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 月
发现的魅力
宓 月
看到许多朋友在微信上晒各种团拜、迎新晚会,我独自在书斋审阅完了本期稿件。腰和肩有些酸疼,这是长期编辑工作的“奖赏”。选择编辑和写作这个行当,也就选择了寂寞和孤独。尽管目前文艺领域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热闹”中,各种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仅一个“诗歌春晚”就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我仍然喜欢保持一贯的冷静和旁观。我不否认,写作需要交流、碰撞,但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只能独自与寂寞抗争。只有沉得下心,才能交付出有深度、有力度的佳作。
作为编者,最大的喜悦莫过于在大量的来稿中,发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那情形恰如辛弃疾的诗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喜欢享受发现的魅力。
在本期的名家栏目里,鄢家骏先生的报告体散文诗展现出了他一贯的特色:生活味浓。毛国聪和崔国发的作品则重于思考和个人体验。而“实力方阵”中的作品,手法相对传统、老到,如谢家发的《黄河第一湾》、郭永仙的《洞天世界》、祁延民的《一块丑石(外四章)》、庄剑的《写给语果的散文诗(二章)》等。
本期也有一些在内容和手法上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如张泽雄的《天命之诗》中“逆向思维”给人以新鲜感,青年散文诗人杨胜应的《从内心出发(十章)》亦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特别是“学苑诗风”中,任如意、朱恋淮、郭晨曦、超歌等,都在作品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发现”,充满活力。在很多散文诗座谈会上,大家谈到散文诗的最大不足,是作品的相似性太强,存在着大量的重复与复制,创新不够。在我的散文诗创作经验里,也深感佳作得来不易。一篇佳作的诞生,源于作者本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敏感程度和体验深度,以及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佳作,是挑战每一位写作者的难度和高度。我期待着发现更多的新人和新作,期待在众多的来稿中发现那个与众不同的你!当我把本期签送印刷厂付梓之后,我感到寒冬已近尾声。我相信,当你拿到本期样刊时,已是春暖花开。
名家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