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慧
摘要:小学中年级习作表达尚处在起步阶段。这起步阶段需要站稳脚跟,放慢脚步,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孩子们习作起步“行走”的兴趣,降低“行走”的难度,增加他们“行走”的底气,引导他们积极有效地开展日常练笔训练,努力练好习作表达的基本功。
关键词:起步阶段;放慢脚步;日常训练;扎实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53-2
小学中年级是语文学习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习作表达,也还是起步阶段。这起步阶段需要站稳脚跟,放慢脚步,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打好写作基础。
怎样才能让中段孩子们乐于表达、勤于提笔,练好习作基本功呢?笔者今年执教四年级语文,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内容“合味”,激发“行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中“对胃”的话题、熟悉的内容、变换的形式能迅速地调动孩子们的“味蕾”,让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渴望。教学中,我常巧妙地创设话题与情境,让孩子们有话可说,乐于倾吐。
1.随文拈得训练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中段作文起步教学,更要依托文本。教师要在引导读懂文本,领悟作者观察生活、表达思想的基础之上,有意识地进行仿写训练,逐步将方法转化为能力。
如:学了《燕子》,模仿开头燕子外形片段写写其他小动物或人物外貌;学了《天安门广场》,仿照课文方位顺序介绍我们的学校;学了《虎门硝烟》,模仿开篇进行冬季拔河的场面描写……
课文有许多读写结合点,它们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模仿、迁移,降低习作的难度,促进学生将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内化为写作技能。
2.生活便是题材库。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这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有些学生因忙于“学习”,缺少机会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会观察生活,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作文与生活联系不紧的现象。为改变状况,教师首先要会留心生活,做大自然的聆听者。
如:春天来了,去寻找春天的足迹;秋天到了,写写你眼里的秋天;出门旅游了,写写旅途所见、所闻和所感;学校搞活动了,赶紧记在笔端……
节日生活更是孩子们习作的良好题材。如:教师节,可以写些感恩老师的心里话;中秋节,写写与家人过节的情景;还有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
3.体裁多样形不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平常习作大都以叙事、写景、记人为主,偶尔来点突破,会有新的感觉,孩子们也乐于尝试新的文体。如:写点想象作文、故事新编,读后感、事物自述、书信、诗歌等,甚至研究报告也可尝试。如笔者教师节时,让孩子们写写小诗,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孩子们稚嫩的话语也很打动人心。
二、篇幅“瘦身”,降低“行走”的难度
平常作文,都要求写整篇的作文。常规考试也大都是命题作文。孩子们既要拟题,又要谋篇布局,详略确实很难权衡,因而作文时常出现“头重脚轻”“内容空空”等现象。日久天长,孩子们开始畏惧作文,习作内容空洞无物。所以,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须要先给篇幅“瘦身”,降低难度。
1.注重片段。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由词句转向篇章的重要环节。“片段式”写作训练,能在实践中扎实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日常训练的小作文多以片段为主,不求全篇,这也是追求轻负担、高效率的有效举措。
从片段做起,可以逐渐杜绝写作的“无话可说”现象,使学生的作文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2.“肢解”全文。
有时,习作需要完整地呈现全貌。为了减轻课业负担,笔者常常“肢解”全文,分主题训练。“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与学生注意力时间相对吻合,避免学生因过分疲劳而导致效率低下和心理厌倦。写作时,将整篇分解,开头、中间、结尾分部写,逐层深入。
如: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是学校的重要体育赛事。为写好它,我分步提出要求,每次一个重点,只写一个片段。孩子们认为负担不重,欣然接受。最后再“穿针引线”,连缀成篇。
3.一文一得。
课堂教学要想追求有效获得,必须有“一课一得”的教学观。习作教学何尝不是如此?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不到。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习作指导,当目标精、重点准,一文一得。
如学习《燕子》,让学生模仿燕子外形的写法写小动物的外形片段;学习《虎门硝烟》,仅学习描写拔河比赛的场面。
三、指导激励,增加“行走”的底气
起步阶段,孩子们的习作需要老师真诚的激励。有了鼓励,孩子们便充满了写作的信心和底气。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激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言语“诱惑”。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小学语文教师更应以饱满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诙谐的谈吐,让孩子们倍受感染,给他们良好的语感启蒙。教学中,巧妙的言语“诱惑”能智慧地克服孩子们习作的畏难情绪。如:描写人物外貌片段,“今天我们来玩个‘猜人游戏。怎么猜?不用手摸,不用线画,而用文字来‘描绘。被猜中者将入围下一轮角逐。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又如:写找春天“‘又是一年芳草绿,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她藏在哪儿呢?本周末,走出户外,走向公园、田野,去找一找春姑娘的行踪吧!”
2.符号激励。
分数是成绩的载体。对小学生而言,分数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分能激发积极性,低分则会不同程度地挫伤积极性。中低段的学生,往往根据老师所给的分数判定自己的学习效果,甚至判定老师对自己的好恶。如能适当拔高作文分数,使之成为一种激励机制,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正效应,保持并不断提高作文的积极性。
此外,孩子文章中出彩的词汇和语句可用红色的“”清晰地标出,随处做些眉批。总之,老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
3.评语鼓励。
习作教学实践证明,评语是教师与学生切磋习作,交流思想的有效方式,它应当成为师生心灵的对话。教师应讲究评语的艺术性,把它当做一件精美的礼物送给学生,并借助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如:“读了你的文章,我很感动。虽然你写的不是我,但我以作为一名教师而自豪。我们作业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符号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中可能还有更多令人感动的故事,盼望你将它写下来,我期待着。”
【结语】
通过实践,一学年下来,班里的孩子业余练笔至少达到每周一篇。通过一次次练笔,笔者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习作的恐惧心理消除了,表达欲望增强了,习作习惯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孩子们的习作蜕变启迪着我,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表达的起步阶段,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孩子们习作起步“行走”的兴趣,降低“行走”的难度,增加他们“行走”的底气,引导他们日积月累,努力练好习作表达的基本功。在实践中,切忌过高的要求,过长的篇幅和“超重”的作业负担。
我想,有了诸多平常的练习,习作起始的步伐才会一点点坚实。只有把脚步放慢了,把每一个训练“点”都练扎实有效了,把每一步都走稳健了,孩子们才能在习作表达的道路上且行且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