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 王皓
从一个“待优生”说开去
——班主任工作浅思
文+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王皓
一份比赛通知,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
在我的班主任成长记录袋中,保存了一份七年前打给校领导的报告。借助这个报告,我想先让大家认识一下邓小竹同学。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邓小竹同学系原09届27班学生,本学期因理转文进入09届33班学习,中途转科,本应该自觉珍惜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努力学习。但是总结该生近一个半月的表现,不仅使班级管理困难重重,而且她丧失了做学生最起码的本分。具体表现如下:1、没有最起码的学习态度,上课描眉化妆吃零食,传条聊闲玩手机……2、漠视老师尊严,辱骂、顶撞多位任课教师……丹东学农期间,邓小竹及另外五名同学为一组,乘坐小巴,期间她们将车里弄的一片狼藉,难以下脚。车队领导、司机极为不满,严重损害了学校形象。我决定让她们换乘大车,当时有一名女生说脏话,被我听到,批评教育该生时邓带头顶撞,之后在大巴上当着全班的面打手机大呼小叫,指桑骂槐,映射班主任,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3、屡次违反校规班纪……4、沾染社会习气,以“大姐”自居,在班级拉帮结伙,肆意妄为,致使秩序混乱……5、干涉他人(高小菲)家长教育孩子,辱骂同学家长。……”——《邓小竹同学的若干表现》
“尊敬的学生处领导……这些天我的压力很大,特别是丹东回来以后经常失眠,思想常走极端。我知道对学生不能轻言放弃,教育是第一位的,为了恪守学校的精神和信条,我曾和该生几次摩擦后公开向其说明态度(道歉的形式)‘老师的做法过于急躁……’但如同对牛弹琴,她依旧我行我素,面对全班同学质疑的眼神和近期下滑的班级风气,我想必须把她的问题提出来。在学校的班主任论坛上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社会也是教育人的地方。对于她在班级的表现,我提出以下建议,请领导参考:1、劝退2、转班……”——《我对小竹同学的处理意见》
另附《高小菲家长给学校的一封信》
……
从报告中大家应该能体会到我当时的心情和想法,焦虑,压抑,烦躁!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快把她撵走!而结果是:没走成。递上报告以后,过了挺长时间学校领导才在偶然的一次交谈中询问了一下情况——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激学校的决定——后来邓小竹稍有收敛,在断断续续的斗争中又过了一年,高二下学期她离校学艺术走了。故事讲到这里没有结束。让我倍感意外的是,这样一个令我恨之入骨,欲“撵”之而后快的浑学生,在09届毕业以后,竟然是第一个回来看我的学生!拎着两大袋水果,一个劲儿的说着感恩的话,对自己以往在校表现赔礼道歉。一年不见完全像是换了一个人,面对她我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为好,心情十分复杂,想起这份报告,真没好意思吃那些水果,后来总是回想这是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课——不能随随便便就否定一个人。
诚然,每一位班主任,只要真心付出,都能培养出成绩优异,引以为傲,成为典范来宣传的优秀学生。同时,在我们的心底里,也会珍藏几个因为他们的“事迹”不便广而告之的“待优生”。但正是因为有他们,才让我们对于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理解它的复杂、不易和伟大。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走走弯路,而我们的天赋之责就是用爱心、耐心去扶正,转化一名问题学生要比培养一名“高材生”更有成就感。如果当初真的如我所愿,把邓小竹开除,我一定会因为鲁莽和武断而后悔。
邓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收获颇多,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的学生,包括后来的小顺、小然、小田、小彤、小晨……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积累了点滴体会,在这里同大家分享:
人分美丑,分贫富,分聪明与笨拙,分乖巧与暴戾。但在生命层面上人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是平等的,他们应当获得老师同样的光和热,学生与老师也是平等的,在生活中,更要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首先老师要有“倾听”的意识。在我的班级,学生就可以通过班级贴吧、意见箱、班级日记等形式来传递信息。在教育的舞台上,不能只有教师的声音,还要有学生的声音。其次教育行为不能妄想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他屡教不改,所谓“油盐不进”,说明第一他需要时间,第二老师的光和热不够强大。我们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提升教育技能,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会不时地从班级事务中抽身出来,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重温一遍教育的本义,防止自己沦为生产车间里的工人。
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学生的生命历程中,在我们这里只是做短暂停留。从职业责任出发,我们可以引领,可以守望,但不能给学生定性下结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要去偏见存期待。二是教师应该有自我调适的能力。让不良情绪“大化小,小化了”。相信一切都是暂时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遇到困难看到希望,得到成绩想到提高。
水无常形,教无定法,需要技巧和智慧。这得益于岁月的沉淀,也需要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灵感。例如有一次班级第二节课要召开“爱护公物”的主题班会,我在听前一节公开课时受到启发,想到关于公物可以分有形和无形两种,所以在总结讲话时说: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有形的公物,更要爱护集体的荣誉,师生间的信任,学校的精神等无形的公物,这无疑是对班会主题的升华。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实际存在三方力量:家长、老师、学生。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我们不能被家长“他(她)不听我们的话,最听老师您的话”这种说法弄的飘飘然。因为陪伴一个人成长时间最长的只有自己的家长,血浓于水的亲情无可替代,学生说到底最听家长的话。所以教育行为一定要得到家长支持和理解,这样就是2对1,否则是1对2。实现2 对1,教育方案就能够保证落实,教育效果就不会差。比如12届的小彤,虽然最后放弃高考,但我一直保持着和家长的良好合作关系,一直都没有放弃,所以最后对学校是非常认可的。我体会争取家长的关键一是真诚,二是换位思考,三就是恪守职业纪律。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成长历程也起伏不定。学校教育是重要环节,但绝不是关键环节。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决定因素。
我会珍惜与每一位学生的缘分,抽象的说,这是生命的偶遇,却是天赐的财富,这是我们职业生命所系。正如病患之于医生,对学生我不会轻言放弃。
孟子在两千三百年前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两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古圣先贤对师道、对职业伦理亘古常新的解读。只有每个老师都致力于教育事业,敬畏职业伦理,才能孕育出有德性、有知识的杰出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