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有效传播的三点建议

2016-11-20 12:26欧阳荣良
声屏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电台新闻节目

□欧阳荣良

广播新闻有效传播的三点建议

□欧阳荣良

广播新闻传播在听众中的影响力日见下降,地市和县一级更是如此。一档广播新闻节目播出后,鲜有听众反馈。一天三挡新闻节目,优播与劣播、少播与多播、播与漏播,在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县境内竟然无人问津。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索广播新闻传播的有效途径。

挖掘新闻事实的内涵

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理性挖掘,揭示和展现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精神风貌、思想内涵。这就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不能就事论事,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所蕴涵的精神实质、思想观点进行概括提炼,找出其中的本质特征,传播给广大听众。新闻传播实践表明,一条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新闻,胜过十条百条纯事件报道,其对听众的影响力广泛而深远,有时甚至直达人的心灵,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信仰。2002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连续一周的时间,第一次大容量地在新闻节目里播出题为《卖血父亲寻子记》的连续报道。报道通过一位农民卖血供儿子上大学的事,向广大听众传递了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小良现象”是否有悖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伦理,它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什么深层次的影响。这组报道播出后,在全国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小良现象”进行反思。有人为此而陷入自责,有人幡然省悟,更有人将此作为人生的新教材,勉励广大青少年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高尚的精神实践人生,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

现在,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知晓层面上,从“什么事”到“为什么”,体现出的是一种超越感性,追求理性的新需求。越来越多的受众对新闻传播所提供的种种新闻事实,常常会发出 “为什么会这样”的追问。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取向撞击产生的结果,使社会产生出大量光怪陆离的新闻事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闻 《悄然变化的高考》,向受众传递的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观念:高考是每个人的权利,社会应当满足人的这种发展的权利和要求;中央电台的连续报道《维权行动,你期待什么》以一桩桩曲折的维权经历,向广大受众传递着新型的消费者维权观念。而在中央台的另一条新闻《温州眼镜厂商对土耳其政府说不》中,对温州眼镜厂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奋起抗辩这一自觉行为中所蕴涵的企业依法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保护观念的建树作了深层次的分析和有说服力的传播。湖南电台的新闻《前世界冠军下基层挂职锻炼》,传播的是一个时尚的思想观念,即运动员退役后择业的价值取向——到社会基层锻炼人生。贵州电台在一条题为《老年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新闻中,向听众传递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新问题:当代年轻人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理念面对生活。

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

广播新闻记者不仅要当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高手,还要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家。一篇报道在电台播出后,被报道的单位闻过则改,使实际工作减少了损失。广播新闻记者在采访中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建议意见被采纳,就等于直接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另外,通过新闻事实提供的问题,从观念的层面上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社会现实,以激发人们创造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望与激情。

在这一方面,各地电台作了积极的尝试与有益的探索。湖北荆州电台的一则消息说,荆州市一名中年妇女因口服青霉素V钾片引发过敏导致死亡,医生建议有过敏史的患者口服青霉素也要做皮试。北京电台的新闻《通州法院推出“值班法官”制度》,针对许多人不懂法,遇到法律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法院实行“值班法官”制,每天由一名法官值班,无偿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黑龙江电台在题为《农民种树,政府出租金》的新闻中说,哈尔滨市为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走廊,在全国率先采取政府向农民交租金的办法,鼓励农民在一平方米土地上种一棵树,政府一年向农民交纳租金1.52元。而天津电台的新闻《社区向空巢老人提供直接便捷服务》,则向社会建议,尽快启动空巢老人家庭社会关照工程。中央电台播出的新闻《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对我国农村全面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设性意见,给广大听众以全新的启示,令人振奋。

要从事先预警、事中跟踪、事后总结切入,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全程关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事实嫁接观点式的组合。广播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学者型的知识素质和专家型的业务素质,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见解。当然,这些见解不一定就是广播新闻记者独创的,很多时候往往是某些专家学者的意见、观点。广播新闻记者应当学会筛选、判断、总结和归纳,将其加工整理,上升为建设性的观点和理念。

追求“好听”“必听”的境界

广播新闻传播讲求“可听”,已是一个历史的话题。在各种传媒相互竞争,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广播新闻传播要摆脱传媒竞争中所处的劣势,必须超越“可听”追求“必听”。只有这样,其个性才能张扬,传播才能奏效。

必听,就是要让听众从广播新闻节目中听到报刊、电视上所没有的或者不清楚的东西。在广播新闻语言中,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只是在被有声语言表达时才能被感受到,叙述再现的视觉形象与声音形象的合力支配着听众,使他们觉得事情就发生在眼前。

广播新闻传播有别于其他传媒的优势,也就是最有生命力,就是让听众通过广播听到新闻第一现场的动静,听到新闻现场真真切切的声音。包括新闻事件的进展,新闻人物有个性的说话,新闻现场的音响:哭、笑、呐喊、细语、风声雷电、惊涛拍岸、山迸地裂、鼓鸣枪声……如果广播新闻传播的是别的传媒正在传播的内容,看电视可以更形象,读报纸可以更具体。显然,听众必听的广播新闻不是和其他传媒共有的内容。

必听,是一个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复合概念。它既包括了广播节目的新闻性,也包括了广播节目的娱乐性。时下为数不少的广播新闻不能让听众“必听”,就是因为它完全割断了广播节目的新闻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广播新闻节目为什么可听、好听,拥有一大群忠实的铁杆听众?其中,广播新闻节目的娱乐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通过它的娱乐性找到了一条通向听众的捷径。沿着这条捷径,广播的新闻性从此切入,使广播新闻传播真正达到可听、好听、必听的境界。

有时候人物不说话只用嗓音也能发挥“非故事声音”的功能。在广播新闻传播中,人物一到话筒前其话语就是活生生的,有情有味。即便是没有当面看见人家的容貌,光听说话的声音,听众的想象力就会激发出来,神往遐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2年8月25日在《新闻纵横》节目里播出的《聆听山鹰》,给了广大听众以真正的聆听感。2002年8月,关于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在攀登希夏邦马雪山时遭遇雪崩遇难的山难事故,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有大量详细的报道,而中央电台播出的《聆听山鹰》没有去步其他传媒的后尘,而是选择了与这一新闻事件有关的当事人,请他们直接向广大听众讲述当时的情景以及与这件新闻相关的一些背景。在新闻中,北大登山队队长刘炎林告诉听众:“如果这次登山我们15位队员都能够回来,我想我们在校园里碰到,每个人都会无比的骄傲。但是这次我们就有了深深的遗憾。希望我们的五位兄弟他们能够安宁,他们的行为、选择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事实上,北大登山队遭遇的山难事故报纸、电视都有大量的报道,但在广播节目里一听到刘炎林的声音就觉得十分感人。那种声腔有点沙,带着他的感情、他的性格,听其声如见其人,你可以想见他是一个认真负责又极为普通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人用真诚演绎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凡情感,用生命诠释着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广大听众想知道的还有他内心复杂的心路历程,这就是新闻。广播播出了这样的新闻,也就是属于广播自己的新闻,让听众听到了报纸上、电视里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尽管广播新闻是以听为主的新闻,不像电视那样能看到具象的人,但它仍然充满魅力,是属于广播的内容、广播的语言、广播的传播方式,它让人们听到了可听、好听、必听的东西。

(作者单位:海盐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电台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我军的第一部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