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园
在国家加强基础教育建设以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舞蹈教育也被各个幼儿园所重视。但是农村幼儿园的舞蹈教育的实施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农村幼儿园舞蹈教学没有配套的舞蹈教学场地,不受家长的重视,最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幼儿舞蹈教师开展舞蹈教学的能力有限。那么如何才能在各种培训课程中,让农村幼儿教师的舞蹈艺术素养通过有限的学习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加强农村幼儿舞蹈教师舞蹈技能的培养,提升自身素质
农村幼儿教师教学面广,实践能力较强,在培训过程中既要符合农村幼儿教师的身心特点,又要考虑到培训结束后在工作的教学实用性。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舞蹈理论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村幼儿教师,增加参训教师的舞蹈理论知识。结合理论合理安排课程,加强舞蹈基础训练,通过古典身韵、芭蕾基训来规范参训教师日常中的动作,提升其自身气质;通过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了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风格特点以及基本舞步,扩大参训教师的舞蹈眼界,增加舞蹈知识,提高其舞蹈表现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幼儿舞蹈的学习掌握幼儿舞蹈表现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开展舞蹈教育活动能力。
二、解析舞蹈音乐,培养农村幼儿教师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离开了音乐;舞蹈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的舞蹈艺术形象上都需要通过音乐才能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以及风格特点完整表现出来。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汉族舞蹈中的“东北秧歌”就以唢呐和小钹的特色音乐来赋予东北秧歌特有的艮劲儿、美劲儿和泼辣劲儿。藏族舞蹈音乐一般具有活跃、热烈、朴实优美抒情的特点。热情的维吾尔族人民用“都它”和“手鼓”等乐器演奏出“附点”和“切分”的节奏,将活泼、开朗、幽默、愉快的音乐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在我国北部的朝鲜族人们更是将丰富鲜明的朝鲜舞蹈的节奏称之为舞蹈的“魂”,朝鲜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无不在节奏之中,同节奏共振动、共起伏、共延续。舞蹈、音乐是一家人,体会了音乐的意境才能更好地表达舞蹈的唯美。
三、加强“晓声”和“识剑”的欣赏能力,加强舞蹈文化素养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欣赏舞蹈作品就需要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通过人物在台上的行动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受到艺术的感染产生情感的激进,进而才能体会到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舞蹈的创作需要想象,同样舞蹈的欣赏也同样需要想象。例如,在欣赏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表演的《雀之灵》时,我们看到表演者通过手指、手臂、手腕、肩、胸及腿部的灵活秀丽和具有闪烁性的舞蹈动作呈现出孔雀寻觅、展翅、跳跃、飞翔和吸水等舞蹈意境,用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描绘出傣族人民“真”“善”“美”的民族性格,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受和评价。又如男子集体舞《海燕》,观众通过欣赏舞蹈感受到了海燕勇敢、无畏、灵巧、敏捷地在大海的咆哮、狂风的呼啸中遨游在浩瀚的海面的场景,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勇于进取、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
当我们通过不断地积累舞蹈知识,观看舞蹈作品,接触舞蹈,熟悉舞蹈,了解舞蹈,就逐渐会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其意思是说,会演奏上千支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一个人“哓声”“识剑”的能力,是来自本人通过反复观察、理解、比较、领悟、透彻地体会之后,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舞蹈欣赏的中的艺术乐趣,才能提高舞蹈欣赏水平和加强舞蹈文化素养。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段,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的深层精神世界。农村幼儿教师通过短暂的“国培省培·舞蹈课程”中舞蹈技能的训练,舞蹈音乐的解析以及舞蹈作品的讲解,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舞蹈素养,使其能够在今后的舞蹈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陈康荣.舞蹈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娄底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