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前台的反全球化运动

2016-11-21 02:42马立明
同舟共进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保守主义麦当劳全球化

马立明

“全球化进入了倒车模式”

1994年元旦,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首日,墨西哥恰帕斯州就爆发了一次印第安农民起义,也称萨帕塔运动。这被认为是“打响了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一枪”,也是第一个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球化的运动。

起义一开始,印第安农民采取直接反抗的方式与政府对抗,但由于大部分人都是“杂牌军”,也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因此水平不足,无法与国家机器抗衡,很快便败退山林。硬碰硬行不通后,他们便将战争转移到互联网上,以舆论为武器,诉说自身的凄惨处境,并如愿赢得了大众的同情和声援。萨帕塔运动最终历时10多年,几乎用尽反全球化运动的各种方式,同时与其它左翼运动产生互动,成为一个线上线下统一发展的底层抗争运动,也为今后的反全球化运动定下了基调。

最近,反全球化趋势在发达国家中也越演越烈。因为全球化的相互作用,让国家之间、文明之间出现了斥力。拉美国家对“美国化”有强烈意见,美国底层民众对“拉丁化”“伊斯兰化”也有着强烈的不满。这一点,从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大选中的受欢迎程度上可见一斑。这位此前不被看好的商人,抓住了“反全球化”的民众心理,高举“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大旗,获得了一大批狂热选民的支持。

回顾西方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不难发现早在萨帕塔运动期间,反全球化运动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1999年美国西雅图爆发“反世贸组织”运动;2000年瑞士达沃斯论坛举办期间,麦当劳被砸;不久后,时任IMF总裁康德苏的退休演讲被反自由贸易人士掷来的馅饼打断;同年底,法国尼斯欧盟首脑会议期间,5万人大游行;2001年加拿大魁北克举办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示威者向警察投掷石块与酒瓶……这些事件构成了21世纪初的反全球化运动,表明西方国家已出现了多个支持萨帕塔运动的群体(又叫萨帕塔之友)。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反全球化运动更是从“边缘人”变成了“大多数”,逐渐走上前台。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反对壳牌等运动,都是以公平之名,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权与保障,呼吁更多的就业机会与保护政策——在优胜劣汰的市场逻辑中,缺乏竞争力的人将迅速陷入贫困。同样,近期的英国脱欧公投实质上也是英国本土主义、保守主义和反欧盟派的胜利,这意味着欧洲或将进入“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新阶段,上世纪90年代地球村式的理想主义受到了重大挫折。

劳动力自由化流动是全球化时代的内在逻辑,因此,在西方国家,反全球化通常体现为“反移民”。在保守主义者看来,移民的到来意味着资源、机会的减少,来自亚裔、非裔、拉丁裔优质人才的流入将大大威胁本地人的就业。以巴黎为例,不少蓝领岗位如酒店服务员、客车司机、超市售货员、建筑工人等的从业者多数是移民。此外,对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担忧也是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缘由,这也是为什么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放松移民管制、准许难民进入时,会引起保守势力不满和反移民游行的原因。

事实上,自2008年起,全世界流动资本额已下跌过半,高歌猛进的全球化浪潮从那时候起便开始大幅减退。此后8年,伴随着经济衰退、复苏艰难,绝望、沮丧、失败等情绪弥漫民间,底层民众发现自己成为了全球化的输家。于是,政治左翼的声音渐涨,他们举起了反全球化的大旗,将目标指向外籍移民、跨国资本和开放市场。美国专栏作家鲁尔奇·夏尔马总结道:“全球化进入了倒车模式。”当然,也有人只是相对单纯地认为,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是另一种乏味:“某一天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穿着阿迪达斯、耐克,喝着可乐,看好莱坞。”

全球化亟需“兜底”制度

我在一篇名为《这是一个全球都抵制麦当劳化的时代》的文中分析过当下的反全球化群体与跨国公司(国际性品牌)之间形成对立的现象。在很多民众的眼中,遍布各地的麦当劳就是全球化的化身。此前,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发明了一个词,叫做麦当劳化,指社会也在经历速食餐厅之特色的过程:效率优先、标准化、量产、顾客至上。“速食餐厅的准则,正逐渐支配着美国社会和世界其它地方越来越多的层面”。这一轮全球化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麦当劳化,联想到在各国发生的反全球化运动,从巴黎到里约,从首尔到墨西哥城,麦当劳或肯德基总是容易成为被袭击和抵制的对象。这种抵制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更有对未来的恐惧、对生存的担忧、对竞争的绝望……

在中国,除了抵制国际品牌,反全球化运动也在以网络战和学术战等的方式进行。比如在网上一度不受待见的民粹主义、保守主义,也逐渐变得更加“巧妙”、更具隐蔽性,近期还以“卖萌”“爱国”“正能量”等形式出现。而学术战也不再遥远,很多学者、媒体人都加入了文化保守主义的阵营中,“穷人的经济学家”“穷人的代言人”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主导舆论。

在大航海时代的那一波全球化中,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一些土著人被虐杀,一些手工业者破产,一些地方的王权分崩离析。而在今日的全球化进程中,同样有人的利益遭到损害乃至被边缘化。如果说,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充分竞争,即在全球市场上展开角逐,而市场化的游戏规则是优胜劣汰,那么,在这样的角逐中,就容易造成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局面,形成马太效应。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兜底”设置,这种竞争机制必然导致失败者陷入深渊。

因此,研究反全球化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从不同视角认识全球化。全球化当然极大地提升了当前的生活质量,但也会对一些弱势群体带来威胁。全球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会使一部分人陷入失业、贫困、落后的困境之中。近年来的全球化进程由西方国家主导,存在着许多弊端以及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尤其对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尤甚。

但也要清楚知道,反全球化并非全球化的对立面,而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反全球化”势力其实并不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中不合理、不公正的部分。正如学者庞中英所言,“反全球化是让全球化的脚步走向更加公平、公正、自由的方向”,因此,“只有广大人民对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有了切身感受,全球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动力源”,全球化才会有可持续性。

一直以来,各国参与全球化,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每个人能享受到发展的果实,如今看来,似乎事与愿违。因此,与其重拾“闭关锁国”、盲目地反对全球化,不如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全球化显得更人性化,怎样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在全球化大潮中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帮助他们适应市场化的竞争规则,保证每个群体都能从中受益,而不是遭受掠夺。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麦当劳全球化
麦当劳开在加油站
麦当劳的小吃货
一年送出15亿个玩具的麦当劳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全球化陷阱
麦当劳里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