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炜
摘 要:易班作为一个实名制的学生网络互动平台已在部分高校推广数年,与之有关的调查研究已经陆续启动了。本文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并结合高校易班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高校易班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内容吸引力不够,发展定位不明确;系统设置繁琐,用户体验舒适感较差;过分依赖行政力量,引导方式单一化;使用频率低,用户参与热情有待提高四方面的问题。同时以提高用户黏度为核心,提出校本性特色性建设、品牌平台协同推广、针对用户需求特点、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四条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易班;用户黏度
易班(yiban.cn)是一個实名制的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创立初期,网站以“网络班级”(“E-class”)为产品核心,为师生提供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因此被称为“易班”。近年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下,在中央网信办和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易班已经覆盖上海60所高校,还在上海本地的20所中职、70万中小学生和全国32所高校进行推广,正逐步建设成为全国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网络互动平台。
1 易班网络平台的现状
1.1 易班的发展历程
2007年,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上海市教委开始酝酿建设“网络班级”(E-class)。2009年,研发人员对“E-class”进行了全面改造,将其从单一的班级功能转变为集社交(SNS)、论坛(BBS)、班级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交网站。同年9月,正式定名为“易班”。2010年,易班提供了论坛、班级、博客等应用模块和相关服务,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便捷的互动平台、可靠的班级管理平台和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启动了复旦大学等27所上海高校的第二、三批试点。2011年,易班被列入《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成为上海教育信息化“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同年11月起,易班启动第四批试点工作;2012年,易班推出手机客户端,逐渐抢占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这一年,上海所有高校全部加入易班。同时,沪外高校试点启动,西华大学率先加入易班。2013年,易班开放平台和云引擎也先后上线,为师生开发个性化的应用模块和功能服务提供了新媒介。这一年,厦门大学加入易班。广西壮族自治区13所高校加入易班,广西全省辅导员网络联盟成立。2014年,易班实现了分布式的技术构架,进一步围绕移动、开放、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全功能平台转型,并逐步探索在线教育。同年4月起,福建省17所高校先后加入易班。
1.2 易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3年8月,教育部和国信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思政〔2013〕3号),指出“将易班建设成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当前正值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丰富网络文化内涵,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新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网上宣传方式,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这些发展目标与易班建设的使命完美契合,在这样重大的机遇期,易班必将大有可为。从最初在4所上海高校试点到现在覆盖上海所有高校、70所中职学校和150万中小学生及家长,并在内蒙古、广西、福建、四川、甘肃等11个省区市开展共建,涵盖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20余所部属高校在内的全国200多所高校学生,易班逐渐成为互联网行业中备受青少年青睐的“新星”平台。
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常用的三个网络平台分别是QQ、微信、微博。易班虽然位居第四,但使用人数还不及微博的1/4。扩大易班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增强易班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易班在校园推广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另外,易班建设的初衷是旨在最大化推进“网民共建、师生共建、校际共建”的理念,并重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然而由于各高校具体情况不同,在易班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是否能有效兼容的问题。例如,易班的一些功能和应用在高校中已经存在且运行良好,一些学校在各个学生需求的教学、生活、服务领域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这些资源的整合存在一定的难度。
2 易班网络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吸引力不够,发展定位不明确
调查数据显示:在易班吸引关注者的内容模块方面,59.95%的受访者坦言主要关注易班的“学校公告、活动通知、志愿者招募和学校论坛”四大模块,9.32%的受访者认为易班的“生活资讯和情感信息”模块具有吸引力,仅有24.87%的受访者认为易班吸引关注者的内容模块是“课件分享、交流项目和考研信息”。在使用易班原因方面,55.14%的受访者是为了完成班级或学生组织的任务,20.28%的受访者是为了获取有用信息,仅有12.69%的受访者是被易班好的宣传吸引而选择使用易班的。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易班宣传内容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够的。在校大学生使用易班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班级和学生组织布置的浏览和阅读“学校公告、活动通知、志愿者招募和学校论坛”等校方安排的硬性任务,对于喜欢实用性、新奇性、时效性事物的新兴95后大学生来说,这类被动性的内容模块是不具备吸引力的,甚至会对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减少对易班的使用率。易班项目成立的初衷是用于高校之间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料,但在建设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者,设置了多样化的模块,偏离了原先设定的项目初衷,等同于一般的社交软件,又由于推广时间较迟和应用软件系统本身的繁琐性,其竞争力远远低于同类型的应用软件。事实证明,多样化的内容模块不具备吸引力,更进一步说明了目前易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定位是不明确的、模糊的、非特色化的。
2.2 系统设置繁琐,用户体验舒适感较差
问卷调查过程中,笔者对易班工作站的学生干部以及普通的易班用户进行了简单的访谈,访谈结果显示:由于易班应用软件系统设置繁琐,多数用户反映系统使用舒适感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账号信息注册和使用方面,便捷度有待提高。注册过程所需时间较多,用户账号信息问题不能直接对接,需各高校后台转手人工处理;在应用功能使用方面,设置过于隐蔽不便于新手使用。系统内部存在特色功能,但主要针对学校和学院活动所需,个体特色所需功能较少,且系统中的特色应用(易班学院、兴趣群、轻应用等)位置设置太隐蔽,不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特别是在手机端,新用户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特色应用,不符合现在的“傻瓜式”应用趋势;在活动推广方面,主办方和参与者存在“距离”问题。易班首页经常主推上海本部的活动赛事,对于非上海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距离问题,参加赛事不仅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还要使用不少的经费。同时,同地区的高校在易班建设和推广方面沟通较少,大部分都是各自奋斗,在活动赛事的推广上无法考虑其他高校的参与者,大大降低了活动的丰富性。
2.3 过分依赖行政力量,引导方式单一化
调查结果显示:在了解易班的途径方面,69.61%受访者是在学校行政力量推广和校园海报宣传的途径中了解易班的;15.41%的受访者是在同学的推荐下了解易班的;仅有7.98%的受访者是在网络宣传中认识和了解易班的。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易班在推广和建设过程中过分依赖行政力量,存在引导方式单一化的问题。在易班推广方式上,高校主要采用校推、院推和班推的方式向在校大学生介绍易班,而在“三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强迫学生使用易班的现象。各高校主要的推动力量集中在校级行政部门,而不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这大大减小了推动和引导的力度。而且在学校的推广力度下,各个学院执行力是不同。不同的学院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易班,有的学院勤勤恳恳自上而下想办法做易班,但也不乏一些学院是草草了事、敷衍过去的。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个别学生干部根据学校和学院布置的任务管理和维护易班的日常运行,其他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2.4 使用频率低,参与热情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登入和使用易班频率方面,73.83%受访者表示最多一个月一次或者最多一星期一次,15.40%的受访者使用频率是在每周关注几次,仅有近10%的受访者是每周关注几次或者每天关注多次。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使用易班频率较低,参与活动的热情有待提高。目前,学生登入易班的主要目的是日常签到涨网薪经验值和活动赛事使用。在活动赛事开展期间学生会大幅度使用易班,但是活动过后就大大减少使用频率。甚至部分大学生表示只有在班级和学生组织安排任务的情况下才会登入和使用易班,其他情况下不会登入易班,参与易班活动的主动性较低。
3 提高易班用户黏度的建议
3.1 校本化特色性建设,提升学院积极性
对于每个高校来说,易班的WEB端和手机客户端除了内容不同其他并无太大的差异。各高校在易班推广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本化和特色化建设,如福州大学开发了自己的“福大易班”手机APP、福建工程学院在易班上开展了“苍霞好班级”的评选、莆田学院的“网红”等。要将易班打造成覆盖面宽、影响力大、引领性强的校园互动社区,让广大学生真正喜爱易班、使用易班、常驻易班,在易班上构筑校园网络思想文化新阵地。同时,易班的推广和建设离不开各学院的支持和配合,如果仅仅依靠行政力量和学校易班工作站的推广将寸步难行,必须对学院加大政策、经费、人员等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评奖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院易班工作站学生干部的作用,结合学院专业特色、融合学院传统活动、展现学院师生风采,在传统节假日和校园热点活动、融合传统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双向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学院的易班工作经验,营造比、学、赶、超的易班建设氛围。
3.2 品牌平台协同推广,扩大宣传影响力
在易班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其他用户使用频率高的社交网络平台,如QQ、微信、微博,借助其他平台的力量宣传自己,创建属于易班自己的QQ、微信和微博账号,实现平台协同,互通互融。进一步整合校园各类新媒体资源,将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网站等媒体与易班进行绑定。例如,福建师范大学将原有的“小联”“小葵”新媒体平台与易班相结合,共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推进学院、年级、班级的微博、微信、易班的建设,拓展新媒体阵地,扩大网络文化育人的覆盖面和服务面,实现品牌协同。在宣传引导上打通各个新媒体平台的界限,在微信上推送“易班学院”的精彩课程,发布易班的使用方法,推进易班与各类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提升易班在师生中的知名度。同时,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同步发布,在重大场合、重要事件关头站在统一的立场和角度发布资讯信息,做到统一发声。从而有效整合高校内部的各个新媒体平台,形成易班建设的整体合力,为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引导和教育提供强大的基础,从而扩大易班的影响力。
3.3 针对用户需求特点,提升用户满意度
如果只是把易班作为分享课件资料、上传活动照片和发布公告的平台,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贴近学生。相反,这只是把“易班”作为一种高档的公告板,或者作为一种新的宣传途径。因为易班定位的特殊性,易班上许多有针对性的项目过分拘泥于校园内容,导致其与社会脱节。现在易班网上除了本校的通知、公告、活动新闻以及活动的报名、抢票和投票功能外,其余的就是一些外校的活动宣传帖。易班网与其他社交平台不同的是去除了商业化,贴近高校的学生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易班仅仅只是个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毫无趣味性、娱乐性可言,不意味着可以脱离社会,自成系统,不与其他平台互通。易班的推广可以依照自身特色,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新生、毕业生等)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使用通道。例如,提供新生报到指南、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信息、成绩查询、课表查询、生活服务信息等。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模块内容,扩大信息量与信息种类,丰富信息广度,提升内容品质。
3.4 完善网络平台建设,改善用户体验感
用户使用网站的整个过程都能体验到使用的难易程度,网民非常重视速度和稳定性,速度慢将使用户失去耐心,稳定性差会导致用户资料、记录、积分丢失,这些技术问题都曾在易班上出现过。良好的用户体验必须从技术出发,从用户角度出发,力求每一项操作简单方便。从具体操作来看,可以调整网络结构、页面布局、功能的简便性、上传的快捷性等。目前,手机客户端作为登录移动互联网最便捷的方式,为越来越多人所采用,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利。易班的手机客户端除了要提升运行的稳定性还需要简化复杂的操作,让广大师生更容易上手。易班的推广需要耐心和人性化。推广客户端时,应一如既往地照顾不使用或不常使用易班的同学,减少易班给学生带来的压迫感,减少行政力量的强制性,适度放宽用戶权限,加大各学校、各学院以及每一个用户的自主权,减少使用时产生的抵触情绪,改变为了上易班而上易班的情况,增加非班级用户跨班级使用的权限,建立公共部分,增加用户的交流空间和获取信息的通道,更大程度地增加用户之间的互动感。
参考文献:
[1]上海易班建设情况总体介绍(市教委领导在全国高校宣传系统会议上的汇报)[Z]. 2014-11-03.
[2]关于加强下阶段易班建设的汇报[Z]. 2016.
[3]王艳,霍圣录,严芳.易班用户黏度的模型构建及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