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究

2016-11-19 17:16马鹏
经济师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化

摘 要:20世纪以来,中国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受到政府和一些环保人士的重视,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生态环境,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总体依旧在不断地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尝试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来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指导,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能生搬硬套在中国,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才提出了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章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论述,结合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通过对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此来指导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 中国化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058-02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述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必然有催生它的现实因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上世纪70年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开始出现,这是受当时社会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在利益驱动下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耕地减少、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等。资本主义不仅只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还过度地消耗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比如煤、石油等。这使得生态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绿色运动普遍兴起,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以美国的威廉·莱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为代表的一些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建立寻求社会发展正确途径的理论,并把这种理论称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这一事实出发,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全球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想要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破坏环境是毫无疑问的。利益的驱使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者变本加厉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这必然会超过自然的承受能力。本·阿格尔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扩张的动力导致了资源不断减少和大气受到污染的环境问题。”对于造成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莱斯提出了“控制自然”一说。莱斯说:“由于企图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斗争愈演愈烈,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球范围……地球似乎成了人类巨大自我竞技的舞台,为了实行对自然力的有力控制而投入了激烈的纷争。”为了更好地控制自然,人类必然会不断地采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态危机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科学技术是客观的,它仅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可能遵循生态原则。福斯特也说道:“能解决问题的不是技术,而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可见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成为人们控制和统治的对象,技术成为掠夺自然的工具,最终成为控制和操纵人的新形式。可见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对于这种情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解决方案: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转变科学技术的运用形式,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控制自然”的哲学世界观。佩珀甚至还指出,“资本主义内在地‘对环境不友好”,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社会主义制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它把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结合起来,运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这对中国目前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一样,我们对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不能照抄照搬,何况它还存在一些有待修正的缺陷。于是,才有了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说。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势和途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说是毫无头绪的,相反,在中国,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教条主义的问题告诫我们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具体分析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运用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

其次,中国同西方一样在生态危机上面临着共同的现实困境。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被生态危机所困扰,不同的只是生态危机的轻重之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各国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时代提出问题,时代也在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解决生态危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中国充分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努力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力图使它中国化,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再次,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历来受人们推崇。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追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庄子还认为,人与万物是没有贵贱高下之分的。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国的传统一直是尊重自然,知足常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的。

然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毕竟还是存在不足之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对自身内部和的方面看的过重,不适用于当今全球充满竞争的快节奏的发展。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小范围、局部问题,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南南联合”、“南北对话”的大背景下,如果一味地强调和而忽视竞争,则会很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全球环境问题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在竞争中求和谐,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关系。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但它缺乏科学和理性,缺乏说服力,在保护环境上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小。这也是为什么不直接用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来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是要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相结合的原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大体有以下三点:

首先,立足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致力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中没有环境问题,实际上,我国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局部地区还有恶化的趋势,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完善导致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视我国的具体国情,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原则的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抓住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他们的一些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他们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理论缺陷。比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本身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派生出来的,但他们却试图用“异化消费理论”代替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从已有的理论中得出新的理论,这本身就不合理。抛开这一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还没有过时,虽然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势,新的问题,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是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仍然适用于当代社会。

再次,努力实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大众化,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哲学思想供学者们研究,也不应该只作为政府部门决策的理论指导,它更应该成为大众的思想,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分不开的。当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想法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那时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更大的成功。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较为全面的阐述。从生态建设的第一次提出,再有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中,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坚持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人类自身的长远发展。“十三五”规划里,党中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体现了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仍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的学校演讲时就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的充分体现。这里也包含着另一层意思: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冲突,生态环境的维护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二)力图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使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

现在的人们大多数进入了消费误区,在消费领域,攀比、崇洋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好在政府提倡在全社会推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共生和谐。消除消费异化和物质享乐带来的消极享受,在社会实行环境教育,从而更好地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讨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使人们找到和自然相处的正确方式,树立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响应政府经济“新常态”的号召,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执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污染总量的控制,实现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普及。生态建设也是综合国力的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好了,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2]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佩珀.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新生态学到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4

[5] 陈翠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和基本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6] 佘正荣.天人复合:中国生态传统思想的理性重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马鹏,山西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圣经》经文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