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天宜
摘要:以《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为例,从接受者角度,强调中学语文名著教学应该充分考察学生的积累、偏好、接受能力等,充分尊重接受者原有的文学性思考,使教与学深度相关,重视培育和养护学生的文学趣味和审美根芽。
关键词:接受者;中学语文;名著教学
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不感兴趣,哪怕是原本为文学爱好者,哪怕是学习文学名著,语文课都缺少应有的吸引力。这在当前几成普遍现象。考察和解决这一问题,自有多种角度;但在我看来,要想根本性扭转语文教学效果,还需要真正考虑到语文课堂的接受者。尽管有相关研究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其研究与思考依然未能摆脱教师的自我主体限定。当师生之间的施动、受动关系未作调整、未加改变,教与学未能深度相关,就不可能拥有理想的课堂教学、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此深有感触,因此拟以《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为例,从接受者角度谈谈中学语文名著教学。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由于《红楼梦》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曾经有过较为深入的阅读,在看到这篇课文之后,我对课堂学习充满了期待。但一上课,老师就给出了一套规整的课堂设计:介绍故事梗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体味出场细节。显然,这是一个常规而稳妥的内容安排,跟其他的作品讲读无大差别。而我的感觉是:非常沮丧。很明显,老师根本就没有考虑我们是否对故事梗概已经了解,是否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认识,是否对人物性格有自己的理解,是否对人物出场细节有自己的体会。
不容否认,我们的老师是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了许多问题,引导阅读与思考。然而,作为学生,我却觉得有一种强烈的被掌控感挥之不去。似乎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说,都跳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而结论更是以老师的为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堂课的学习,将我所期待的思维的乐趣和创造的快感摧残殆尽。而整个课堂一如既往的沉闷,也让我感到,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排斥这样的教学。
事实上,《红楼梦》在小学阶段就是课外阅读材料。据我们班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班五十六位同学都或多或少读过《红楼梦》原著。虽然未必都感兴趣,但基本印象还比较清晰,脑海中都储存有一些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精彩片段等相关信息。有鉴于此,课堂上老师根本无需占用过多时间重复介绍作品基本内容,而应将精力用于陪伴学生关注细节
是的,“陪伴”,而非所谓“调动”或“引导”。对于学生来说,那些与情节相关的细节最值得关注;那么老师就可以听由学生通过细节来梳理情节线索。线索梳理清楚了,学生自然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作者对人物关系的安排、透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从而领悟作者精美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表现手法了。至于更细节的东西,比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空间环境的布局、衣食住行的安排、各种物件的摆设等等,它们像血肉和枝叶一样,自然填充着情节框架和故事梗概,可以在阅读中自然感知,除非学生追问,否则无需剥离出来加以讲解。
除了陪伴阅读和应邀讲解外,老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和思考。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再去笼统空泛地要求学生重读《红楼梦》是不可能激起学习兴趣的:此时老师可以引入对脂评本的介绍。脂评本既是《红楼梦》的重要版本,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渠道和依据。其中的回前批、回后批、眉批、侧批、夹批等等,可以超越诸多专业研究,读后自可对作品有精到深入的把握。比如这一段文字的起首:“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此处脂评本即有侧批:“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可省却多少提请读者注意的长篇大论。脂评还特别注意细节,对阅读有极好的提点作用。比如王熙凤出场部分,至为精彩,脂评也多所分析,如“未见其人,先使闻声”、“阿凤一至,贾母方笑,与后文多少笑字作偶”、“却是极淡之语,偏能恰投贾母之意”、“若无这几句,便不是贾府媳妇”等等,都是极为经典的点评,且不作过度阐释,显出亲切、客观和恰当。而脂评透露的背景信息,不仅给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可能,更使我们得以从创作层面理解作者的构思、运笔以及创作意图和效果。另外,脂评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读书方法。我们也可以仿照学习,随手记下阅读时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如果读了脂评本,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部分则几乎不用讲解,而学生在思维与方法上的收获也会更多。
总之,中学语文中的名著教学,应该充分考察学生的积累、偏好、接受能力等,充分尊重接受者原有的文学性思考,使教与学深度相关。干国祥先生曾试图界定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关键词是“课堂活力”、“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以及“简明”和“基于自身”。较少考虑甚至不考虑接受者的语文教学,教得再好,也是“自嗨型”、非人道的,缺少直指人心的人性的力量,也不可能带来真正的课堂活力。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育和养护学生的文学趣味和审美根芽,而不是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摧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