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看客家男性教育传统

2016-11-21 10:25谢利科
剑南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客家人谚语长辈

□谢利科

从谚语看客家男性教育传统

□谢利科

一、导言

由于战乱,客家祖先为了生存从中原南迁到闽西赣南粤北等地区,此后这就成为了客家人定居的三大居住地。他们继承了汉民族使用简练深刻而令人深思的谚语的传统,保留了大量有关实际生活的谚语。客家谚语内容丰富,有描述当地气象的谚语、有记录有关农林谚语、有处事待人的谚语等,这些都是前人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笔者在收集和整理客家谚语时发现有很多体现当地人男性教育思想的谚语,这些谚语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挖掘到客家人的传统教育资源,也能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形式。

在客家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家庭教育在男孩和女孩方面不尽相同。长辈教育男孩侧重鼓励其出外奋斗,如“胆大飘洋过海,胆小死守家门”;而女孩侧重点在于要顾家,如“女人莫做两头蛇”。为了能更客观的了解到客家长辈们是如何教育其家族中的男性,本文从谚语中涉及教育其做人、做事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

二、从客家谚语中分析男性教育传统

(一)做人态度

在客家家庭传统教育方面,做人态度是客家人最在乎的话题,有志气、孝顺、自立自强是客家男子身上特有的做人态度。

1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气的人,在设定目标之后,就会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顺境中,有志气的客家人会坦然的接受自己的成果;在逆境中,他们不会自甘堕落,反而奋起直追,努力拼搏,证明天无绝人之路。从小到大,客家的长辈们利用通俗易懂的谚语对其家族的儿孙灌输有志气的思想,如“男人有志走四方”。在客家地区,大部分的客家男性都出外工作,关于研究客家男子出外工作,臧泽宣先生曾有一段描述:“客家人生性好动,普通男子,无论贫富贵贱,都在外经营各业,如所营成就,则更以出外为荣;若所营不遂,则以为将为社会所薄,不敢轻易返里,必定想法在外自立;客家人更生性冒险,只知进取,只知出路,至于前途如何完全不管,他们所怕没有路走,生死时常不计,所以他们常说:‘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灶炉’”。臧泽宣先生描述的的确是现实中的客家男子,他道出了客家人的教育:男子要有志气出外劳作,不要待在家中。于是在家的父母就会告诫他们:“人穷志气高,情愿过水不过桥”,“过去孔雀东南飞,现今连麻雀也东南飞了”,“好马不吃回头草”等。然而,长辈们也会借助反面的谚语来叮嘱他们:“人怕无志,树怕无皮”。当今流行了一句形容客家青年外流的话:“穷人自有通天志,船到滩头水路开”,客家青年背井离乡,能够在陌生的城市谋到一份差事,谋求到一份出路,这不单单是靠他们的开拓、奋斗精神,还要靠的是长辈们耳提面命。

2百事孝为先

孝顺是一种善行,也是一种美德,客家人的家庭教育注重遵循孝道。客家人教育其孩子:在父母生前,要疼爱自己的父母,要用实际的行动去让父母开心,要尽心尽力服侍他们,并且要做到兄弟和睦,如“爷娘著孝顺,兄弟著合和”,而不是在父母死后才焚香祭拜,如“千跪万拜一炉香,毋当还生一碗汤”。客家人认为孝顺的孩子要能独立生活,不能依靠父母生活,如“好子毋使爷田地”。小时候,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带大,等到儿子出外工作又担心,真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等到父母老了,为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提醒了他们为人子女,要及时尽孝,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3自立自强,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使口不如自走”,客家人教导子孙要认真学习,刻苦耐劳,不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立自强,才能有一丝的成就。向他人借东西,想请求别人帮忙,可能都会遭到拒绝,因此自力更生是很必要的,客家人主张不到不得已之时少麻烦他人,能自己做的事尽量不去打扰别人,所以他们的子孙常会被告诫:“求张求李,毋当求自己”。求助别人、依赖别人,还要看他人的脸色,甚至还会被他们奚落,委曲求全,让人瞧不起,这对爱面子和有志气的客家人是多么难堪多么不愿意的事,如“人求我三春风,我求人六月雪”。客家人为了能够让子孙们自强自立,他们把有关自立自强的谚语与生活联系起来,如“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

客家人重视通过学校知识教育学习知识来教导来寻求自立自强,因为学习知识是获得经验的前提之一。在旧时代的客家地区,男人出外谋生,家中依靠妇女相夫教子。很多家庭的教育重任都交给了妇女,有些妇女不仅要忙着干外面的活,而且还要照顾整个家庭,于是她们常常这样说:“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不读诗书,有目(眼)无珠”,“不读书不成器”。他们靠家中几块田地的收成来供孩子上学,甚至认为即使讨食也要让其孩子能够读书。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孩子没有读到书,出到社会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因为不认识字而找不到工作的。所以客家人是很重视教育,为了教育孩子能够爱上读书,他们把读书和娶妻通过谚语联系起来:“读书肯用功,茅屋出相公”,“书爱读,拳爱练,老婆唔讨随方便”。甚至还加入歌谣中:“蟾蜍婆,蟾蜍婆,罗咯罗,唔(不)读书,无老婆”。

(二)做事态度

客家人凭着一颗不浮躁的心,一个能吃苦耐劳的身子、和一门薄技就可以出外谋求一份事业,这正是他们有着良好的做事态度。

1不浮躁,不急躁

谋大事者,做事要顺理成章,不必操之过急。沉着稳重的客家人做起事来有一定的条理性,他们往往是计划后才行动,这样的按部就班,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人力物力,一切都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尤其是在农业耕作中,何时播种插秧,何时施肥灌溉,何时成熟收割,循序渐进,庄稼才有收成,靠得就是他们不浮躁、不急躁的做事态度。客家人借助农业耕作来教导其子孙做事不必心急:“好花慢开,好子缓来”,“慢工出幼货”。

2吃苦耐劳,辛勤耕耘才能收获

客家人最重要的美德就是吃苦耐劳。在客家地区,单单凭借农业的收成来维持生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族的庞大,家庭成员众多,所以在经营农业的同时还会兼顾养猪养鸡等副业来维持生计。只有吃苦耐劳,才能丰衣足食,如“勤快勤快,有饭又有菜”。勤奋耕耘,土地就会长出黄金,耕作不力,黄金也会变荒草,如“人勤地献宝,人懒地生草”,“有力黄金土,无力荒草铺”。

3一技在身胜过家有黄金

“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客家人看中技艺比金钱重要,正所谓“富不过三代”。客家男子即使上不了大学,他们的父母也会花钱给他们学一门技术,他们知道只要有一门技术,出外工作就不会饿死,如“牛角唔尖唔过冈”。“男人百艺好随身”。客家人讲究实际,很少追求过于虚幻的东西,于是他们的教导他们的儿子:一个客家男人要学有专长,靠自己的技艺谋生,自力更生,虽然赚钱辛苦,但所得都是弥足珍贵。而且一技在身,终生拥有,也得到终生保障,一生受用不尽。因此,他们在教育男子时强调“一技在身,胜过良田万顷,胜过家有黄金”。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客家谚语中可以看出客家长辈们对客家男子做人处事态度方面的教导,体现出客家人对男子教育的重视。客家男子之所以能在外成功的谋一份事业,在家能尊老爱幼,这与客家男性的教育传统息息相关。

在当下,人们渐渐意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影响至关重要。但现在很多家长只知“宠”,孩子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并没有一个轻重之分;特别是独生子女,享受着来自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妈妈的宠爱,让这些孩子更加无法无天了,李天一事件的出现其家庭教育就是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传统客家家庭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家庭,但不可否认其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015-2016年广东省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51262003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猜你喜欢
客家人谚语长辈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赖炜炜作品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