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2016-11-19 08:41王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农村居民

王丹

[提要]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Panel Data模型,实证研究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具有区域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本文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收入结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综合性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3日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年以来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使得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挑战,拉动国内消费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覆盖近6亿人口的农村市场蕴涵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在农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但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却仍然缓慢,总体消费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消费问题,更好、更快地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我国内需的扩大、经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视角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农村居民收入视角,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农村金融视角,如农村金融对农村消费的支持效应;三是社会保障视角,如养老保险与农村消费的关系。比较而言,收入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将基于农村居民收入的视角研究农村消费问题。

基于居民收入考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在西方消费理论中,收入是决定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变量。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当期可支配收入对消费起到决定性作用(Keynes,1936);而相对收入假说认为,除当期可支配收入外,“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也会影响消费行为(Duisenberg,1949);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支出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还受到消费者一生总收入的影响(Bromberg,1949);而持久性假说认为,决定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不是当期收入,而是持久收入。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Milton Friedman,1956)。

国内学者也在收入影响农村消费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李锐,项海容(2004)将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并得出从长期看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受持久性收入的影响;王刚等(2007)通过协整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与年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李芙蓉(2011)通过总结美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经验得出农民的收入与农村的消费需求有着极强的相关性,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胡小军(2012)通过建立多层次统计分析模型得出中国农村消费能力不足来源于农村人口的绝对收入过低。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根本性因素,但是国内外学者在收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研究至少在两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一,现有文献只是单纯地考虑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并没有将收入细分。我国统计年鉴上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性质的收入对居民消费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将收入细分并研究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是必要的;第二,现有文献在实证研究方面缺少动态分析,尤其是基于时间和横截面的面板数据分析。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将采用1995~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来研究不同性质的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并对不同区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及消费市场现状

(一)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驶入了快车道,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577.7元提高到了2013年的8,895.9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了2.9倍,平均每年增长6.3%。此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家庭经营性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图1所示,虽然经营性收入逐年增加,但其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71.4%下降至2013年的42.6%,平均每年按照1%的速度下降;(2)农民工资性纯收入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22.4%增长至2013年的45.3%,这说明工资性纯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支柱;(3)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和人均转移性收入虽然所占比重较少,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二者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转移性收入的年增幅要快于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从1995年的41元增至2013年的293元,平均每年的增速为13.6%,而转移性收入从1995年的57.3元增至2012年的784.3元,平均每年按照24.3%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转移性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的增速最快。(图1)

收入结构呈现出的这种变化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拓宽,农民外出打工和在乡镇企业中收入的比例增大,不再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唯一收入来源。在2013年的收入比重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分别为42.6%和45.3%,根据图1中所显示的趋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将很快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的高速增长也说明国家对农民收入的重视,而且正逐渐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二)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现状。从1995年到2013年,这2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95年的1,310.4元增长到2013年的6,6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2.5倍,平均每年递增11.6%。由图2可知,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同步增长,且变化趋势大致相同,1995~2013年18年间实际消费对实际收入的弹性系数平均约2.34,即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增加2.34%。这表明增加收入对扩大农村消费具有根本性作用。(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农村消费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5~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平缓上升趋势,年增长率约为6.1%;1997~2002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明显放慢,有时还出现停滞的情形,1997~1998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一阶段平均年增长率约为3.1%;2003~2013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农村人均消费的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的增速可达13.6%,这也说明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在逐渐释放。

三、模型的建立与指标说明

(一)模型的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都是一维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变量按时间得到的数据;截面数据是变量在固定时点的一组数据。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上取得的二维数据。面板数据是截面上个体在不同时点的重复观测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yitit+xitβitit(i=1,2,…,N;t=1,2,…,N)

上式是考虑k个经济指标在N个截面成员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αit向量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随机误差项μ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的假设。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分类方法,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四种不同性质的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FMI)、工资性收入(SI)、转移性收入(TI)以及财产性收入(AI)。根据西方的消费函数理论的基本观点:个人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结合国内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本文构建了如下Panel Data模型(均取对数):

LnRPCitititLnFMIititLnSIititLnTIititLnAIitit

上式中,RPC代表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FMI、SI、TI、AI分别表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支付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α0为常数项,β、γ、θ、λ分别表示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μ代表随机误差项;t(=1,2,…,T)代表第t个时间的观察值,i代表第i个地区。

(二)指标说明

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RPC):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指农村住户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分为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居住消费支出、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其他消费支出。和大多数文献一样,本文选取历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衡量消费行为的标准,并采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调整,以1985年作为基期。

2、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SI):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收入。

3、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FMI):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活动按行业划分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和其他家庭经营。

4、农村居民转移支付性收入(TI):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情况下,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转移性纯收入不包括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收入。

5、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AI):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本文采用1993~2013年全国31省份的农村分组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为了减少指标数量级以及异方差性对模型的影响,本文对以上五个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并且采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上述指标进行调整,以1985年为基期。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面板模型的选择。Panel Data模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时,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偏差较大。因此,本文首先采用协变分析检验模型的正确形式,主要检验两个假设:

假设1: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

H1:yit=αi+Xitβ+μit

假设2: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

H2:yit=α+Xitβ+μit

如果接受了假设2,则没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拒绝了假设2,就应该检验假设1,判断斜率是否都相等;如果假设1被拒绝,就应该采取如下模型:

yit=αi+Xitβiit(i=1,2,…,N;t=1,2,…,T)

构造F统计量来检验两个假设,经过计算,拒绝假设2,接受假设1。因此,本文的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

(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确定了模型的正确形式后,需进一步选择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对于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见表1。(表1)

由表1可知,该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因此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所以本文建立的变截距固定模型如下:

LnRPCitititLnFMIititLnSIititLnTIititLnAIitit

(三)模型的估计。运用Eviews6.0软件对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如表2所示。(表2)

从上表回归结果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四个方程的F检验值都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F检验,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高。同时,不同区域自回归AR(1)的过程都在1%水平上显著,DW值(DW=1.65)均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无序列相关性,即回归结果适用于分析。

(四)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大,但工资性纯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日益显著的,二者一并称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双动力;同时,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具有乘数效应,TI、AI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加1.402元和2.604元,具有明显的引致消费效应。

由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不一致,所以其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也不相同。本文划分了中、东、西部三个地区进行研究。由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地区不同性质收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三个地区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东部地区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好,弹性系数为0.7905,而中部地区最弱,消费边际倾向为0.570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农业边际产出的下降和增收困难有关。

2、三个地区的工资性收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也都较为显著。其中,西部地区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也高于全国总体水平。近几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所以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3、在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对消费影响的检验中,东部地区的财产性收入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地区两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都具有乘数效应。其中,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不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于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较为明显,这与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1993~2013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Panel Data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

(一)从整体上看,虽然农村居民的基本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纯收入)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居民的非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从长期看来,这种促进效应是日益显著的,而且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在未来的“增收促消”计划中,我们不仅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提高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补助,提高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快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降低流动性约束对农村消费的不利影响。

(二)从区域上看,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拉动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收入。因此,针对中、东、西部的差异,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增收促销”。东部地区二三产业比较发达,中小企业较为集中,政府应加大对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支持,从而拉动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中部地区地少人多,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政府应更好地引导农村居民进城打工,加大对这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的技术培训,从而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西部地区虽然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其消费潜力是巨大的,发展前景也广阔。短期来看,政府应采用补偿性的财政政策促进西部的农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长期来看,政府应积极建立与完善西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养老、医疗的负担,间接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1936.

[2]詹姆斯·S·杜森贝里.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M].1949.

[3]莫迪利安尼.储蓄-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M].1949.

[4]李锐,项海容.不同类型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4.4.

[5]杨颖,王刚.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7.9.

[6]李芙蓉.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J].特区经济,2011.5.

[7]胡小军.基于多层次分析模型中国居民消费能力评估[J].数学实践与认识,2012.8.

[8]张秋惠,刘金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0.4.

[9]朱信凯,雷海章.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0.11.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农村居民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控制现状分析
大学生衬衫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