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三问解要素,登堂入室“泡”诗意

2016-11-19 11:47江红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居写景抒情

江红芬

鉴赏古诗词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读不懂古诗词又成为鉴赏古诗词最大的障碍。古诗词为什么难以读懂?这是由古诗的特点决定的。古代诗词是借形象抒情言志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背景显特殊性,语言带文言性,内容有跳跃性,意象具延续性,表达呈多样性。

如何才能读懂古诗词呢?笔者根据教学积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读诗三问解要素,登堂入室“泡”诗意。

一、读诗“三问”,读懂古诗词五大元素,是读懂古诗词的台阶

古诗与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包含着五种元素:人(事)、景(象)、(事)物、(道)理、情(感)。其中,人、景、物是形象即诗象,是实;情、理指直接抒情说理,是主题即诗意,是虚。写人景物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说理、言志。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情理总是借形象来表达的。

①人物形象:分诗中描述的人物形象与抒情主人公。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②景观形象(景象):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景描写,色彩描写等等。

③事物形象(物象):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

④情感:除借景物抒发情感,诗歌中常有直接抒情的诗句。

⑤哲理:除通过形象表达生活哲理,诗歌中常有直接说理的诗句。

因此,读懂古诗先要读懂五元素,尤其要先读懂形象。面对诗或诗句,要善于发三问。

第一问:这首(句)诗具体写了什么?这一问有两层意思:一是弄清楚写了五元素中的哪一种元素;二是弄明白具体写什么样的元素,即什么样的人、景、物、理、情;对于形象来说,明白写了什么,有什么特征。

例如,读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从标题看,是写宫女之怨。第一句写景,宫中之景:花气袭人的春夜。第二句写人,宫中少女:内心活动。第三句写人,写宫女的举动和形态。第四句写景,凝望之景,朦胧不见昭阳。

第二问:怎样写?这一问是要弄清楚诗中的元素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怎样写景、写人、写物、抒情、说理。同时要把握一个总体道理:写人、景、物,为了抒情或说理;有人又有景,景是为衬托人,为抒情。这实际上是景情关系,常包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衬托等表现手法。

第三问:为什么写?这一问是要弄清楚这些元素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志向,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或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理解这一问时,要注意古诗中流传下来的具有稳定意义的一些意象,利用这些意象帮助理解情感主旨。

例如王昌龄《西宫春怨》,从标题和“昭阳”宫看,描写的是宫女形象。“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时间,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佳人难眠,反衬出诗中人孤独凄凉。“欲卷珠帘春恨长”,写她的内心活动。“斜抱云和深见月”,写举动和形态:决心不卷珠帘,又觉百无聊赖之余,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怨恨,抱起乐器,但欲弹又止,将乐器斜抱胸前,坐看夜空独自出神。“朦胧树色隐昭阳”,写凝望所见景色,夜色朦胧,树色重重,遮住了昭阳宫。看是写景,实为抒情,即寓情于景,暗示怨情在皇帝居处。

二、登堂入室“泡”诗意,读懂古诗言语意义与意境,是读懂古诗词的通道

古诗是浓缩的文言文,读懂古诗言语,首先要认真阅读诗句,运用积累的古汉语知识和语句表达知识,借助诗词标题、注释和考题以及积累的有关诗人的生平风格等知识,读懂具体语境中的词意和句意。其次,要展开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泡”开诗意。实际上是抓住诗歌语言展开想象与联想,描述由人、景、物构成的情景,再现出诗人写诗时的情境,然后去体会、推敲,明白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或主题。

1.读懂词意:文言积累﹢语境

文言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活用词,文言句式,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语境:联系前后诗句理解含义。

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镜”用作动词,照镜子,“但”是“只”的意思,突出只为爱情而憔悴,痛苦的情感;“应”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又如:“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相问讯”即“探访我”,表明对方关心自己;“几回圆”,指圆了又圆,写自己盼望对方的急切心情。

2.解读句意(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达技巧﹢情境

表达技巧:表达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情境:适当想象,还原诗歌的情境和诗人写诗时的心境。

例如,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题目表明这是为友人乔迁“新居”而写的诗,朋友新居落成,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事,自然要前往祝贺,题诗。诗歌写了什么呢?首联抒情,表达自己的愉悦心情(“开颜”):我本来就喜爱“闲适”的街西风景,你的新居建于此,真是太好了!当然,这里也衬托出诗人心境的“闲适”。颔联与颈联写景,描绘诗人来到新居,看到的新居周围的迷人景色: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疏疏朗朗,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了,如果在院子里再栽上很多芍药,那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了。颔联与颈联描写的新居环境,是“街西风景”的具体体现,诗人选取其中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三实一虚),铺陈描摹,突出街西风景“闲适”的特点,也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而且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高超的写景艺术,突出了“开颜”之因。尾联抒情,抒发自己“认得”老朋友的高兴:窦员外新居中并不都是文书之类,其中也有“空间”(余地),真是闹中有静,忙中有闲;自己就在这“空间”中结识了这位朋友。既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也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

3.解读诗意(情意、旨意):题注背景+“四词”+问题

题注背景:诗歌注释,词语解释,背景交代。

“四词”:注意分析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叠词,这些词强调突出情态特征、氛围情感。

“问题”:注意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和提示,把握理解诗意的方向与重点。

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摇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题目(1)告诉我们开头四句诗是抒情(议论),是对李白诗的高度评价。第一句为总括句,评李白“诗无敌”;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说明,第二句说李白“诗无敌”是因为他的思想情趣超群脱俗;第三、四句是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这是从“诗风”角度评价的,而且涉及到诗风的两个特点。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颈联是写景,而题目(2)告诉我们,这里又是抒情,因而是借景抒情。借助标题、注释与想象,便可以读懂诗句中的情感:题目“忆李白”,告诉我们是怀人诗,杜甫思念李白;注释告诉我们当时杜甫在长安一带,李白正在长江下游南岸(实际上在江浙一带);下文诗句“何时”“重”“论文(诗)”,盼望重逢。“春树”“暮云”是思念盼望时所见之景,两句合在一起理解,实际上包含双方都在思念盼望之意,当然,李白盼望之情是杜甫的设想。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也就溢于言表。

尾联抒情,由上引出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由于有了(1)(2)两题,上面两层自明,剩下尾联,自然是一层,这样,全诗脉络也就十分清楚了。

读懂古诗词需要积累,也需要方法,更需要自己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自我体验,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懂古诗词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一中。

猜你喜欢
新居写景抒情
鹧鸪天·红安老区易地搬迁扶贫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易迁新居
臧学万
会抒情的灰绿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约会
写景成语连线
如何写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