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驻藏大臣的历史风云 纪录片《驻藏大臣风云录》拍摄散记

2016-11-19 10:18萧洛
西藏人文地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驻藏衙门拉萨

萧洛

纵观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尤以清代最为紧密。架起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便是清朝政府在西藏设立的驻藏大臣衙门制度。从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至宣统三年(1911年)告终,历时185年,上百名驻藏大臣进藏总理西藏事务。若审视驻藏大臣,可谓贤愚各异、臧否互见。其中既有忠肝义胆、英勇捐躯的傅清、拉布敦、凤全,也有体恤民生、政绩卓著的松筠、和宁、和琳,更有力挽危亡、锐意革新的赵尔丰、联豫、文硕、张荫棠等人。当然,其中也有庸碌无为、贪图享乐、苟且度日之辈。

如何以驻藏大臣为主线,重现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的事务管理和行使的国家主权,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拉萨市外宣局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驻藏大臣风云录》,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驻藏大臣历史的纪录片。

原本要拍摄一部宣传片,最终却拓展为三集大型纪录片

谈起大型纪录片 《驻藏大臣风云录》的诞生,次仁多吉向我讲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2014年新成立的民族节目部,由他和扎西旺加、饶登牵头成立。民族节目部成立后,他们便将重点放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创作上。

次仁多吉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96年拍摄的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获得第十一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大奖,被美国现代艺术馆永久收藏。他后来又陆续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极地跨越》《走进非洲》等,20多年的纪录片拍摄和导演生涯,让他成为了国内知名的纪录片制片人。而扎西旺加、饶登两位摄影师,也凭着拍摄和指导《喜马拉雅天梯》《札什伦布寺》《滇缅铁路》《西藏五十年》等纪录片,成为资深的纪录片摄影师。

作为民族节目部的牵头人,参与执导和拍摄多部涉藏题材的纪录片后,他们感到,这些年来,国内虽然拍摄了许多反映西藏的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但题材和内容基本定位在对环境、风光、民俗和现实的表现上,至今尚未有一部真正意义上反映西藏历史大事件的纪录片,以至于今天内地的很多观众对西藏的理解还停留在蓝天、白云、寺院等概念中,他们很想做一部反映西藏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填补这个空白。

2015年,拉萨市外宣局谈及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开馆3年,却没有一部驻藏大臣的宣传片向游客播放时,次仁多吉当即意识到,这是一部早该拍摄的重大历史纪录片。凭着多年拍摄纪录片的经验,次仁多吉同央视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组沟通,他们肯定了他的想法。就这样,《驻藏大臣风云录》由三位藏族资深纪录片人牵头,被列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民族节目部2016年度重点项目之一。

2015年12月9日,次仁多吉带领国内优秀纪录片团队,在古城拉萨八廓街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冲赛康扎康”,开始了《驻藏大臣风云录》第一集的实景拍摄。冲赛康扎康是拉萨八廓街里面的一座典型藏式院落,地处拉萨老城区中心地段,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13年被列入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年7月1日,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在这里正式开馆。从院落的南窗户外望,可以近距离看到大昭寺周边熙熙攘攘的景象。所以,当地人习惯性地称它为“冲赛康”,意思是“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

不到两个月里,《驻藏大臣风云录》摄制组采用4K影像技术,完成了冲赛康、八廓街、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博物馆等地实景,以及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馆内展陈资料和图片等的拍摄,之后回到北京,进行室内情景剧再现的准备。

在拍摄过程中,次仁多吉明显感到,在近两个世纪里,驻藏大臣制度历经初建、发展、鼎盛、巩固、完善等历史阶段。这期间,上百位驻藏大臣上任,出台了多项治藏章程,机构不断充实健全,职权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央对西藏行使主权与施政管辖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和加强。驻藏大臣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从京城到拉萨,再到各边防口岸,需要表现的内容多,至少需要拍摄3集以上,才能展现这段重大历史。

就在这时,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第二批项目启动。2016年3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完成了3集纪录片《驻藏大臣风云录》的申报工作,次仁多吉作为项目负责人,也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查和答辩。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展现驻藏大臣历史风云、场面更加宏大的3集大型纪录片就此立项了。

大气魄决定大制作,现代影视技术还原宏大历史

“《驻藏大臣风云录》是一部3集大型纪录片,以充满悬念的故事为主体风格,由外景拍摄、情景再现、专家采访、三维动画4种方式呈现,不仅在央视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中播出,还将在央视一套、九套中作为重点节目播出。我们只有以恢宏的视野和精微的视点,集婉约与豪放于一体,熔纪实与写意于一炉,采用现代影视技术还原宏大历史,才能成为一部视觉艺术强的文化纪录片。”谈起该片的拍摄和制作,次仁多吉勾画了一幅远景。

在次仁多吉看来,该片为大型历史纪录片,必然涉及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许多建筑文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可两百多年前的布达拉宫下面还是一片沼泽地。就拿大昭寺通往布达拉宫途中的琉璃桥来说,因驻藏大臣衙门与布达拉宫之间有条小河不便往来,由清政府拨专款修建此桥。当时琉璃桥的西边还是杂草丛生的沼泽,人们要想从布达拉宫一带进入大昭寺,进入属于那个时代的拉萨,必须从琉璃桥上通过,还要举行进城仪式。当年,清代诗人孙士毅曾作诗歌咏拉萨的琉璃桥:“花雨随渡任溯洄,藏江东下亦萦回。琉璃桥下琉璃水,曾为将军洗马来。”

当今的琉璃桥,已经成为拉萨的历史符号。次仁多吉站在琉璃桥的遗迹上,回望属于那段历史的风风雨雨,重温那不曾褪色的梦。过去,这座看似檐廊的建筑因清朝驻藏大臣衙门闻名;现在,檐廊建筑的内外满布大小商店。次仁多吉去西藏博物馆查阅资料,找到了上百年前拍摄的历史图片,从布达拉宫、大昭寺的壁画中,寻找当时的真实场景,然后聘请国内顶级的CG团队,为该片制作布达拉宫、琉璃桥、大昭寺等两百年前情景的三维动画。

透过画面可以看到,一队清军官兵在不同环境和四季变化中艰难前行,就在驻藏大臣衙门诞生的1727年,他们从拉萨城的白塔穿过,看到布达拉宫,沿着湿地小径,通过琉璃桥,进入八廓街,最终到达驻藏大臣衙门冲赛康扎康大院。这一切,均靠三维动画来完成。次仁多吉还通过CG团队,将《平定廓尔喀图》制作了分层动画,还将准噶尔占据南疆、马考蕾入藏的路线、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路线等,制作了二维地图,向我们还原了一个个宏大的历史画面。

雍正五年 (1727年),西藏内乱随时发生,而达赖喇嘛年纪尚幼,雍正皇帝当机立断,清政府决定向西藏直接派遣驻藏大臣,设置驻藏大臣衙门,行使国家主权,并任命西藏贵族、掌管财政的颇罗鼐协助驻藏大臣总理政务。中国政府驻藏大臣制度就此启动。在经历四个月的艰辛路途后,第一任驻藏大臣僧格和马喇抵达拉萨。到达拉萨后,他们从西藏地方贵族的手里买下一座藏式院落,作为办公和日常生活的居所,这就是最初的驻藏大臣衙门,坐落在拉萨八廓街西南方向上。

次仁多吉来到这座院落,沿着石梯拾阶而上,就是驻藏大臣衙门的书房、公堂和议事厅。衙署环绕绿树,六根旗杆,挂着黄旗。站在院落的天井里,抬头就是高原宁静的流云与纯净的天空。

次仁多吉明白,《驻藏大臣风云录》是一部大型历史片,如何成功再现当年真实的历史,特别重要。为增加该片的可观赏度和艺术性,摄制组特地聘请了专业演员参与拍摄,组建了专业的服装、美术、化妆、道具团队,以追求情景再现真实的最大化。在拍摄《驻藏大臣风云录》情景再现部分时,将拍摄地选在了北京,这里能找到特型演员、服装道具等,若放在拉萨拍摄,将大大增加成本。他还特邀了经验老道、名望超群的新影集团美术师潘杰,动用了十多位布景工作人员,仅用短短7天的时间,就还原了两百年前拉萨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冲赛康”的场景。

次仁多吉介绍说,摄制组在北京制作和租用了上百种历史道具,有些西藏道具无法制作,他们不惜成本从千里之外的西藏运达北京。同时,他们还启用了优秀的灯光师及大量的灯光设备,在300平方米的摄影棚内营造了雪域高原的特殊氛围。摄影器材方面,更是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4K影像技术,摇臂轨道等辅助设备,以此展现驻藏大臣制度对西藏地方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等各项事务产生影响的宏大历史场景,真实而详尽地再现了诸多大臣在藏期间的英勇事迹和丰功伟业。

当摄制组进入天漠影视城拍摄外景时,正遇上北方入春以来最强烈的沙尘天气,这恰好真实地反映了驻藏大臣入藏时的艰辛路程。正可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体摄制及演职人员与风沙为伍,顺利地完成了北京“情景再现”的拍摄任务。

态度决定成败,深挖细节成就完美

次仁多吉从事纪录片拍摄多年,在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注重人物原貌的发掘,选择特型演员方面,使用他们当年用过的器具,显得特别重要。就拿驻藏大臣和琳、赵尔丰、联豫、张荫棠、大将军福康安来说,有的能找到壁画像,有的能见到照片,即使找不到和琳的壁画像,也能从其哥哥和珅的壁画像中,复原和琳的原貌,找到特型演员。可数百年前的颇罗鼐父子、以及其他驻藏大臣的相貌,则需花很大力气才能复原。

在如何还原颇罗鼐父子历史肖像上,次仁多吉花费了很多心血。若回顾历史,1739年,颇罗鼐被封为郡王。颇罗鼐执政期间,设置常备军,练兵设卡,整修驿站,发展贸易,合理摊派差役赋税,尊重各教派,修复寺院,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政教蕃盛、百姓安乐。可颇罗鼐去世后,清廷特允许他的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承袭郡王的职位。珠尔默特上任后,不信奉达赖喇嘛,杀戮无辜,不敬驻藏大臣,勾结准噶尔,企图赶走汉人。当时的驻藏大臣傅清看到这一幕后,假借传达皇帝圣旨,将珠尔墨特诛杀。珠尔墨特党羽召集其他叛乱人马前来攻打驻藏大臣衙门,积薪焚毁驻藏大臣衙门楼房,两位驻藏大臣最后以身殉国,126名驻藏文武官员、家人和商民殉难,85000余两官库帑银被抢夺。

珠尔墨特事件后没多久,七世达赖喇嘛摆脱了珠尔墨特党羽的控制,恢复了权力,将其党羽捉拿归案。待四川总督策楞带兵进藏后,西藏局势已经稳定下来。为彰扬两位驻藏大臣的事迹,乾隆皇帝下令将驻藏大臣衙门搬迁至珠尔默特旧宅,将“冲赛康”衙门改建为双忠祠,并勒石立碑作为纪念。1792年,傅清的侄子、大将军福康安路经此地,对双忠祠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以汉、满两种文字刻立了五块石碑。如今五块石碑,有两块放在了驻藏大臣衙门,另外三块放在其他地方。次仁多吉对每块石碑进行了拍照,在北京摄制场地按照原样复制了五块石碑,以供拍摄。

颇罗鼐作为郡王,是一个值得复原的历史人物。可在选特型演员时,次仁多吉犯了难。在一次采访中,中央民族大学的曾国庆教授手上保留有颇罗鼐的壁画像照片,说是在色拉寺的壁画中找到的。可当他看到照片时,觉得有些像莲花生大师的画像,多少让他有些失望。在拉萨拍摄时,摄制组特地去了色拉寺,在寺管会工作人员和寺院僧人的帮助下,终于在一个经堂的角落里发现了颇罗鼐父子的壁画像,他们对其拍照后,在北京找到了特型演员,还按壁画像定制了服装。正是次仁多吉的较真,该片中颇罗鼐父子形象更加逼真形象。

驻藏大臣和琳是一个深受藏族民众喜爱的官员,大昭寺前面小广场的种痘碑,就是对他的最大褒奖。当次仁多吉带着摄制组来到这里时,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一块是无字碑,另一块则为种痘碑,高3.3米,是纪念清朝乾隆年间中央政府向西藏人民传授种痘方法以防治天花所立。可细心的摄制人员发现,碑上有许多小坑。正是那些被岁月消磨的字迹,讲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

18世纪末,广袤的后藏地区战祸频繁,满目疮痍。恰于此时祸不单行,天花疠疫又泛滥高原,患病罹难者甚多。按当地风俗,患者皆被驱之旷野岩洞或山崖下,任其冻饿,无一生还。恰在这时,驻藏大臣和琳来到西藏。为了防止天花继续蔓延,和琳果断下令,在西藏传授种痘之法,并在藏北修建房屋以供病患者居住调养,挽救了高原上众多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和琳特在大昭寺前树立种痘碑,以彰后世。前来大昭寺朝拜的群众,将种痘碑视为圣物,从石碑上刮一点儿粉末带回家,可保家人不得病。经过三百年不断从碑上刮取,便产生了众多的小坑。

入藏路途,通往边坝的益达拉怒江天险。

次仁多吉望着这块碑,新的疑问产生了,和琳当时是如何教藏族群众种痘的?他查阅历史典籍得知,就是通过将病人衣服让小孩闻,或将病菌磨成粉,用一根吹痘管将粉末吹到小孩的鼻孔里,让小孩患病,过几天小孩病愈来防治天花。他拜访北京中医院,未能见到吹痘管。有一天,他无意间从网上看到吹痘管,再通过先进的3D打印技术做出来,在北京摄制棚里进行了表演拍摄。让次仁多吉欣慰的是,小小的吹痘管,在拍摄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驻藏大臣的历史上,大将军福康安是一个值得彰显的人物。1891年,廓尔喀人第二次大举入侵西藏,再次占据聂拉木、济咙等地,洗劫扎什伦布寺,掠走各种金银珠宝和锦缎等。乾隆皇帝接到报告后,雷霆震怒,调兵17000余人,任命福康安为大将军,立即开往前线。1892年8月,清军收复了廓尔喀人所占领的西藏地方,廓尔喀军队全部被驱逐出境。但代价同样是巨大的,这里增添了不少清军远征官兵的墓地。福康安认为,在恶劣的西藏边陲能顺利击败廓尔喀人,定是武圣关羽在冥冥之中相助,便在拉萨修建了一座关帝庙。因为关帝形象与藏族史诗中的古代英雄格萨尔非常近似,所以拉萨人称之为“格萨拉康”,即格萨尔神庙。廓尔喀兵败投降后,向清廷敬献五匹大象,清廷得知后,让他们将其中两匹大象送给西藏,一匹给日喀则的班禅大师,一匹给拉萨的达赖喇嘛,拉萨第一次有了大象。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让纪录片《驻藏大臣风云录》展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完美。

次仁多吉透露,摄制组下一步将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纳唐寺、江孜宗山、亚东、聂拉木、吉隆等地,拍摄相关内容。他们还将前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拍摄廓尔喀旧王宫遗址。

猜你喜欢
驻藏衙门拉萨
拉萨舰,入列
我读封面
买到假货?到衙门去喊冤
拉萨姑娘美
旧衙门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驻藏官兵睡眠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TWO DAYS IN LHASA 拉萨两日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