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清
2015年12月17日,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远程肝脏肿瘤全国会诊中心启动暨肝脏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二医院(以下简称“302”)举行。为了促成这次大会,作为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以下简称“中心”)和亚太肝病技术联盟肝癌理事会理事长,陆荫英已经做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按照国家卫计委发布的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的要求,2015年9月,远程肝病学院千县万医培训工程启动。
陆荫英说:“通过每月一到两次的远程培训,将肝脏肿瘤行业最新的知识、技术、指南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解决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顶级医院、城乡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另外,在302医院的支持下,会诊中心还将免费接收基层医生到中心接受肿瘤微创消融手术及临床诊治管理的进修培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基层医生在肝脏肿瘤诊疗中面临的临床思维及技术问题。”她语速极快,目光如炬,虽然身形娇小,但英姿飒爽。
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2016年,陆荫英团队将通过和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的合作,在全国各省逐步覆盖网络平台建设,形成省级联盟、市县级联盟等分级医院联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她所致力于的肿瘤局部微创消融、生物免疫治疗、靶向精准治疗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诊疗模式渐成体系。攻克肝癌之路,她始终铭记初心,不知疲倦地探索创新。
致力单中心多学科协作
肝癌是世界上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调查数据结果,每年有70余万人因肝癌去世,中国则占一半以上。陆荫英介绍,中国的肝癌和欧美的肝癌还不尽相同,无论是在患者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都截然不同。欧美多以酒精及代谢性肝病引起的肝癌为主,但对于中国而言,由乙肝发展而来是肝癌的首要病因,还有酒精肝、丙型病毒性肝炎等等,但目前肝癌领域依然缺乏符合国情的治疗指南。
陆荫英正在通过多方合作,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从慢性肝炎患者早期肝癌的排查、篩选入手,以提高患者早发现、早诊治及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则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创伤小、疗效好、花费低的“绿色”系统化治疗方案。“这就是我们中心在做的事情——单中心多学科协作。大内科治疗、肝病综合治疗、局部介入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基因导向的靶向治疗及肿瘤放化疗等在我们单一中心都能得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12年前,中心引进亚洲第一台氩氦刀,用于肝脏肿瘤局部冷冻消融治疗,发展至今已成为全亚洲完成肝脏肿瘤冷冻消融治疗经验最丰富、手术量最大的中心。2015年,中心引进了国际上肿瘤消融治疗最先进的纳米刀,按照国际标准体系成立GMP免疫细胞实验室,用于肿瘤的细胞免疫生物治疗。借助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展,中心已实现从基因水平为患者提供肝脏肿瘤从“防”到“治”的精确指导。“所以,我们应该可以称作全国肝脏肿瘤治疗功能最多、技术最先进的中心之一。”
陆荫英致力的“单中心多学科协作”,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离不开她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那时的她作为302医院的主治医师,目睹、经历了许多患者因为首诊科室治疗手段局限、医生缺乏全面的肿瘤诊疗知识,不得不接受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治疗而延误病情。很多中晚期的肝癌患者被外科、介入科、肿瘤内科医生们拒绝而绝望的眼神,深深地刺激着她。她咬牙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肝癌综合治疗这个问题,为患者减轻痛苦。
陆荫英和团队通过不懈努力,依靠一流的医疗水平和卓越的眼界,探索出中国特色的肝脏肿瘤的标准诊疗模式,成为一流的肝脏肿瘤诊疗中心,给患者带去希望。“我们要设计一个全新的、综合的治疗模式,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让经济条件好与不好的患者都有适合自己的个体化方案。”
以能力证明自己
无论是在临床,还是科研、统筹管理,是什么使陆荫英能够站在行业的制高点,推动着肝癌治疗用最科学的机制实现最合理的治疗设计呢?在她雷厉风行的背后,是怎样一步步摸爬滚打,才走到现在?正如她所说“没有特殊机遇和磨练,难以造就我现在的视角”。
陆荫英从医科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从事传染病临床医生。在读硕士、博士期间,陆荫英进行了6年的基础研究培训,从病理、肝脏纤维化、动物模型,一直到分子生物学,经历了传染病综合病房住院医生培训及肝病科主治医生的历练过程。博士毕业分配到302医院之后,由于医院整体发展需要,陆荫英被分配到肿瘤科。当时的科室在肝脏肿瘤方面一切都是空白,她跟随科室从零开始,学习读片子、做微创手术、肿瘤治疗等一点点的积累。由于拥有过硬的技术,2012年,她获得到美国国家肿瘤研究院(NCI)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她在最顶级科研平台的历练和见识,为之后中美合作项目的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然而,初到美国,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中,金发碧眼的科学家们只是对眼前这位“瘦弱”的东方女子礼貌地点点头。当陆荫英主动找实验室的导师谈自己的想法,想要一年内做出一份SCI标准10分的论文时,对方惊诧地连连摇头,都觉得不可能。大家甚至好心劝说:“荫英,一年时间,你多熟悉下实验室的技术,协助别人做做研究、提高一下英文水平就可以了。”
在一片质疑声中,陆荫英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她以坚实的实验室研究基础,用超过别人两倍的工作时间,跨越了多个学科及实验室,在迅速熟悉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技术及理论后,创新提出了“热休克蛋白HSP90能够调整某些特异性肿瘤相关因子RNA水平的非特异性剪切”机制,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刮目相看。
“NCI一年多的培训,我收获的远远超过SCI论文。海量的科学信息、另类的科研思路、热情开放的科学家们谦卑宽广的科研合作精神,对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到科研素养各个方面。”
2014年4月,NCI肿瘤早期预防研究所的阿萨德教授来中心考察,拟建立中美肝脏肿瘤早期筛查及预警模型;8月,国际著名的肿瘤基因组学及分子病理学专家阎海教授受陆荫英邀请,来到中心就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个体化精准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并在肝癌精准治疗领域方面继续洽谈进一步的合作……
“我们有患者,有临床的思路,他们有最先进的技术,这样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陆荫英说。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如果说是不同的医疗阵地成就了现在陆荫英,比如扎实的传染学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师学习交流,那么另外一个阵地的经历同样塑造了现在的她——果敢、坚毅、冷静而敏锐。
2014年3月,埃博拉病毒开始肆虐西非,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时间,全球瞩目,灾难空前。2015年1月,陆荫英由于英語能力突出、管理协调能力强、临床及科研综合素质过硬,被选派为解放军第三批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对外联络官,进入疫区。
在异国他乡,一切从零开始,陆荫英形容“那是一个全新的、没有任何支撑的领域”。
除了参与日常大小会议,陆荫英负责整个医疗队和外界的联络。“就是在那里建立一个医院。”她所在的医疗队一共有40人左右,再加上雇佣当地医护人员100多人,建立了78张床位的埃博拉收治中心。除了所有的日常管理需要陆荫英来协调,还有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都事无巨细需要她逐个击破。“当时我是唯一的发言人,其他国家不管你是谁,你就是China,你发言的水平就代表中国的水平。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医疗中心都建在那里,那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从医院业务协调、病例讨论到科研问题探讨、疫情管理和人文交流等,这就要求各方面综合素质都要过硬。”
思过去,看现在,一切水到渠成。陆荫英,既懂科研、又懂政策,既通临床、又善管理,正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多面手,才能在肝脏肿瘤领域领航前行。
陆荫英现在每天的工作状态比之前更加忙碌,从早上7点半工作到晚上7点半,周末基本不休息。她白天忙着出门诊、查房、做手术、开会、管理中心,到晚上才有时间做科研设计、总结、思考中心的发展。真难以想象她瘦弱的身躯蕴含如此巨大的能量。她笑着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不觉得累。
陆荫英所致力于的系统综合肝癌治疗体系中精准治疗的概念提出:通过大数据获取患者的基因情况、生活环境及方式,“对每个患者独特的疾病特征采取精确对应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控”等,这些都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相信“总是去治愈”的医疗境界离我们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