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的满陇桂雨

2016-11-21 16:14桂兴华
散文诗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实景切入点散文诗

桂兴华

散文诗研究

散文诗的满陇桂雨

桂兴华

又一次走进一大会址“兴业里”。一扇门,一对锃亮的门环,才使我集中了思路。找到大题材的切入点,非常关键。删去那些“大词”。“大词”谁都写得出。“大词”是白开水。“大词”没有个人色彩。

杨子荣的妈妈宋学芝,至死不知道《智取威虎山》主角的故事就取材于她的儿子。这是一个痛点。人之痛,家之痛,时代之痛。被我紧紧扣住了。2016年6月28日晚上,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我的朗诵诗专场,梁波罗朗诵的这首诗的反响最强烈。全场在叹息。吹唢呐的演员说:“打虎上山,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激动!”散场的时候,很多观众还在议论这个节目。电视转播以后,热点依然是这首诗。评论家说:“这首诗的悲剧成分被充分释放了”。我当初在牡丹江市,山东牟平县采访时,就预感到这首诗会引起共鸣。我这个“歌德派”不空洞,与许多人的概念完全不同。我歌应该歌的,恨应该恨的。

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作。那天,那片芦苇荡从网上覆盖到我们排队参观的门票里来了。导游一句:“阿庆嫂不是一个人”启发了我。阿庆嫂这个形象集合了许多英雄。我找到了切入点。我喜欢到实地采风,因为那里会有不一般的云。但是,报告体散文诗很难写。我在三面环海的烟台山下,面对着黄海、渤海,如果写上:“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并且入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那就不是诗了。我当过记者,诗人需要记者的敏感,但不宜用记者的文体。有些具体的“百万酿造着美味的烟台人”、“有实力的这座烽火台不怕兴风作浪”,都被我删去了。至于那“一张张观光券”,也没有个性。为何一走上养马岛,就觉得有诗?因为马不但蹲在传说中。构思与现实一挂钩,立意即刻奔出。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遵义农田“坡改梯”中,发现了五颗红军战士头颅残骸。这五颗头颅、万亩花海,放在一起写,就有力量了。

一双有些模糊的眼睛,仿佛被一层薄雾挡住了。姑娘只漫步在自己微微醉的沉浸中。是什么让她有些羞涩,又有些乐意?我,有过让她这样的时刻吗?这是一种敏感。当时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时过境迁,今天我就写不出了。可怕的退步啊。头发花白的我,怎么拥抱饱满的时代?年龄的差距,心灵的冲击,心态要不断有转折。情真,是第一位。

单纯,集中,就一下照亮了主题。老夫妇走在我的前面。聚焦在他们握着的手上,才有了构思。角度是法宝。对比,才可能深刻。也被称作:张力。怎么叙事?是个大难题。只有在大跳跃中捉住关键词。诗描写实景,不会出色。而要物色能包含哲理的形象。没有新的意象,成不了诗。那个山脚下的台阶,有人说是否写托儿所阿姨、妈妈?那个跌倒的冠军,有人说是否指某个犯错误的干部?我都哑然失笑:“像”。

此刻,雨已停。该把伞放在哪?也许,会从此撂在一边,甚至塞进墙角。拟人呢?有回味。缠绵的一景难忘。换一下人称,也是个好办法,因为抒情更直接。

旅游途中,常写随感。先草草涂在桌边的餐巾纸上,回上海以后慢慢整理。但具体写在何地,却忘了。说明:如果不在当时即兴而发,可能就没有此篇了。诗人,重感受。不像画家,记住的是实景实人。

如果没找到“新能源车充电站”这个点,我就不参加“新能源”征文。因为这个点,有时代特色,又切题。怎么卒章显志?怎么在结尾异峰突起?这是我一贯追求的。文学家的哲学往往比文学好。心,动了一下,诗就来了。导火线一燃,诗眼就亮了。从理念出发,不是不可以入诗。但对此篇中的形象要求更高。形象如果不鲜明、不生动,肯定味同嚼蜡。说出哲理,需要找到隐藏在表象中的“密码”。2016,深秋

猜你喜欢
实景切入点散文诗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日本唐乐谱书写与乐书记录中的唐乐体制——以《乐家录》为切入点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散文诗八骏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第四届20强+1实景家装节开幕
宝马首次在中国实景演示高度自动驾驶技术
散文诗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