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物种丰富独特 藏医理论体系完整
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常用藏药有360多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 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植物药物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莨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参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药用属有绿绒蒿属、马先蒿属、紫堇属、报春花属和虎耳草属等。
藏药已制定了统一的用药规范,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6省区合编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227种,其中植物类197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主要的有:藏茴香、藏菖蒲、碱花、藏党参、藏紫草、水母雪莲花、唐古特红景天等药物。
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
有关藏医药的文字记载始于1300多年前。公元8世纪以后流传下来的藏医药文献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六种:《四部医典》《敦煌本藏医残卷》《月王药诊》《四部医典蓝琉璃》《晶珠本草》《正确认药图鉴》。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医学的主要医典是《四部医典》。据史料记载和有关专家研究论证,《四部医经》是藏族现存的最早的医药专著,该书是雍仲本教创始人辛饶弥沃之子杰布楚西所著,成书于公元前1999年。之后在公元9世纪藏族著名医学家宇妥·云登贡布等人对《四部医经》进行研究、充实、补充、修订后,形成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该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解剖、胚胎发育、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与治疗器械等,内容极为丰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藏医学。前苏联艺术家出版社曾出版《藏医图集》,他们认为《四部医典》和《藏医图集》是举世无双的藏医文献,对它产生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医学范围。
藏医原理“三因七物三秽” 用药原则“六味八性十七效”
藏医学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原因是藏医理论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但又与中医、印度医学等有所不同,让众多研究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培根”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同时,人体内还存在七种物质,包括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以及三种排泄物,包括粪便、尿和汗。
藏医认为,以上三大因素的机能在人体内能够维持平衡,就会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如果这三大因素出现失调,就会产生各种疾病。一旦患病,就得用药施治。藏药丰富,但并不是随便使用,而是通过对药物的属性进行分类,辩证用药。藏医在临床上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辩证主方。
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药物的六种味对于治疗疾病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
八性即重、润、寒、钝 、轻、糙、热、锐。药性“生、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即药物具有柔、生、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燥、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 每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须根据十七效的对治配伍主方。
体现藏医理论精髓:三棵生命树的医学挂图(蔓唐)
藏医学理论认为药物与五行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行。五行(土、水、火、气、空)中土为生长之本源;水为生长之汁液;火为生长之热源;气为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生物生长之空间。同时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药物味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苦;火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可见藏医与中医具有同源的地方。
藏医之“脉”:白脉病发病增加、药物却少
藏医还有一个特别的概念——“脉”。藏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器官,通过“脉”可与其他器官联系。藏医解剖学把人体的经脉分为白脉和黑脉。黑脉泛指血管,包括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白脉泛指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延脑、脊髓及多种神经。
白脉从脑部生出的脉向下延伸,分为内脉和外脉;内脉有13条,犹如丝线样与脏器连接,外脉有6条,与四肢连接。内外脉共有19条,司管传导水脉,主导感觉、运动和信息传导等功能,也就是说脑是白脉之海。这里的白脉实际上是神经系统。
白脉发病时将呈现出若干神经损伤引起的症状,白脉病是指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它的症状一般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废不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瘫痪、偏瘫、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因此,白脉病相当于一种实质性损害所致的有关神经系统疾病。
白脉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严重的患者面部甚至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白脉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癌症、HIV、糖尿病和其他经常引发白脉病的疾病患者中长期存活的病人增多;另一方面,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时也可以产生白脉病。
对于白脉病病人的治疗多用抗惊厥药、阿片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治疗,但多数产品并不是专门针对白脉病的,大多数对大部分患者无效或只能适度缓解疼痛。目前市面上针对白脉病的治疗药物不多,治疗效果佳的药物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奇正藏药白脉软膏,它主要功效成分含有藏茴香、藏菖蒲、姜黄、麝香、肉豆蔻、碱花、阳起石等藏医常用药物,具有舒经活络的作用,除了治疗白脉病外,还对瘫痪、偏瘫、筋腱强直、外伤引起的筋络及筋腱断伤、手足挛急、跛行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白脉软膏也是记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藏药第一册》中的成方制剂之一。
探秘:传统与现代藏医学对白脉病的认识
传统藏医学认为,白脉病属杂病范畴,可因剧烈活动使精气分散,或者瘟疫病、毒病、热病等侵害白脉,或者箭、矛、刀等武器使白脉断裂,石、棍棒等的击伤,使隆、血紊乱侵害白脉,即可发生白脉病。藏医学按照白脉病发病性质将其分为热型白脉病、寒型白脉病和综合型白脉病;按照发病部位分为头部白脉病、体腔白脉病和四肢白脉病三种。
著名藏医大师宇妥·云登贡布像
白脉病发病时可出现记忆衰退、音哑、五官功能紊乱、四肢拖曳麻木、行动迟缓、手指颤抖、二便不禁或闭结等症状。热型白脉病会出现发热疼痛症状,寒型白脉病会有肿胀低热、神志错乱等症,而综合型白脉病,其表现不一,可出现上述的各种症状。具体到身体发病部位来说,头部患病时,患者多见有口眼歪斜、头晕昏迷、记忆衰退、不能蹲坐、睡眠减少、呕吐、音哑、五官错乱、浑身发痒、幻听、四肢残废症状;体腔患病时患者多见有颤抖、麻木、身体僵硬或僵缩等症状;四肢患病时,患者多见有四肢残废、麻木无知觉、肿胀或干枯、僵直等症状。
传统藏药多是丸、散、丹,制丸是生药入药,将生药研成粉末,直接制药。过去用原始的方法,用大箩摇丸,现代用机器摇丸,弊病多,药品粉碎目数低,一般在80至120目,不容易被人体吸收,它制成丸后药物崩解度不好(崩解度是指药物在胃肠内多长时间崩解,药物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就是崩解度),有的药物的崩解度甚至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虽然传统藏药存在不足,但是藏医对白脉及白脉病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且早于西方医学。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藏医白脉及白脉病理论为指导,采用特色藏药治疗白脉病,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现代藏医学治疗白脉病提供了理论基础,白脉病的治疗报道也越来越多。
李宁等研究人员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试验,通过观察30例脑中风恢复期患者外用涂抹白脉软膏于肌肤,每天涂抹20克,连续使用3个月。研究结果表明白脉软膏能有效降低卒中恢复期患者肌张力,且有一定止痛效果。
藏医中讲解人体血脉、穴位等内容的医学挂图。
另外,齐晓辉等通过藏药浴、藏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26例脑血管意外(CVA)运动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单项症状总有效率均在88%以上,达到了抑制异常病理运动模式的目的,并且具有预防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和促进患者恢复的作用。
多数医家认为脑中风后遗症、神经性疼痛、帕金森氏综合征、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病等疑难杂症发病时常呈现出明显的白脉症状。
现代藏药是用现代工业的制药技术,用水、乙醇(即酒精)提取,药物中有些物质融于水,有些物质融于酒精,将这些提取物提取出来以后,经过三效、二效浓缩成稠膏,再将稠膏经真空喷雾干燥制成药粉,经过分离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将其制成药粉再制成胶囊、片剂、滴丸、口服液、软胶囊等,一改过去的传统剂型,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量小、效宏、安全、可控”的标准要求。
白脉疗法独具藏医特色 白脉软膏低费用高疗效
提到白脉病的治疗,不得不提的就是藏医里面的白脉疗法。白脉疗法是藏医治疗白脉病的特色治疗方法,就是使用各种外用药物(白脉软膏等)在患处进行涂擦,同时配合按摩、推拿等手法,用以治疗全身、肢体、关节等功能失调或麻木、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又可以称为涂擦疗法,主要机理是通过调理“隆查”(气血)、养脉通经、祛风干黄水、疏通腠理、祛毒消肿止痛等原理达到治疗效果。
费用低廉,疗效显著是白脉疗法的最大特点。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发病后藏医白脉疗法越早介入其治疗效果越好,对于白脉病引起的后遗症,如肢体强直,弯曲,肌肉萎缩等症状都一定程度的疗效,可以减轻病残程度。目前市面有售且口碑较好的有奇正白脉软膏。
为什么奇正白脉软膏的治疗效果好呢?原因是奇正白脉软膏的主要成分当中含有名贵藏药——麝香。麝香是生活于中国西南、西北部高原和北印度,尼泊尔,西伯利亚寒冷地带的雄麝鹿的生殖腺分泌物。中医、藏医应用麝香防治疾病均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麝香“辛温无毒”,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等功能。据我国和日本研究麝香的专家测试,它含有11种雄麝酮,15种氨基酸,对于治疗中风痰厥、神志昏迷、心腹暴痛、恶疮肿毒、跌打损伤等症有显著疗效。
麝香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是中枢神经兴奋剂,有兴奋呼吸、加速脉搏、升高血压和强心的作用。麝香还有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能治中风不醒、痰迷心窍、心腹暴痛、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症。外用能镇痛、消肿、活血、消炎解毒,很多临床急救和常用的中藏成药都有麝香。
在传统藏医学校的患者
现代藏医学里,常常用麝香配合藏茴香、藏菖蒲、肉豆蔻、阳起石、甘草等藏药经过现代医药技术的提取,制作成白脉软膏,相比起传统方法制造的白脉软膏,在疗效上更容易让人体吸收,能有效消除白脉病引起的疼痛感及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