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斌
摘要:我国农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实用技能型农机人才比较缺少,已经影响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指出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问题就是培训质量不高,剖析了影响培训质量的几方面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培训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机培训;文化素质;解决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9文献标识码:Adoi:10.14031/j.cnki.njwx.2016.04.037
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十二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多项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项目建设,广大农民购机用机和地方政府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1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10.76亿kW,同比增长3.5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预计分别达572万台和894万部,同比分别增长8.6%和8.1%。水稻插秧机、联合收获机预计分别达66.5万台、157.7万台,同比分别增长9.7%、11%,玉米收割机达到34.4万台,同比增长20.1%,连续6年增幅超过20%。农机装备总量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2015年全年累计完成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1.5亿亩,超额完成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亿亩目标任务。2015年新增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面积1.6亿亩。
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大批实用技能型农机人才做支撑。目前,我国实用技能型农机人才还比较缺。农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新型农机具不能正确操作,造成农机具使用寿命下降,事故频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现有农机人才和新学员的培训,总结分析传统培训模式,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1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农机培训工作的主要问题就是培训质量不高,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培训质量是整个培训工作的重要部分,离开了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就无从谈起。在调查的280个农民中,认为培训质量非常好的人数为27,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比重为9.6%;认为培训质量较好的人数为34,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比重为12.1%;认为培训质量一般的人数为129,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比重为46.1%;认为培训质量较差的人数为77,占被调查农民总数的比重为27.5%;认为培训质量非常差的人数为13,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比重为4.7%。由此可见,农机人员对培训质量满意的人数仅为40%,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比重还不到一半。因此,当前农机培训质量的认可度比较低,培训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农机技术的推广与发展。造成农机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资金缺乏
近年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多方协调沟通,争取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获证奖补”、农机化培训专项等多种政策资金扶持,有效推动了农机手培训的开展。农业部已连续7年在全国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年均培训农机实用人才达400万人次。但从地方层面看,农机手培训缺少明确的专项资金,只能靠各地农机部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也是造成了农机手培训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1.2培训内容过时
培训内容过时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当前针对农机手的培训内容还比较单一,大多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和农机修理工为主,还不能满足全面全程机械化的要求。培训教材单一,只以一本教材为主,很少提供给学员其它印刷材料、音像材料、网络信息等资料。不少机手反映,现在的培训更多偏向理论知识,如果多结合实践操作,效果会进一步提升。
1.3培训形式死板
农机培训大都是在培训学校里进行的,缺乏真实情境的演示,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拖拉机故障、联合收割机故障、播种机的操作等内容,如果仅仅放到黑板上来讲述,学员是很难理解的。有些培训学校利用多媒体来教学,收到的效果甚微。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使学员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就离不开现实中的真实事物,必须到真实的情境中演示。由于培训学校缺少资金等原因,农机培训不能走出去到生产现场、农机事故现场、农机修理现场等地去培训。
1.4教师队伍老化
教师队伍老化,缺乏专业知识素养。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农机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的农具和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农机教师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农机技术。农机学校的教师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授课内容没有实用性,致使农机培训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1.5不注意学员的差异性
受多种原因限制,目前的培训较少考虑参训农机手的差异,特别是他们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还不够强。导致教学效果差,学员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农机培训质量的对策
2.1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1)扩大财政专项资金,加强培训供给力度。政府应扩大财政专项资金,加强培训供给力度。首先,要加大县级以上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农机培训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其次,各级政府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土地出让金、支农资金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取,所得资金划入农机培训资金账户,建立农机培训准备金制度,保证农机培训工作有可靠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另外,政府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避免培训资金的虚报、浪费,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为农机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保障与支持。
(2)集聚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关农民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农机培训资金应该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为主,同时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鼓励相关企业、组织、机构等参与投资农机培训,逐渐形成一个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投资的新型农机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具体来说:第一,利用税收手段,如税收减免、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及相关机构参与到农机培训中来;第二,政府通过实施一些政策来充分发挥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为农机培训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第三,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资回报机制”,来吸引各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机培训的资金支持中来。
2.2办学机构多元化
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培养力量,引导具备相应的基层办学能力的相关机构,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广播学校基层机构、民间办学机构等,积极参与农机培训工作,将培养资源送到农民的身边,方便乡村、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村社区以及家庭农场的农机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
2.3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技能与技术需求,因此,为了避免农机培训内容与实际的农民需求不切合,提高农机培训工作的有效性,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群体,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的实际需要等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满足当前农民的需求。
加强农机与农技的结合。在培训农机手同时,也对农机手的农业技术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既适用于对新学员的培训,也适用于对老农机手的培训。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从现代农业的角度看,没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实质性的目的;没有农业机械化做保证,先进的农业技术就无法推广应用。例如,应用秸杆还田技术有利于改善土壤的水分、养分、通气状况,有利于保墒、调温、抑制杂草生长,有利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为夺取作物高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而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才能实现。农机与农技结合培训模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调动学员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2.4创新农机培训模式
农民需求具有区域性、多元性、选择性、实用性、阶段性等特点,因此,农民培训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经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来不断创新。创新农机培训模式是一个长期而又不能间断的过程。培养单位要积极利用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相关机构的资源,开展合作培养,加强以现代农业技能为重点的实践性教学,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视频、远程现场教学、3G实景课堂、网络课程以及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满足不同培养对象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按照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全日制、脱产、半脱产、送教下乡、函授、境外考察学习交流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民培养的多元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关于农机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1(11).
[2]马龙武,陈海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0).
[3]欧成满.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3(3).
[4]曹坚论.如何提高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效率[J].南方农机,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