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诚
动物物语
○范诚
在我幼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说,你是娃娃鱼——吃自来食呀。这是故乡的一句歇后语,意思是骂孩子懒惰,不勤劳。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娃娃鱼是何物。问大人,大人说,娃娃鱼也是一种鱼,但有四只脚,既能在水中游,又能爬到岸上来,叫起来像娃娃哭一样。
呀呀,那是什么东西呀?听起来很有点恐怖。不过,故乡当时已经很少了,我没有见过。后来,我到湘西工作后,就经常见到娃娃鱼。
娃娃鱼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中。喜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湘西溪谷众多,水流清澈,地老天荒,最适宜娃娃鱼生长,所以娃娃鱼特别多。加上地广人稀,捕捉较少,当时很多地方有娃娃鱼。湘西人又好客,客人来了,都要用最好的东西招待。因此,每次高规格的宴席上,也不时有娃娃鱼。后来随着保护意识的增强,餐桌上慢慢就越来越少了。
记得是1986年左右,我第一次上张家界去。那时张家界才开始搞旅游开发,游人不多。在金鞭溪边,见到有一农民用水桶挑了一担娃娃鱼去卖,足有几十斤重。为此,我还在报纸上写文章批评过,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娃娃鱼。从外表看,与鲇鱼无二,但它却有四只脚,可以爬行,是水陆两栖动物。仔细看,它们头部扁平,钝圆、口大。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它们的体色可以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体表光滑无鳞,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它们的叫声很像幼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叫它们“娃娃鱼”。其实它的学名叫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娃娃鱼性懒,一般卧在水中,将嘴张开。小鱼儿无意中游进它嘴里,它将嘴一闭,就吃了。所以我们乡下有“娃娃鱼——吃自来食”的俗语。其实娃娃鱼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是典型的“守株待兔”。它们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石隙的水面中,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们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中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能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它们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两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同时,它们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娃娃鱼能长很大,湘西州人大有个干部,看到有人卖娃娃鱼,就买来几条,在家里养着,当时才两三斤一条。因为住在一楼,就在院内挖了一个池子养着。最后剩下一条,长到二三十斤,有一米多长,而且与人也建立了感情,能预知天晴下雨。前些年我曾去采访过,做了专题节目。
娃娃鱼的味道也与鲇鱼差不多,加工得好,鲜嫩味美。尤其是汤,特别好喝,营养丰富。因为稀少,而国人好吃,所以价格昂贵,捕捉者趋之若鹜。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个西欧的考察团到湘西。当时在武陵山饭店设宴招待,桌上上了娃娃鱼。当外国专家知道是保护动物后,都拒绝入席,非叫撤下后才肯吃饭。可见外国的动物保护意识比我们强得多,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湘西地区是中国娃娃鱼最主要的原产地。娃娃鱼也是世界上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三亿五千万年,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地球纪念物”和极其珍贵的“活化石”,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和中国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湘西地区山奇水异,沟壑纵横,鸟语花香,为它们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大鲵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湘西对娃娃鱼的研究也很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桑植县就成立大鲵研究所,当时的研究人员刘国钧等悉心研究,于1978年首次获得人工繁殖大鲵成功,引起轰动。后来刘先生调入吉首大学的张家界学院,专门从事娃娃鱼研究,成果迭出,湘西也成为娃娃鱼研究最领先的地方。
现在湘西很多地方利用本地环境的优势大量人工饲养娃娃鱼,均取得成功。他们一般用购买的鲜活泥鳅来喂养,因而泥鳅的价格涨得很快。国内许多高档餐馆酒店中的娃娃鱼就是他们提供的,当然都是合法的。
在繁殖和保护之余,将娃娃鱼这种珍稀动物进行商品开发,让老百姓赚钱,也不失为一种致富途径。
在故乡农村,猫头鹰绝对是个反面动物,不仅仅因为它的模样不好看,还有它们那怪腔怪调像哭的声音,以及关于它们不孝的传说等等。
在故乡,人们赐予它一个很不雅的名字——哭鬼头。既是“鬼头”,前面还要加一个“哭”字。既难看,也难听。猫头鹰又称鸮、枭,是夜行性鸟类。它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像猫也就罢了,偏偏又有一个鹰钩的嘴,就显得有点阴鸷,有点怪异。它两眼又大又圆,炯炯发光,使人感到惊恐。两耳直立,好像神话中的双角妖怪。
尤其是它们黑夜中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更觉恐怖。“咕……咕……咕咕……”,简直像哭声一样。农村人把它译为“要哭……要哭……”,所以传说,山村里听到猫头鹰的叫声是要死人的,因此人们对它们敬而远之。此外,猫头鹰昼伏夜出,飞时像幽灵一样飘忽无声,常常只见黑影一闪,也使对其行为不甚了解的人们产生了种种可怕的联想。
我国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常把猫头鹰当做逐魂鸟、报丧鸟等,当做厄运和死亡的象征。
故乡还有一个传说,就是说那猫头鹰让母亲喂养长大后,要吃掉母亲,然后才能睁开眼睛,才能飞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因为这个,猫头鹰又增加了“弑母”“食母”的罪名。“虎毒不食子”,这猫头鹰比老虎还要坏一百倍、一千倍。
我认识猫头鹰的时候,大约七八岁。那时,大我七岁的哥哥上山砍柴,捉到了一只猫头鹰。那猫头鹰不大,还没有长成,应该属于幼鸟略大一点,否则哥哥也捕捉不到。哥哥说他是在一株大树下捉到的。它从树上掉下来,飞不起来,被他一下就捉住了。当时乡供销社到处张贴广告,收购这些动物。可哥哥把猫头鹰关进笼子送到供销社时,供销社里的人却说,只有一只,他们不收。没办法,哥哥又把它带回来,在家中养了几天。那猫头鹰不主动吃东西,每次要掰开它的嘴,向里面塞进食物,它才吃。这么喂养几天,母亲说,猫头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把它放了吧。于是哥哥把它带到山中,放生了。
虽然和猫头鹰只有几天接触,但我觉得它并不是人们说的那么坏。养习惯了,同样可爱。于是开始转变观念。
后来学习生物,才知道猫头鹰还是一种益鸟,专以鼠类为食,是捕鼠专家,每年要捕捉老鼠数百只。
猫头鹰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它们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很难见到。夜晚睁开夜明珠般的大眼睛,俯视大地,任何狡猾的老鼠都难逃它们的利爪。
它们视觉敏锐,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等动物。它们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它们的羽毛非常柔软,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很小,一般哺乳动物耳朵是感觉不到的。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
和其他的鸟类不同,猫头鹰的蛋是逐个孵化的,产下第一枚蛋后,便开始孵化,一般一窝能产下几只幼崽,然后慢慢喂养大。
猫头鹰真的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吗?这使我想起黄永玉先生画猫头鹰的事来。
1973年,正值“文革”中,黄永玉在老朋友许麟庐的家中随手画了一只猫头鹰。没想到这个猫头鹰差一点让他成为“黑画”的典型,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
这是一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猫头鹰晚间捕食、活动,白天休息,但为了保持警惕,就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本是猫头鹰的生活习性。但在那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被诬为对社会主义的严重不满,成了他仇恨社会主义制度的“罪证”。由此,该画被定为“黑画”,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黑画”的追查活动。北京不但举办了旨在批判的“黑画展”,京沪两地的报刊还开始了猛烈的批判,对中国画展开全面讨伐。尽管批“黑画”来势汹汹,但最终却因为毛泽东的批示而终止了。据说毛泽东在听完关于黑画的汇报之后说,墨画的怎能不黑呢?猫头鹰本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最高指示”出来了,画猫头鹰惹祸的黄永玉侥幸过关,“黑画事件”也悄悄地收场。
呜呼,这猫头鹰真是倒霉透了。不过现在,猫头鹰不仅是稀有动物,也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孩子们看到猫头鹰时,不再把它们当成灾星,而是当成益鸟保护了。
在湘西酉水的支流猛洞河两岸,生活着一群猴子。这是一群猕猴,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一类猴,也称为猢狲。这群猴子在猛洞河沿岸繁衍了至少上千年。他们在这里觅食,玩耍,嬉戏,成为猛洞河上的一道景观。
酉水在这一带有几条支流汇入,从永顺县城流下来的一条河叫猛洞河;从老司城流下来的一条河叫司河,下游又称牛路河。这两条河交汇的地方叫两岔口。然后在龙头峡这地方,注入酉水。因为上世纪末猛洞河旅游出了名,现在这一带统称为猛洞河。分为漂流和平湖游两段,上游牛路河峡谷幽深,水流湍急,主要是漂流,有“天下第一漂”之称。下一段从猴儿跳到王村,主要是平湖游,水平如镜,两岸风光倒映如画,还有奇洞,猴子逗趣,也是一条很好的休闲旅游线路。
因为河道阻隔,峡谷高深,这一带很少人居住,因而生态良好,给猴子的生存生活带来较好的生态环境,猴子在这一带繁衍着。尽管经过了上世纪困难时期的人猴争食,猴子们还是在艰难生存着。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这里有猴子40多只。
随着猛洞河旅游的兴起,旅游公司专门请了专家来驯养猴子。到现在,猴子已发展到近千只,遍布猛洞河沿岸。因为经常到猛洞河采访拍摄,我与训猴老人聂祖清成了朋友,通过多次访问聊天,了解了猛洞河猴子的一些趣闻。
猴子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属群居性动物,一般都有十数只或几十只集群生活。以野果、野菜、树叶、嫩枝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甚至蚯蚓、蚂蚁。
猴子有几大特性,一是聪明机灵。猴子在动物中是比较聪明的,俗话形容一个人“像猴一样的精”正好说明了这点。猴子小巧玲珑,精灵可爱。只要有人调教,可以模仿人的一些动作,学会一些东西。猛洞河猴子以前有些会游泳,但不会跳水。在训猴人的训导下,后来学会了跳水。开展平湖游时,游船到了猴儿跳一带,猴子看到游船,就成群结队,从悬崖上的树枝跳下来,坠入水中,然后游到对面。这是训猴人训练猴子招徕客人的一种方式,直看得客人们目瞪口呆,拍手称快,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二是贪吃贪玩。猴子是一种好吃的动物,时刻都在寻找东西吃。除人工喂养外,它们要到附近山林寻找食物,最喜欢吃包谷、西瓜等。附近老百姓地里种有包谷、西瓜,一旦被它们找到,很快会糟蹋干净。
三是胆小怕死。人们常常看到猴子比较顽皮,便认为它们胆大。其实猴子是一种十分胆小的动物。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咳咳”地发出信号,互相传递,然后逃走。遇到有好吃好玩的,也会互相召唤,大家同乐。猴子十分机警,晚上都睡树上,从不敢睡屋里。哪怕训猴人将它们招呼进屋,也不敢多作停留,一会儿就窜到树上去了。
猴子在每年的冬季11—12月发情、交配,次年3—6月产仔。一般每年一胎,或者三年两胎。每胎产一仔,妊娠期平均为5—6个月左右。雌猴3岁性成熟,雄猴4—5岁性成熟,但6岁后才参与交配。交配一般猴王优先,但猴群大了,其他公猴也偷偷交配。母猴生产后,哺乳期约4个月。
母猴带小猴子是最有意思的。哺乳期内,小猴子不能正常行走,就用四肢抱着母猴的肚子,用嘴咬着乳头,等于有五个点紧扣在母亲身上,倒吊着,任母猴怎么走动,都不会掉下来。所以母猴的奶头都是吊在胸前的,被孩子拉得长长的,有点变形。一歇下来,母猴就给小猴子喂奶,逗孩子玩。
每一群猴子都有一个到两个猴王,其中一个为主,一个为副。猴王起着领头和保护猴群的作用,其他猴子都唯猴王的马首是瞻。副猴王是主猴王自小就培养出来的,一直协助主猴王工作,直至主猴王老去,甚至消失,副猴王直接接班,由副转正,再物色培养副猴王。
猴王的结局往往是比较惨的。到老后,如果副猴王接班,还能尊重它。要是副猴王急于接班,则有可能把它赶走,落下孤苦伶仃结局。如果副猴王太弱,在战斗中被别的群中的公猴打败,夺得猴王宝座,则猴王只能出逃,独自谋生,直至老死野外。
有一句叫“树倒猢狲散”的成语,说的就是这猴子。意思是大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者也就一哄而散。
关于猴子的几个常识,或者说真相,也很有趣。
猴子喜欢吃水果,凡山中野果,都是它们喜欢吃的。尤其是一种叫“猕猴桃”的果子,是它们的至爱,也是它们的“专供”水果。猕猴桃在湘西,也叫“毛桃子”或者“洋桃子”,其外表有一层毛,颜色呈灰褐色,与猕猴颜色一样,所以取名为猕猴桃。猕猴桃结于藤上,挂满枝头。而猕猴最喜欢在藤上攀爬,往往那果子还没成熟,就被它们摘下来,选择熟点的吃掉,生的全甩了。所以猴群过处,残枝断叶,野果遍地。
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猴子也喜欢吃包谷,它们见到包谷,往往很兴奋。特别是小猴子,伸一只手掰下一个包谷,就放到另一只手的腋下夹着。接着又伸手去掰第二个、第三个,同样放到腋下去夹着。在放新掰下的包谷时,原包谷掉地下了。所以最终只有一个包谷,因而有了这个歇后语,是有依据的。
湘西人脖子上有时发肿,俗称长“猴儿包”。这是一种病症,一般容易治好。为什么叫“猴儿包”呢?因为猴子有“猴儿包”。猴子的两颊塌陷有颊囊,是藏食物的地方。它们没吃食物时,颊囊是空的,塌陷着。吃饱东西后,食物储存在颊囊里,胀鼓鼓的,这就是“猴儿包”。像包谷等一些硬的食物,它们吃的时候,猴急,没有嚼碎,就储存在“猴儿包”中,等有闲的时候,再吐到口腔,慢慢嚼碎,有点像牛吃草一样,但它们不属反刍动物。
猴子闲下来的时候,喜欢在太阳底下理毛,民间称为捉跳蚤。一般是大猴子给小猴子理毛,只见母猴子在小猴子身上翻来翻去,像是捉跳蚤的样子,小猴子一幅很享受的模样。
猴子还会抓石头,掷石头,主要是它们同别的动物群作战时才用,平常很少见到。
猴子一般寿命为20—30岁,到老后,便慢慢死去。他们死去后,到底是土葬还是什么葬法,一般人都没有见过,所以也就不知道了。
在云南省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有一条长长的游廊,蜿蜒于森林湖泊中。左边是湖泊,一湖碧水,波光滟潋。右边是森林,古树参天,巍然挺拔。木栏栅的游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这森林中,不时跳出几只小松鼠。他们小巧、机灵,上窜下跳,在大自然中恣意玩耍,俨然成森林的主人。
小松鼠浑身呈灰色,肚子上是白色的,背上有三条黑色的条纹,黑灰相间中,显得灵气而生动。尤其是那一双大眼睛,圆溜溜的,显得十分的精灵。而每当有什么风吹草动时,竖起的那一对小耳朵,有如山上的消息树一般灵动机警。
小松鼠是好动的小动物。它总是在树林中跳来跳去,一会儿跳到树上,一会儿又从树上蹦到地上。它那尾巴长长的,有点像降落伞一样,撑着它的身体,在空中保持着平衡,也控制着方向。它的四只脚是很小的,但似乎有无穷的魔力,可以蹦得老高。人们是很难抓到它们的,因为它们太机警,太好动。你还没有打定主意怎么去抓它,它已经跳开很远了。
不过在普达措国家公园,人们是不会去抓它们的,它更不怕游人。人们见到它们,先是惊讶,啊,小松鼠!紧接着,很快静下来,视线跟着小松鼠跳跃着,生怕打扰了它们一样。手持照相机的人们,则轻轻地取出相机,尽情地拍摄着,同时示意过往的游人,嘘!千万别惊动它们。游人们则见了宝贝一样,停下脚步,驻足观看。这时,小松鼠像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很大方的进行着它们的游戏,毫无一丝怯场的感觉,有似天马行空,如入无人之境,简直太可爱了。
这不,孩子们以为它们饿了,取出携带的糖果,悄悄的,放在松鼠玩耍的地方。小松鼠一下就来了,先嗅嗅,然后放一点到嘴里,一下子蹦到树上去了。不过,一下子又跳下来,再吃点东西。
也许是习惯,小松鼠最爱吃的是植物的果实。它用一双前爪,捧着一颗小果实,送到嘴边,吸允着,咀嚼着,小嘴不停的掀动着,眼睛则环顾着四方,耳朵竖起,细听着动静,其形态既幼稚机灵,又憨态可掬,真是可爱的小动物。
在普达措国家公园里,小松鼠就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没有强敌的侵扰,没有生杀的掠夺,没有竞争的压力。有的是湖光山色,田园牧歌,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就是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颗水草”。是的,到了普达措国家公园里,我甘心做一只小松鼠。在这样的环境和空间畅意挥洒着,尽情享受着,谁不甘心情愿呢?
我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流连忘返于这里的原因了。
范诚,湖南新宁人,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主任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本色凤凰》《阅读湘西》《崀山乡土》《走玩湘西》等。
责任编辑曹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