力,单篇文章的平均阅读次数为7701次,总体上看,是弱影响力偏向有一定影响力,超强影响力的文章基本没有。这说明搞新媒体“微”传播平台的宣传工作,一定要放弃早期互联网时代的先“占领阵地再说”的渠道思维,最终还是要落到提供极致的内容与优质的服务上来。要克服在宣传上认为只要占领了新媒体平台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必须要重视内容与产品的建设,以内容为“王”,只有不断优化内容,才能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从技术层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本质上是一种“攻心”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说服行为。这种“攻心”活动能否顺利到达目的,实现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准确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微”民的心理诉求与接受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传播效果上,调查显示,体现“富强”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弱影响力,体现“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等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基本上是零影响力,体现“和谐”“爱国”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是弱影响力,体现“文明”“法制”“诚信”等价值观的文章主体效果也只是有一定影响力。可见,人民网微信公众号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提升上还任重道远,方式方法上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因此,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充分把握“微”时代指尖媒体的特征与用户心理,运用好“微”技巧与大众化的语言来进行思想引领与价值观传递非常必要。
所谓“微”技巧,其实就是将显性“灌输”转为隐性“渗透”,将“抽象”概念转为“具象”形式的传播方式与方法。将一些生硬的形式,转换成易于被大家接受、亲近的文体和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给网民,才能使高高在上的价值观念从宏大叙事进入到网民们的内心世界并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抽象性,若要获取“关注度”“注意力”和拥有一定“粉丝”,必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容易被接受的具象的文化产品。倒如,新华社制作的饶舌版“四个全面”歌曲,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曲风在微信上播放后深受网民喜爱,用户们积极转播与分享,广为流传[7]。当前,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形式主要还是采用文字形式,这是典型的报刊思维。对新媒体的多媒体功能没有充分运用,比如在劝慰与心理安抚方面,语音手段比文字更为合适,更容易产生亲近感。这两年“火爆”微信圈的“逻辑思维”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就是以语音为主要手段的。罗振宇每天早上推送一条60秒的语音,聚焦于一个特定的话题,表达一个集中的观点,成为了深受欢迎的文化产品。针对“微”传播的手机屏幕,信息图表如果设计合理、表达准确,往往也比文字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更方便传播。用幻灯片的方式进行信息展示也有助于在有限的屏幕空间里凸显出核心信息,使用户快速捕捉到要点。利用视频做脱口秀,既能吸引用户,也能丰富公众号的形式。另外,人民网微信公众号也可尝试在平台上打造一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草根”偶像,通过“网红”(榜样)来输送力量,弘扬与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了这些具象的形式与“微”技巧,公众号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可读、可视、可感的精神家园。
(三)组织互动,培育“粉丝”
社会化媒体离不开互动,很多互动的动作本身很简单,但这些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动因。微信公众号应用中都有“转发”或“分享”这样的按钮,表面上看这只是信息扩散的一种手段,其实“转发”与“分享”也是一种典型的互动行为。除了表达对内容的认可外,也是用户利他、互助与低成本的一种自我表达。点赞也是如此。用户点赞什么,不点赞什么,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我的映射与外化。点赞往往意味着会进一步转发与分享。数字世界的分享,不像物质世界那样意味着利益的消减或割让,相反,这种分享是基于数字化的传播或复制,几乎不需要成本,往往能带来“回报”,如社会声望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改善[8]。点赞、分享行为的普遍化,反过来能大大提升微信公众号的社会影响力。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平均每阅读425篇次才主动点赞一次,其中34.4%的文章,即665篇文章零点赞,说明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内容的优化与对用户的内在互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除了点赞、分享外,人民网公众号还应该积极开展其他更多互动形式,如线上投票、留言、评论、集赞、社交游戏、组织活动等。因为从用户心理来看,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对信息与服务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功能的消费层面,更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信息消费中他们也想参与其中,成为“粉丝”。“粉丝”的最大特点就是痴迷、参与与互动。“粉丝”当然是公众号最优质的信息接收员与扩散者,人民网微信公众号要想扩大影响力,必须要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必须学会培育“粉丝”、经营“粉丝”。从调查数据来看,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的点赞率低说明用户粘性与用户忠诚度还明显有待加强。人民网公众号除了要“在内容上做文章”外,还应树立立体思维,以公众号为中心衍生更多服务与互动,吸引用户参与,构建多方共赢的互动生态圈,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参与和深度互动。除了运营好主阵地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外,还需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线下活动。例如,人民网公众号每周推送的荐书文章,可进一步拓展到组织订阅者写书、买书,开启公众号与传统出版业图书营销的合作方式为用户服务。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立体沟通和互动,增加用户的亲合度和归属感,使公众号的品牌凝聚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孙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14-16.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3-6.
[3]人民日报评论员.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四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2-17(1).
[4]百度百科.微信公众号[EB/OL]. (2013-03-19) [2016-08-09].http://www. baike.baidu.com/link?url =GzJ7a MQZ mCB 1J8B eFN XlH6R3 eDXMxmJ pyHTeep t7B7ygZ dPn3mO aStPT 1p44a YPH7FO sXdCGF dkH4X EI36P aDq.
[5]腾讯.微信公众平台 [EB/OL]. (2013-03-19) [2016-08-09].https://mp.weixin.qq.com/cgi-bin/loginpage?t=wxm2-login&lang=zh_CN.
[6]新浪科技.广东省肇庆市启动微信公众号普查登记备案[EB/OL].(2014-08-05)[2016-08-09].http://tech.sina.com.cn/i/2014-08-05/19079536649.shtml.
[7]杨美丽.核心价值观培育如何向新媒体“借力”[J].人民论坛,2016(8) :92-93.
[8]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19-2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