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吗》:以实验和求证践行科学精神

2016-11-20 12:26陈燕侠
声屏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教科学精神

□陈燕侠

《是真的吗》:以实验和求证践行科学精神

□陈燕侠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传播发展迅速。据统计,除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覆盖全国外,全国有二十多家电视台拥有科教频道或科教栏目,《走进科学》《人与自然》《探索发现》《我爱发明》《地理中国》等科教节目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欢迎。尽管如此,我国当前的科学传播尤其是电视科教节目给人的印象仍是刻板、较为单一的平面叙述,偏于传统、庄重的风格,未能吸引更多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目光。而央视财经频道的大型求证互动节目 《是真的吗》,以其原创的设计契合了科学传播的精神内核和深度追求,是对科学精神的有益诠释和积极实践。

现场实验的创新与实证精神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这是科学活动的灵魂、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真的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科学传播节目的创新。不同于大量的模式引进和跟风拷贝,《是真的吗》深挖电视求证这一节目样态,从节目包装到内核设置完全自主研发,成为原创节目中较成功的一档。

这档节目由脱口秀、真相调查、现场实验等环节构成。其中,现场实验环节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知识,体现出较强的创新色彩和实证精神。《是真的吗》的实证精神不仅表现在现场环节的设置,更在于实验过程的严谨以及原理阐释的科学。验证过程一丝不苟,环环相扣,逻辑严谨,不留漏洞。如2015年4月16日的实验课题《氢气球遇明火会爆炸吗》,先由嘉宾就话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留下悬念;然后,进入“真假实验室”的“眼见为实”环节。为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及安全性,现场设置了封闭环境及小人偶,除实验助理外还有消防队员;第一环节实验证明“氢气球遇明火会爆炸”;实验升级,由一只气球增加到八只气球,慢镜头清晰呈现起火爆炸过程;消防员对国家安全管理规定进行介绍;对氢气球的安全性进行实验;主持人得出结论,提醒家长及监管部门重视科学和安全;送氢气球给现场小朋友,充满温情和正能量。

为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是真的吗》的叙事节奏及镜头语言也有意强化戏剧性和紧张感。验证过程形成强大的悬念,扣人心弦、不显乏味,无论现场嘉宾、现场观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凝神屏息,神情专注。实验展示又常用高速摄像机的特写镜头对细节加以放大,极大地缩短了观众与现场的心理距离。这种气氛营造出很强的带入感和参与感,伴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效,观众处于高度紧张当中,同时对实验结果形成巨大的心理期待。因此,相较于课堂上的物理或化学实验,《是真的吗》的现场及实验过程更具戏剧性和吸引力。

当然,科学不止于定性描述的层面,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直观、感觉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理性精神才能超越此岸达到彼岸。科学精神是发现规律、揭示本质的理性思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尊重事实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因此,《是真的吗》的实证还包括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它并不止步于实验过程的惊心动魄和结果的尘埃落定,主持人蓓蓓结合专业知识和科学原理对结果进行的准确解读,不仅让观众明了个中缘由、理解科学知识,更是对科学精神的切实践行。

还原真相的求真与务实精神

有学者将我国电视科教节目的形态分为新闻类、专题类、教学类。《是真的吗》定位为大型互动求证节目,主要由实验和求证两大环节构成,很难说它是新闻类、专题类或教学类。如果说实验环节更接近于教学类或专题类的话,那么调查求证环节就更能体现新闻的特点,凸显新闻调查色彩的求证过程同样是该档节目对科学精神的深入实践。

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又一重要内核。求真意味着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虚伪和谬误;求实,则要求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是真的吗》对于科学精神的实践还在于记者为验证传言所进行的调查,或求证社会现象或否定不实传言或深入探求真相。记者带着问题进行追踪、追问,调查过程体现了新闻调查求实的科学精神,这种对真相的执著追求超越了知识的普及层面,在还原真相、消除谬误和流言的同时,更传递了健全社会的理想,即以真相为真、以真理为旗的正义与客观,科学精神在求证逻辑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带着诚意追问,调查过程体现应有的逻辑力量。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郑蔚表示,社会性选题在调查过程中用法律的思路对待:样本要有足够的代表性,调查对象、地点的选择要多样化、典型有说服力;暗访、体验、观察、面对面采访等交叉运用;推理要严谨,从这一步怎么到下一步的?节目组常为一个小片的逻辑争论,想不通时就放到网上,大家一起想办法。第一期的选题《PM2.5能被空气净化器去除,是真的吗?》,节目组设计了一套严密的调查逻辑:略去品牌,购买低价位、中价位、高价位的空气净化器;将净化器分别带到实验室的密闭空间和普通居室的密闭空间进行监测;明确告诉观众,这种仪器管用及每一次的实验数据。2014年11月2日的调查短片《近五成行人过马路会闯红灯?》的求证过程同样环环相扣、科学严谨:出示因闯红灯而导致交通事故的例子和相关数据;通过现场访问和观察,调查“会有多少人闯红灯”这一重要事实,调查对象为一定时间内100位过红灯的行人,调查地点包括北京、呼和浩特、桂林、太原等城市的不同路口,得出“传言是真”的结论;采访相关交通管理人员,展示治理措施;再次回到现场采访路人,调查行人闯红灯的主观原因,对路人提出安全建议;进一步采访司机、路人并进行体验采访,挖掘行人闯红灯的客观原因——信号灯时长设置及转弯车不避让行人等问题,在呼吁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提升文明素质的同时,建议机动车驾驶员强化文明礼让意识、相关部门对信号灯时长的设置要兼顾多种人员及因素,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记者的调查设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全面客观地对事实进行调查,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体现出科学的精神和深入、平衡的气质,而非简单调查、轻易得出结论。

娱乐风中的开放与包容精神

知识及科学精神的传播是严肃的,这大概是以往不少电视科教节目板起面孔说话的主要原因。传播方式较单一、重说教、轻传播,使观众对科教电视节目有所疏离。不可否认,节目制作者在努力使电视科教节目能够雅俗共赏,《走近科学》《探索发现》就借鉴了美国探索频道的表现手法,注重讲故事,将科学知识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观众的兴趣。还有些节目利用先进的制作和传播技术、轻松欢快的语言,将知识性和娱乐性结合。但这些创新还是有限的小动作,《是真的吗》作为一档严肃的科教节目,称得上彻底的原创性革新,它披着娱乐的外衣,坚守严肃内核,以高度开放和包容的科学精神,在轻松的娱乐风中传播知识、寓教于乐、立体互动。

节目研发历时两年,仅包装课题就研究了半年,节目录了九版才定下播出版本。正如郑蔚所言,节目的语态和包装很重要。《是真的吗》通过“混搭”出彩,将新闻调查、综艺娱乐、脱口秀元素混搭,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严肃的事件,传递给观众一种面对真相的态度——笑看、笑谈。整个节目的风格如同《是真的吗》这样一个名字,接地气、易接受,令人倍感亲切、没有距离。

当然,这种混搭不是刻意拼凑,“脱口秀”是60分钟节目的纽带,做到寓庄于谐,让观众喜闻乐见。每期节目的五个选题由主持人黄西用脱口秀段子过渡串联。黄西有美国名牌大学生化博士学位,但“意外”地在美国脱口秀界走红,被美国人称为“喜剧界的姚明”。黄西轻松幽默的独特气质为节目赢得高人气。在美女帅哥云集的电视荧屏,黄西可谓“一枝独秀”,其形象的“接地气”、脱口秀的轻松表达营造出轻松的互动场,大大缩小了主持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使严肃的科学传播变得轻松、诙谐。加之,美式脱口秀的每一个段子,落脚点都有真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背景,包袱比较长,解读不是很直接,需要观众具有良好的社会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非常符合央视财经频道“三高”人群的观众定位。知名心理学家雷明说:“《是真的吗》一扫当前各个脱口秀节目“笑点乱飞、节目无主题、话题无营养”的硬伤,节目高端很多,既有科学做内核,又有笑点和悬念做表现形式。”

节目的开放与包容还体现在首创了网台联动的全新方式,携手电视观众与网民互动求真,对网络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一般而言,电视节目依靠的是节目组自身的力量,《是真的吗》则第一个发动全民力量全程参与——海量选题来自互联网,每期入选的五个选题由网民投票产生。周六晚,节目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同时,“央视财经”搜狐新闻客户端也会全程同步直播,每期吸引十万人互动。求证选题源于网络,涉及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体现出鲜明的公共色彩。大量与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谣言被粉碎,经节目验证后的真相引发大量纸媒转载,“快餐店冰块细菌含量会比马桶水还多”等话题引爆全媒体舆论场。当下的传媒生态中,人们对主渠道仍然具有信任感,信息越多,公众越希望有传统的渠道来梳理。郑蔚表示:“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可信性的优势,但网络和网友的力量无穷,所以我们希望能把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光线传媒副总裁李德来指出:“选题来源于网络,求证用电视新闻的方式,表述方式是脱口秀+网络互动+综艺游戏,等于是用主渠道验证真相,用轻松的方式表述真相,用多渠道传播真相。”

多向互动使节目突破传统模式全方位动起来。黄西、蓓蓓、嘉宾、观众、小倩、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加上求证调查和实验现场的穿插,整个节目灵动多变,不断给观众带来新的收视体验。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互动,通过微博、新闻客户端、论坛等全媒体互动形式扩展受众参与空间,顺应了电视时代用户边看边学边讨论的“姿势”。一个调查结束,网民会提出新的疑问,于是节目组带着新的线索继续追问,调查会追加几层,传统节目的权威性在此也得到了新的解读。如《有人说手机壳苯超标,是真的吗?》这一传言,节目组收集了各种档次各种材质的手机壳,经权威机构检测发现,手机壳确实会释放苯但是不超标,这条消息是假的。结论公布之后,细心的网民提出了新问题:“那么甲醛超不超标?”节目组继续追问并给出结果:甲醛果真超标。你来我往中,围绕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被彻底调查清楚。因此,《是真的吗》不止步于验证流言、给出答案。“我觉得现在的权威性不在于强势,而在于平等、在于分享和开放。我们不代表真理,只能说在走在接近真理的过程中,获得观众的尊重,这是最大的权威性。”由此,网台联动不再是大而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力量。郑蔚指出:“这个节目应该说是观众和节目组一起办的”,“它的互动性质跟综艺节目不同,综艺节目可能更重要的是游戏性的互动方式,而这个节目的网台联动,确切说是属于节目的一部分,可以说参与节目的网民是我们的半个记者。”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栏目责编:吉庆

1.纪志国:《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人民网,2014/10/ 11。

2.程前,李勇:《〈是真的吗〉:求证节目的创新与社会功能融合》,《电视研究》,2013(12)。

3.李勇,程前:《求证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路径及瓶颈——以央视财经频道 〈是真的吗〉为例》,《声屏世界》,2013(12)。

猜你喜欢
科教科学精神
《科教导刊》征稿函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拿出精神
科教之窗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