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地调查与问题分析

2016-11-19 16:47宁玙玮
经济师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资产

摘 要:通过分析运城市3196个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情况,分析发现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基础薄弱、村级债务严重、收入来源单一、内生性动力不强、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不到发挥等问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清查“三资”,减少债务发生;加强村两委的班子建设,同时保障村干部的合法权益,提高其积极性;最后需要构建财政、税收、金融等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资产 土地 收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087-03

一、前言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集体所有制”思想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后经列宁在俄国实践并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化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要素合作阶段{1}。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保障功能尤为突出。在政治上,它保障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在经济上,促进农民增收并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上,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并维持着农村的村落文化{2}。

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开始以户经营。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制度基础,集体土地是最主要的核心生产资料,因此当土地被均分到户后,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控制力就逐渐减弱,尤其是2006年1月1日开始取消农业税之后,绝大部分的农村集体经济已经“形同虚设”。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化的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的共有性质已经严重弱化{3}。于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一批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不必发展,无需发展,发展不起来的思想误区{4}。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盘活农村现有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我们于2015年对山西省运城市的3196个村进行了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同时选择了夏县、平陆县、盐湖区、新绛县、河津市等数十个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农村进行了深度访问。调研结果表明,目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相当薄弱,不同类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大部分村集体债务比较严重,土地等可生息资源利用率低。

二、运城市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运城市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属于晋南地区。全市下辖1区2市10县。本次调查统计的对象是运城市13个县(市、区)的3196个行政村,几乎涵盖了所有运城各县区的农村,数据全面,因而避免了抽样调查的特殊性,也给我们分析总结的结果提供了权威性。

(一)四类主要地域类型的分布

为了便于总结各类不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地域类型及发展将运城市农村分为平川农业区、丘陵山区无资源区、城镇工厂近郊区和四荒地等资源丰富区四种类型。3196个村中,平川纯农业区的农村有1710个,占全市农村总量的53.50%,丘陵山区且无资源的农村有1155个,占36.05%,城镇工厂近郊农村有206个,占6.45%,四荒地等资源丰富型有125个,占3.91%(详见表1)。从分布数量上来看,超过一半的农村都是平川纯农业类型,因为运城市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粮棉生产重地,收入基本还是以种养殖业为主。其次是丘陵山区无资源类型,这类型的农村占比还是比较大,它们普遍自然条件较差,并且区位优势不明显,水利条件也较差,给集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再次就是城镇工厂近郊区和四荒地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两类地区的比重占到10%左右,可以分别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二)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水平及其分布

截至2014年,全市的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如下(详见表2):全市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1244个,占总村数的38.92%;集体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村936个,占总村数的29.29%;二者共计占总数的68.21%,意味着全市大约2/3以上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极为薄弱。年集体收益在0~10万元的有1341个,占全村数量的41.9%;全年收益在10~50万元的有435个,占总村数的13.6%;50万元以上的有176个,占总村数的5.6%;从二者合计上看,全市大约1/5的农村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基础。从各县的分布情况来看,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村较多分布在盐湖、永济、河津以及芮城,原因是这四个县(区)基本上都是以工业为主,相比稷山、闻喜、垣曲等以山地和纯农业为主的县(区),经济发展较快。

(三)村级集体资产和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利用情况

资产的分布及利用状况。为了能够清楚地分析和有效盘活集体资产,我们将集体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主要是能够给集体带来流动收益的资产,如门面房、机井、专利和技术等;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是指公益性资产,如学校、卫生所、养老院以及公共办公场所等。截至2014年,运城市的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为54.6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仅为4.79亿,占总资产的8.8%;非经营性资产为49.74亿,占总资产的91.2%(具体各县区分布详见表3)。经营性资产占总资产的不足10%,可产生收益的资产十分有限。

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运城市村集体拥有的土地资源总量为1389.7万亩,其中农用地中家庭承包用地831.18万亩,占农用地的87.8%,集体支配用地67.26万亩,占农用地的7.14%;剩余还有5.06%的土地存在产权不明晰的历史问题。建设用地中宅基地118.09万亩,占建设用地的68.1%,公益事业用地54.03万亩,占建设用地的31.1%,村办企业用地1.48万亩,占建设用地的0.8%。四荒地占253.56万亩,占土地资源总量的18.5%(详见表4)。可以看出,土地类型仍以农用地为主;在建设用地中宅基地用地占大部分比重;四荒地的面积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比重,可以考虑土地资源的价值利用。

(四)50万元以上村集体的收入及其来源分析

通过分析收入较高的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发现其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偶然的因素还是必然的因素?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在被调查的3196个村集体中,2014年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的有176个。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6个,占3.4%,其中有3个村的收入来源都是城镇近郊区的征地补偿款;500万元~1000万元的有14个,占8%;数量最多的就是100万元~500万元和50万元~100万元,分别占37.5%和占51.9%。收入的来源依次有:资源发包租赁收入、征地收入、资产发包租赁收入、利息捐资、工业占地、统一经营村办企业收入、入股投资收益以及其他(详见表5)。

可以看出,资源发包租赁收入与征地收入是最大的两个收入来源,共占60.7%,超过整个收入来源的一半。而征地收入只是偶得收入,不具有普遍性。资源发包租赁收入是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拥有土地资源仍然是最有可能带来收益的。统一经营及村办企业收入和入股投资收益的占比比较小,分别占6.8%和4.6%,对于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来说的经营收入和投资收入是村集体普遍缺乏的。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从运城市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来看,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问题突出

1.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从表2中可以看出,全市2014年无收入的村集体数量就达1244个,10万元以下的村集体数量达1341个,一共占被调查村集体总数量的80%,也就是说有五分之四的村级根本没有自身发展能力。而农村每年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电力设施,还有村干部的工资都得由村集体来负担,但是如此薄弱的经济收入在公共事业支出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大多数的村级只能靠政府每年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勉强维持。

2.村集体债务严重。截至2014年,全市农村债务总额为14.4亿元,债权总额4.8亿元,净债务总额9.6亿元,平均每个村有净债务30万元,债务负担比较严重。其中2006年以来形成的债务达到了6.26亿元,占债务总额的43.4%,并且根据实地调研来看,主要债务的形成原因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如学校、道路、养老院、广场等),这些无法生息的资产难以形成流动性,债务靠村集体自身难以消化。2014年,全市农村报刊订阅支出的资金额为1499.1万元,平均每村大约5000元,占全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大,正面来看,这对农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负面来看,这对于经济薄弱村来说,有可能加重了村集体的负担。

3.收入来源单一,村集体“内生性”动力不足。表5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即使是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富裕”集体,其收入来源也主要是资源发包租赁收入和征地收入,这两者就占到了总收入来源的60.7%,来源比较单一。进一步分析发现,靠资源发包租赁与征地的收入,也主要是依靠现有的土地资源和外在的城镇化因素的发展,而这些村级也只是个别现象。真正靠内生动力,自办企业能够长久持续经营发展的,在176个收入万元以上的村集体中,只有不到10个。

4.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没有得到发挥。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不断向城市流动的今天,土地作为农村唯一的最大财富,其价值却没有得到体现。一方面,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集体建设用地中主要是新世纪以来农村教育改革实行的“撤点并校”留下的旧学校、乡镇企业的废旧厂房,以及“四荒地”等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被调查的村级中,90%以上村级的旧学校和旧厂房仍然闲置;运城市“四荒地”面积达到253.5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5%,也就是说至少有将近五分之一土地是被荒着。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一些有村级土地资源的村干部不是考虑如何发挥土地效益,引进企业,入股投资,为百姓带来收益,而是为了追求稳定,避免担责任,将闲置土地承包出去就事不关己,每年坐等每亩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租金,有的甚至一租就是几十年。

(二)鉴于调研中发现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普遍现实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主观方面:

1.思想认识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基层村干部对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在一家一户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已被迅速崛起的“大户”或合作经济组织所替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要求相背离。

2.改革创新不足。有很大一部分村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相对保守,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对发展集体经济有畏难情绪,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较低。

3.长期谋划不足。目前,村委主任和书记实行的是三年一换届制度,这种制度导致许多村干部重点考虑的是短期能够见效的工作,对长期谋划性工作考虑不足,这也是村债务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有些村干部之间不协调、不团结的情况,更缺乏对长远发展的考虑。

客观方面:

1.基础条件差,可利用资源有限。由于巨大的城镇化效应,农村的流动资金、年轻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可利用的生息资源和优质人才明显不足,发展受限。并且除少数城中村、城郊村和资源村可享有城镇红利和资源红利外,多数农村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可利用资源匮乏,再加上比较严重的村级债务,农村集体经济难以有效发展。

2.制度不完善,主动性明显不足。当前在如何经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使其保值增值上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村干部缺乏主动性,生怕“赚了都是集体的,赔了全是自己的”的结局。

3.干部素质低,经营能力不足。从调研来看,村干部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市场认知能力和经营能力不足,再加上村民的不信任和管理制度的约束,多数村选择了以收取土地租金、门面租金等风险小的固定性收益为主的发展模式,经营性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不足。

四、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地区特点理顺思路,因地制宜发展

要发展集体经济,每个村所面临的资源完全不一样,那么对应的发展模式就不一样。

对于纯农区类型的农村,大都地势条件比较好,可以大力发展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业,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自有的特色农业品牌。运城市新绛县近年来凭借平坦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目前,新绛县新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县供销社联合投资400万元,建一座占地100亩的现代化“绛州绿”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形成产、供、销全程服务(资料来源:新绛农经信息网)。

对于丘陵无资源类型的农村,自然条件较差,并且区位优势不明显,给集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但仍然可以探索发展当地特色种植作物。如平陆县的东车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陡,但该村书记不辞辛苦,远赴山东学习并引进玫瑰和菊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由于这两种作物比较好管理,技术含量也不太高,当地村民对其的管理也很容易上手,目前的亩收益已达到3000~5000元。另外,由于丘陵地区的特殊地势,可以通过植树种草等项目工程将丘陵地区改造成生态公园,进而发展绿色农业等项目,不过这也需要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对于城镇工厂近郊区的农村,区位优势相当明显,大部分也拥有征地补偿款。首先,必须用好、用活集体的征地补偿款。可以利用村集体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在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段购买房产、沿街商铺、建立市场以及开发商场等,凭借其城镇工厂近郊的明显区位优势,通过出租房屋、商铺和收取管理费等方式来保证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其次,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发展面向城镇工厂的多元产业,如城郊农业、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等。

对于四荒地等资源丰富的农村,由于土地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首先,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实行承包经营,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分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再实行承包经营或者股份合作经营,以此来增加集体收入。其次,以土地入股或者参股的模式引进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县域经济成长急需的建材、食品生产加工、城建等小规模企业。合理利用“四荒地”既可以充分地利用闲置资源、增加就业、提升村民农产品的价值含量,又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势力。

(二)清理清查“三资”,减少债务发生

要引入第三方监理和审计人员,公平、公正、公开的清资核产,摸清底数。妥善地做好乡村债权债务划界工作,积极化解各类不同债务,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要建立健全“三资”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经营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确规定。要加强资产核查,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集体资产增值机制,实行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总量的控制,防止分光吃光,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三)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明确领导责任

一个好的村集体是农村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加强村级领导班子的选拔和管理。要积极引导村民科学合理的运用“村民自治”权力,选好领头人。其次,要通过内选和外调等多种方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弥补村民自治制度的不足,避免村干部老龄化、家族化问题。第三,加强对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对村干部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实施“走出去”学习工程,提高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

(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村干部合法权益

虽然时常有报道爆出某村领导由于工程建设或征地而贪污受贿,私吞利益,但大多也仅仅是个别城中村或城郊村。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村仍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村干部月工资也仅仅为300~500元,收入少,甚至“出力不讨好”,群众对干部存在戒备心里,极大地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因此,要制定能充分发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误工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增值分配制度,重点是要明确划分出集体经济增值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那些为集体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对于村干部在引领发展中出现的失误要给予宽容和帮助。

(五)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加大支持力度

要制定多层次的扶持发展政策,首先,要加大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和项目扶持力度。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财政扶持基金,用于对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资金支持。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力度。要提高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前提是要形成和激活“造血组织”,重点是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壮大农村的可以生息的固定资产,激活集体经济的“造血组织”。第三,要制定税费减免政策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通过税费减免和行政提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第四,鼓励金融信贷扶持。要鼓励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农行、农商行、农信合)对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积极提供信贷支持,提高信贷额度,降低信贷利息。

参考文献:

[1] 董亚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8(8)

[2] 丰凤,廖小东.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研究[J].求索,2010(3)

[3] 段龙龙,张樱.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有性质弱化及其应对.农村经济,2013(9)

[4] 李建文.农村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6)

(作者简介:宁玙玮(1990—),女,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方向。)(责编:赵毅)

猜你喜欢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资产
关于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究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探讨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议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