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李继志
[提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面向大众化,每年全国很多高校都会以快速扩张的方式来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增长的生源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进行初步摸索,通过研究高校资金的来源和用途,针对大众现象,提出问题和对策,以便为高校决策者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0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的大环境也有了积极向上的变化。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教育理念逐步向“规模效益型教育”深入。规模化的发展必定使得高校财务部门必须运用经济学的眼光来审度自身的发展,从而合理化使用资金;第二,多方投资必然会使得针对财务上的绩效考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现如今,高校已经成为由政府控股,面向社会各界,依法自主办学的经济体。高校财务部门不仅要为政府部门,还要为各界投资人士提供财务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各个投资者负责,对他们所投入资金的去向进行合理解释,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高等教育随着时代进步而愈发受到国家的重视,经费规模所占比重非常大,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内所占的比例已超4%。可见,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从改革决心和投资力度来看可见一斑。(表1)
一、我国高校经费来源及用途分析
(一)经费来源
1、财政渠道:国家政府对各个高校进行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资金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财政拨款大体上包含教育、科研、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和其他类的经费拨款。
2、学费渠道:由于大学教育已经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国家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收费管理的政策,高校依法向接受教育者收取按照培养成本一定比例计算的学费。学费是高校又一办学经费的必要来源之一,约占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学费收入必定要全额归集到学校财务集中运营,统筹用于教学支出。
3、社会渠道:国家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根据自愿和量力的前提进行对高校的资助,高校也应该主动与有关方面积极联系以取得部分捐赠赞助收入。
4、基金渠道:教育基金是高校与社会各界有关方面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获取办学资金的有效途径。社会各界有关方面在高校建立的专用基金,无论是指定用途还是非指定用途,无论是留本还是非留本,都会形成高校的办学收入。
5、科研渠道:进行科学的研究或实验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在承接国家基础性和重大性研究或与公司、企业联合攻关一些应用型研究的过程中,会取得相应的一些纵向和横向科研收入,这些虽然具有专用资金的形式,但已经在客观上起到了相当于学校资金存储的作用,形成了高校办学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渠道。
6、信贷渠道:运用一些金融信贷手段,融通部分教育资金,支持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高校在校办产业、基础性后勤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方面必定要有效地运用信贷手段来取得建设基金。
7、投资渠道:高校置办产业所取得的盈利和通过后勤服务单位或者学校直接经营管理所取得的盈利。(表2)
(二)资金用途分析
1、人力成本:人力成本大抵可分为两大类,即资本化成本和费用化成本。再细分一点的话,资本化成本又能够分为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而费用化成本则由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构成。
取得成本指的是高校因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人员需求,而通过招募、选拔、进而录用合格人员所发生的各类支出。它一般会发生在针对新职工的招募上,作为高校对自身建设的一种投资,在劳动合同期内取得一定的人力资产使用权。
开发成本指的是高校为了拓展内部教职工的专业技术知识或者某方面的工作能力,以满足高校和教职工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需求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手段来培训教职工时所发生的各类支出。对教职工的每次培训与开发之后,都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价值并为所属高校带来更多更长远的收益。
使用成本指的是高校为了保证内部人力资源使用价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或者是双方事先商量好的标准,在使用人力资源从事一定劳务的过程中,作为对其体力和脑力消耗的补偿而支付的相关费用之和。
保障成本指的是为了保障内部人力资源短暂或者长期失去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相应支付的费用,包括因劳务事故、退休养老、健康和失业等保障而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通常情况下是以企业资金、社会保险和集体保险的模式表现出来。
离职成本指的是在高校教职工自愿或者被迫离职这一时期所给高校产生的额外的费用之和。通常情况下,在某职工离职后并不可能马上就会出现接替者,因而在这段空岗期内,高校在日常运营之外必须额外花费一定的费用来填补这个空岗。
2、物资成本:我国高校在物力资源的配置方面,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统筹管理:一是公有房资源;二是设备资源。高校的公有房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它是维持高校教学与科研、行政办公和产业开发等各类工作的必须条件和重要的物质基础。高校通过一定的整合、优化内部房屋资源配置,实现标准化的房屋配置和相应的房屋使用效能化;而设备资源也在高校总资产内占有相当比例,它主要是充当媒介,是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搭建桥梁的关键元素。无论是日常课程还是科学研究,都少不了各种仪器的使用,而如何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以及仪器的日常维护也是高校必须再三斟酌的问题。
3、财务费用:高校在进行筹集教育资金时必定会发生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之和就是财务费用。最主要的有为银行贷款支付利息、高校合并所增加的融资费用和接待社会各界人士而产生的费用。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其体制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大多数高校的预算编制很不完善,一般就使用简单的“基数+增长”的模式结合上一年的预算进行上报,没有实际深入到各个学院部门进行论证和调查,使得所上报的预算方案缺乏科学合理性;其次,一些高校对于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时个别部门不按照实际情况编制预算,只根据自身需要随意提高开支标准,而当经费不足时又设立各种各样的项目来寻求学校的资金支持,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年度总决算的平衡,使得结果与期初所设立的预算相差甚大,无法有效地反映预算执行过程的详细情况;最后,我国高校还缺少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使得各个部门对提高预算的使用能效没有一点积极性可言,预算管理方案被无视。最终导致年终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地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追踪分析,造成部分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大大削减了预算管理的实际职能和作用。
(二)缺乏筹资风险意识。在我国,风险管理这个版块还没有得到大众的普遍重视,这对高校而言也是一样的。高校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当到期债务达到一定规模后,学校已经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拥有了一定程度上自主的财务运作权利。面对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金缺口,再加上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高校便开始尝试银行借贷的途径。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对于借贷风险的理解程度不深,造成贷款规模与自身的偿还能力不吻合。有的高校盲目追求形象工程,一味地新建教学楼和办公楼,扩张规模,使得学校的财务状况偏离预定的轨道。虽然教育部近年一再表示不会使高校破产,可如果一旦国家改变了战略部署,开始对高校借贷进行严格把关,可能会有小部分高校的资金链难以维持而中断,使学校面临强制的偿债风险。高校在评估自己本身的还贷能力时,对政府投资的资金量是以逐年增加的趋势为前提的,没有考虑到政府拨款的波动性。随着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烈,如何吸引到更多的生源也是学校必须思量的问题。而生源的竞争是由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共同组成的,过分追求硬件条件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学费收入。因此,学杂费收入并不能缓解高校借贷的压力。
(三)经营投资决策不合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蓬勃,高校除了作为一个教学机构之外,也渐渐成为一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投资者。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资金和资产对校办企业和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希望把自己研发的科研成果转变为更多的教育资金来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但是,由于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高速发展,加上对于经济决策的信息了解不够透彻,财务管理法制建设跟不上步伐,导致了在投资决策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高校对于自身资产制定的有偿使用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在计提资产的折旧费用方面存在漏记、少计等问题,使得高校置办产业所获得的收益减少。还有,高校在市场经济中毕竟还只是投资的初学者,决策者对于市场上的操作方法还不够了解,在可行性分析环节不够重视,再加上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很有可能导致决策后的收益与决策前的预期出现很大程度的偏差。
(四)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长期以来,绩效考核都没有引起高校财务部门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还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和管理意识,一般只关注实际工作过程中资金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而忽略了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尽管高校的会计制度提供了一些可供决策者分析的财务指标,但是并不健全,没有囊括像投资后的收益效果这方面的内容,使得年终财务部门绩效考核时缺少可比依据和完成进度分析。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大多是与自身的历史水平和预算中的预期标准进行自我比较,只有纵向对比而没有横向对比。而对于评价主体和评价项目方面,划分的也不够细致和明确。例如,没有整套完善的奖惩机制,没有根据自身的财务特点来建立适合自身的评价考核方法。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预算的执行得不到有效保障,各个部门对于预算留余与预算超支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长久的结果肯定会造成总预算严重超支。而照搬历史的、他人的评价方法,则容易引发局部不兼容的问题,给最终的审核结果打折扣。
(五)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为财务管理还没引起高校足够多的重视,使得高校内部的财务专业队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不断改革的财务管理体制。缺少高学历、能把现代经营意识和教育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财会人员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因知识老化而造成财务人员管理理念的陈旧,对会计基础工作的不细致。对政府颁布的财政法规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使得财务人员无法有效地兼顾两头,导致工作上面临了许多压力和矛盾,同时也使财务管理难以继续进行下去。
三、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在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中都会出现,其中既会有政府所颁布的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的原因,也会有我国现阶段高校财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因素:
(一)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不足。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反映出管理水平的不足。首先,关于学校资产的问题,很多高校因为缺乏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而使得部分日常资产丢失、闲置甚至是浪费,影响了学校财务账面和实际管理上的不匹配;其次,对企业适用的“负债经营”模式被引入进高校以后,大额的借贷引发了公众对于高校未来的偿还能力的持续关注。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保守估计高校的借贷资金已超过4,000亿元规模,高校“破产”这个话题并不是危言耸听。造成这种现象的责任应由高校、政府、银行三方共同承担,但关键还是在于高校缺乏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一味地认为即使破产也会被政府拉回来,让政府包办后路。于是,连带着出现了盲目扩张和盲目投资等问题,一旦投入的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就会使得本就不宽裕的高校资金链再次被压缩。
(二)高校对资金的绩效观念淡薄。由于还处在对历史体制的改革时期,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还是处在政府拨款的计划经济观念下,错失了很多开拓市场空间的机会。并且,就连有限的教育经费也没有发挥全部效用。高校没有准确地把握自身的优势和能够带来效益的科研项目,在重大投资决策当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比如校外置办的产业是否适合学校近年科研的主攻方向,或者经办人员是否对投资项目做了充分的深入了解。这些不仅阻碍了高校的发展步伐,也浪费了高校自身的潜在资源。再者,我国高校财务考评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指标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而缺乏对相关指标的综合性考察。我们都知道依照不科学的考评方法来进行的评价,结果只能是不科学的。
(三)高校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校内部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高校的管理措施还存在一定的漏洞。由于过去体制的原因,政府有关部门还不能完全行使自己的所有职能,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惯性思维。法制上也缺乏一定的强制性规范,很多对于高校财务管理的规定都较为模糊,没有很好的适应性。另外,对于高校的管理理念也需要一定时间的转变,这一过程使得管理手段过于单一。同时,高校由于自身的扩张,有时员工数量并不能跟上,导致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监督部门的人员建设是很容易被学校所忽略的,进而监督部门的职能便会被削弱,造成学校内部的财权分散。一旦资金的运行不能得到及时的监控,那各式各样的漏洞和缺口便会接踵而来,这不仅会阻碍监督部门对项目进行事后考核与评价,还极有可能滋生出内部腐败。
四、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预算管理。预算作为高校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依据,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的后续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力。所以,强化预算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一切收支都必须要归集到预算管理中,统一编制预算方法。在编制时,在原有的历史模式上进行改革,依照新体制下的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编制方法,量入为出,在考虑学校教学事业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要兼顾学校现有财力的界限。统管大局,把全部能动用的现金流量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平衡,如实地反映在年度财务预算计划中。首先要保证的是日常开支和人员经费,以现有的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为侧重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对于大项目的预算编制,要细化小项目的支出预算,保证预算经费有据可查。完善后期预算的调整工作,在时间、方法等方面必须有严格的规定。一旦当财务部门核定了预算之后,就不允许存在赤字预算的现象。预算的跟踪结果一定要及时反映给负责分析的部门,量化考核机制,适时公布评价结果,使预算更为公正、透明化。
(二)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如今中国已经在大力贯彻市场经济体制,高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毫无疑问必须融入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而进入市场免不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考虑风险问题。因此,高校的财务人员应该树立财务风险意识,积极规避可能的风险,这是进一步提高高校经济活动产出的基础。特别是相关领导层,一个决定可能就是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项目,所以必须在整个决策工作过程中保持风险防范意识。良性贷款能很好的减缓高校财务上的压力,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结合近年发展的建设规划,组织专家对将要开发的项目展开可行性论证分析,评估学校未来几年的还贷能力,最后综合确定贷款总量和贷款警戒线。合理分配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科学的安排贷款的投放时间和对应数量,既可以降低一定时期内的资金成本,又可以分散部分贷款的偿债器,减轻高校资金链的压力,财务风险进一步被规避。最后,高校还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决策者承担投资结果的部分压力,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大投资失策发生,也可以防止内部腐败的发生。
(三)建立一套投资经营活动审核制度。高校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也是教学经费来源的一部分,对外投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会给学校财政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套适应自身业务流程的审核制度。首先,在开展一个投资项目之前,必须组织专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和风险评估,履行高校对外投资的有关审批程序。其次,领导层必须实行集体讨论和民主决策的原则,避免“一支笔”行为,严格按照权利范围内的职能执行决策内容。最后,在执行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详细跟进完成进度,及时修正非预期偏差,使投资结果朝着预期方向前进。同时,高校还应该推行有偿使用成本核算制度,把自身的资产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明确各自部门的资产权属,避免闲置资产。对于校办企业所使用的学校资源如教学用楼、无形资产等,采取租金、相关使用费等一定方式进行补偿,及时计提年度折旧,让企业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
(四)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高校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保证预算管理有效进行的最后步骤,通过资金来源和支出的结构性分析,对比同类项目的效益性分析,此体系能真实准确地反映高校当今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情况。现在国家已经出台的《高校财务规则》中对高校财务分析中的影响因素作出了相关规定,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收支情况和资金来源情况等一般性分析层面,但还缺少了能反映高校整体经营效益的因素。因此,像预算跟进机制、投资担责机制等能有效反映资金流向和强化决策合理性的制度也应该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去,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绩效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另外,科学的奖惩机制对于高校各个部门来说也是必须存在的,赏罚分明才能加强各部门对于执行预算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使财政更加透明化,提升高校对于公众社会的形象和公信力。
(五)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财务管理内容也不断增加,为了让自身财务管理体制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高校应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渐被拓宽,但高校的投资风险也因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不断增大。为了强调现有资金的效益性和规避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高校的财务人员不仅应该掌握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还应该吸纳其他财政和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预防未来工作上可能产生的需求。因此,针对高校内部财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高校可以定期轮换制的送财务人员去参加培训,建立科学严谨的会计人员培训体系,让他们通过后期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变理财观念,拥有全新的见解和判断能力,最终达到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提高人员素质,使学校的财务工作能顺利进行,进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John.Walsh.The human capital view[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5.49.2.
[2]Marie.Henkel,cloth Ruida.Ritter.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C].Beijing: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5.15.
[3]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鸣,赵碧辉.基于非财务信息的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