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网络文学创作现状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

2016-11-21 10:25陈彦如吴霜陈思娴
剑南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网络文学扬州

□陈彦如 吴霜 陈思娴

文学观察

高校师生网络文学创作现状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

□陈彦如 吴霜 陈思娴

一、网络文学创作的特征及其现状概览

从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进入公众视野至今,网络文学的发展已走过了漫长的17年。但是由于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脱节,学界至今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而言,“狭义的网络文学,指商业化模式下,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学作品,以长篇连载小说为主。广义的网络文学,还将博客、豆瓣阅读等自媒体平台的创作包括在内。”我们这里探究高校师生网络文学创作现状,则取广义的网络文学定义。

首先,网络文学的创作区别于传统纸质文学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创作者非专业化,作品良莠不齐。网络文学创作的“零门槛”使之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学。

2.通俗性、娱乐性。网络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以满足读者快感需求、打发空闲时间为目的。因此其娱乐消遣功能被刻意抬高,文学性、思想性要求大大降低。

3.创作过程的交互性、商业性。网络文学创作可以算作一种集体创作,作者根据读者的要求来修改或是进行后续创作。只是网络传播极大地缩短了这种集体创作的交互过程。同时,市场机制也使得文学的商业价值被深度挖掘。

正是由于网络文学的包容性、随意性满足了人们的创作欲望,加之商业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地进入这一行业。据统计,“我国现有职业半职业写手3万多人,网络注册作者200多万人,在网上发表过作品的人超过2000万。其中在读学生约占10%,教师、公务员、工人等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在数以百万计的网络文学创作者中,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高校师生群体内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优势,外有相对宽松且文化氛围浓厚的工作学习环境,其创作源源不断的为网络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而网络文学创作也给高校师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引起了高校教育的关注。

二、高校师生网络文学创作现状

在纷繁炙热的网络文学大气候下,高校师生的创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扬州大学作为江苏省内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覆盖面广,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师生不在少数,且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如:扬州大学文学院邵晓舟老师创作的《燃犀奇谈》系列志怪小说,婉约绮丽、口碑极佳。该校商学院詹佳丽,2011年发表个人文集《谁倾风月》,此后也在个人博客等网络平台上陆续发布作品。此外,部分师生继续坚持着传统纸质文学的写作,使研究者从侧面窥得网络文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扬州大学文学院才女作家张玲,近年有长篇小说《兰花香》等小清新作品问世。因此将扬州大学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理论和实例支撑。

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受访的536名学生中约有12.5%的人进行过网络文学创作。其中大一、大二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4.1%和8.8%,大三约占16.0%,大四9.1%,研究生10%。文科类专业中约有13.4%的人进行过网络文学创作,理工科约为10.2%,文理科相对平衡,文科生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胜在文笔和细节的处理,而理科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在整体情节构架上占优势。不少青年教师也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创作,如:开通微博抒写人生体悟、在网络论坛上以诗会友、在网站上连载创作小说等等。

以下从创作类型、创作动机、创作成果三方面,对扬州大学师生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创作类型

据调查,扬州大学进行过小说创作的网络写手占89.55%,涉及玄幻、言情、宫斗、悬疑等多种类型,创作过散文的占23.88%,诗歌及其他占17.91%。不少创作者进行过多种文体的创作。该数据显示出的创作情况符合网络文学的普遍规律,即通俗小说创作处于压倒性地位,而散文、诗歌等雅文学并存。小说文体的通俗性、章节性特征与网络文学的传播形式最为匹配,付费阅读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市场机制也令其更具生存优势。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阅读喜好的局限,大多从通俗文学创作入手。而高校教师群体积累丰富、学养深厚,则更倾向于散文、诗歌等雅文学的创作。同时,网络文学的包容性也给不同类型的创作者提供了多样化发展平台。(如:中华网络诗社、散文吧等)

其实,网络文学创作的通俗与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与能力,高校师生在创作风格、类型上有所差异,但无绝对之分。学生创作更具有现代网络文学的特征;而教师的创作倾向于通俗性与文学性的融合,“网络”的标签则更多地贴在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上。

二、创作动机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争相收购、网络文学与各大文化产业联合,逐渐长成一棵巨大的“摇钱树”,给人以名利的无限诱惑。但是对于大学生写手而言,创作还是以兴趣为主。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4.03%的创作者认为兴趣是他们创作的主要动机,仅13.43%的人将获得额外收入纳为写作动机之一。

网络文学的创作动机是主客观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是市场选择和写手自我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收入千万的“神级”作家屈指可数,而全国默默无闻的网络写手却是数以百万计,加之盗版、抄袭猖獗,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得多数人的创作只能以“玩票”的态度进行着。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作具有单纯性和原则性。除少部分写手冲着网站全勤奖,签约后就不问质量,大多数人还是表示不会为了点击量而放弃“文学梦”的初衷。

高校教师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普遍积极明确的生活目标。文学创作往往作为学术研究之外的调节与尝试,部分有影响力的教师,则更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来传播优秀文化。写作作为一项副业,不必与安身立命联系起来,自然也就不用像职业写手那样一味迎合大众。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文学品味也使其创作独具魅力。

总体而言,高校师生写手普遍对网络文学产业有清醒认识,对自己的身份和目的也有较为明确定位,其创作以兴趣为主,商业性、目的性动机不在突出地位。其实,无论是传统纸质文学还是被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始终不能脱离文学性的本质。所以梦想为笔、不负初衷才是应该被提倡的写作态度,也是高校师生群体创作中应体现的正能量。

三、创作成果

(一)学生创作成果

数据显示,扬州大学参与调查的创作者中约有34.33%的人在起点、晋江等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少数人签约网站甚至出书,月收入在百元到千元之间不等。另有约38.81%和29.85%的创作者在微博、博客发布作品,少数人选择了豆瓣、贴吧等网络论坛。可见,该校学生的创作参与度较高,但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聊以自娱的阶段,因此也不能排除数据背后的虚假繁荣。

另外据统计,参与调查的创作者中约43.28%的人只坚持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而坚持创作三年以上的人仅占8.96%,大部分人的创作持续时间集中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写手们表示学业压力、稿酬不满意、灵感中断等主客观原因都可能导致创作终止,其中学业压力和灵感中断入选率最高。网络文学具有类型化特征,同一频道的作品极易雷同,有些作品构架复杂、篇幅冗长,写着写着就难以自圆其说,而长期密集的写作也只会让手们灵感枯竭、健康状况堪忧。因此创作持续时间短成为一种常态。该校商学院张思玉是少数成功案例之一。她自2014年入行来创作了《盛宠嫡妃》、《镇宅妖姬》等多部宫斗题材长篇小说,签约多家文学网站,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她表示:“进行网文写作比起其他兼职更加自由,回报也还算满意。任何行业都是优胜劣汰的双向选择,熬得下去的人就能慢慢好转。”

(二)教师创作成果

调查采访显示,扬州大学各专业都有教师在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包括在自媒体平台传播的以及在专门的文学网站上发表的,相较于大学生群体更加成熟优质、独具个性特色。而丰富的经验常识及在研究中形成的学习方法,也使得高校教师能够迅速地进入创作的专业领域。

高校教师网络文学创作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以思想较为前卫,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的年龄普遍在35岁——40岁之间,创作活跃度高,与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如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郭小军老师,被封为“扬大诗意男神”的他,喜欢用诗歌来记录生活。他经常在朋友圈和网络教学平台上发文,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几乎每条发文的浏览回复都有成百上千条。

2.追名逐利的需要退居下线,创作往往以质取胜,体现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特色。如扬州大学文学院邵晓舟老师(笔名:迦楼罗火翼),荣获江苏省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网络文学奖。其创作的《鬼趣图》、《燃犀奇谈》等志怪类网络小说,清新奇幻、精致细腻,曾风靡一时。传统技艺、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在作品中的渗透描摹,则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

3.创作与工作亦能相辅相成。如扬州大学文学院石任之老师,其学术研究方向主要是明清诗词,研究之余在网络上发表了不少诗词作品,著有《未凉灰集》。她表示,由于创作与研究之间有交集,相较于其他职业的作者平衡起来更加容易。学术研究也令自己有意识地尝试写作一些新词牌,拓宽了创作的视野和领域。

可以看到,高校教师的网络文学作品浸透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少教师还凭借网络传播的力量,将与学科前沿挂钩的内容向各社会阶层进行普适性推广。然而,由于高校教师的作品娱乐性被削减,文学性增加,将其作为闲暇消遣的读者一时无法接受,很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目前还未获得应有的地位及影响力。若能打开高校教师的创作市场,在此基础上对大众阅读审美加以引导,势必对网络文学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展望

作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类群体,高校师生参与网络文学创作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一,则是有助于正确评价网络文学。在泛娱乐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一类的精英阶层要担负起文学未来发展的责任,绝不只是居高临下地对网络文学等“非主流”构成进行苛责和批判。因为这种观望根本赶不上网络文学发展的速度。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2.97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289万,占网民总体的43.1%。”据速途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的产值规模达70亿元,有100多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50多款由网络小说改编的手机游戏相继推出。”这些数据无不体现着网络文学新发展的不可逆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共通融合的大环境下,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新兴俗文学(如:明代拟话本、金庸武侠小说等),从遭主流文坛摒弃的异类发展为一代经典,都要经历异常艰难的接受过程,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的包容和精英知识分子们的正名,网络文学亦是如此。近年来,网络文学大学的成立、网络文学研讨会的举办等文艺界大事件,正是印证了主流文艺界对网络文学由歧视走向扶持的过程。

其二,高校师生纷纷投入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对文学创作的正向引导。一方面,高校教育为师生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如:提供图书馆、研究性阅读中心等各类硬件资源。此外,文科生日常所修习的文艺理论、基础写作等课程也为创作者输送养料。在阅读型社会逐渐成型的趋势下,各大高校纷纷响应,积极倡导热爱阅读的校风,举办各类文学作品竞赛、开设读书沙龙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教育在实践中与当代潮流接轨的表现,也是网络文学创作日益繁荣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其三,高校师生的创作对引导受众阅读起积极作用。一部成功的作品不只是迎合读者的需求,而是在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对读者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众化审美泛滥的今天,读者的喜好被刻意放大,作者写作的主动权被削弱。但大众审美能力参差不齐、缺少鉴别力,如果将其审美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曲意逢迎,文学势必陷入误区。而如果一部作品若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其期待视野时,读者也会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去适应文本。如玄幻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宫斗小说依托的历史背景,也常常促使读者主动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高校师生的创作现状给研究者带来了喜讯,同时也提出了诸多问题。如:大学生群体在高参与度基础上如何取得成果突破,网络文学创作在质与量上如何平衡等等。另外,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的逐渐扩大,读者和写手们的年龄、素质跨度也越来越大,有教授在阅读,也有中小学生在写,未来的网络文学可能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在市场方面,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兼并入侵以及网游、影视作品的改编热潮,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并由此带来巨额产业利润。据报道,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在继收购原创文学网站后,又在今年年初提出了网络文学的“光合计划”,试图挖掘网络文学背后更大的商业价值。然而,由于互联网产业的过度开发,网络文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状况也令人担忧。

未来的网络文学将何去何从,高校师生又将如何应对,承担怎样的责任,值得我们深思。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201511117007Z)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网络文学扬州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聚力文学创作 服务武功大局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