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从未走远
盐城一考生
乡下的晌午,静谧极了。躺在油津津的凉席上,热风一浪一浪地滚过,使人难以入眠。静,静极了,风摩挲过树叶,都听得清楚。辗转一侧,忽然听到院子西头,传来一阵阵微妙的声音。
“咕咕,咕咕,咕……”是院子旁那一排青松里传来的。青松长得茂密繁盛,树上栖了不少鸟儿。此时此刻,鸟儿们正享受着中午的欢悦,恣情地歌唱。伴随着咕咕声,我再一翻身,入睡了。
回了城,我便不曾再听到那种神奇的声音。白天楼下马路上收费员与车主互相大声地指责着;老者蹬着三轮,扩音器里不知疲倦地喊着,收旧电视机、旧冰箱、长头发;晚上楼下烧烤摊浓烟滚滚,小青年喝着啤酒谋划着国家大事;更有邻居大叔醉饮归来引吭高歌……我便把窗户关紧,隔断这一切杂音,也隔断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咕咕”们,你们去哪了?怎么见不到你们的身影?
又一个早晨,我早早地醒了。闹钟未鸣。一看,也才五点。一丝阳光已从窗帘缝中溢出。我索性拉开窗帘,推开窗户,让如鲜果汁液般香甜的阳光流淌进我的房间,迎接这晨曦的美好。
忽然,一阵“咕咕,咕咕”轻轻地飘至我的耳畔。是“咕咕”们!我惊着,喜着,把头伸出窗外,尽力想一睹“咕咕”们的芳容。但是,几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把歌唱家们藏匿得十分严密。我只好坐下,独赏这份清新的美好。
没想到这久违的“咕咕”们,竟然从未走远。这“咕咕”声正如一道碧清的泉水,清澈舒畅。这“咕咕”声正如久渴以后天降的甘霖,清新爽口。这“咕咕”声正如竹林间的一阵清风,叶影婆娑。这“咕咕”声正如故人相聚的一杯甜酒,颇具雅意。久违了,“咕咕”们。“咕咕”们,久违了!
亏得这早上一时的清静,才有机会拥抱这久违的“咕咕”,才意识到,可爱的“咕咕”们,从未走远!
也许是城市的喧嚣纷闹,使我们无心听得到这自然的天籁。也许是初三繁忙的生活,使我们无暇听得到这大自然的窃语。那又有多少自然的声音,被噪声遮掩,被繁务阻隔,又有多少倾情我们的声音,潜伏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
“咕咕”们,原来你们从未走远。
“叮叮叮咚咚……”,闹铃“美妙”的音乐奏响起来。另一个房间的父母醒了,问:“儿子,睡得好么?”
好,好极了。
(本文摘自网络)
“从未走远”文题简洁,但选材空间宽泛,从那充满诗意的导语中可知,无论人、事、情、理,皆可入文。仔细品读这四字文题,可以感受到思辨的色彩。“从未”即“从来没有过”,“走远”即“远离”,不管是人、事还是情、理,他们(它们)或许时时都在你心里;或许平时你有所忽略了,但关键时刻他们(它们)又会出现。行文中,关键是要写清楚“从未走远”的表现形式以及由此所得到的感悟。
构思立意时,可以将这道文题化为半命题作文来思考,可在“从未走远”前面加上主语,如“父爱,从未走远”、“李白,从未走远”等,或在“从未走远”后面加上宾语,如“从未走远的童心”,“从未走远的同学情”等,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快速打开写作的思路。当然,你所添加的内容即为文章行文的主线或中心。导语中“他们(它们)从未走远”一句,暗示我们应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入手,写出身边之人、身边之事、所感之情、所悟之理,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1.父爱,从未走远。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打个电话问候,生活中仿佛只有我和妈妈。但这次中考,父亲却专门请假一个月回来陪我,少言寡语的他眼中满含关爱与期望。坐在中考考场上,回想父亲为家庭的付出,发现父爱从未走远。
2.梦想,从未走远。我天性爱唱歌。学校举办合唱大赛,班级进行排练,我因个子小好不容易挤进队伍中,刚站好老师又让我出来,我黯然神伤。突然,老师又让我站回队伍中并作为领唱,原来,梦想从未走远。
3.张爱玲,从未走远。我是一个“张爱玲迷”。文章可以利用一次梦境将女作家传奇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再现旧上海灯红酒绿的生活和女作家的特立独行,如同带读者进行一趟“张爱玲身世之旅”,唱一曲张爱玲从未远离我们的华美乐章。
这篇《从未走远》,选取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鸟儿“咕咕”的叫声来体现主题,抒写了自己投身大自然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在选材上可谓“出奇制胜”,很容易就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在中考作文的选材上,怎样能做到“出奇制胜”呢?
选材切莫一般化。“一般化”即平常、平淡、平庸。在生活中,我们会对身边的一些事情突发其感。对于这稍纵即逝的心灵闪光,一定要及时捕捉,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就会让你的选材与众不同。如一位考生在一次不经意地观赏落日时,很自然地陶醉于晚霞美景之中,把这种感受真切地记录下来,就是出奇制胜的佳作。
处理材料换写法。同学们积累的作文素材多是“身边风波,杯中波澜”,都很平常。如果打破常规,多角度多侧面观照材料、处理材料,换一个想法,换一种写法,材料就会给人陌生感,文章自然就会给人新鲜感。如一考生以“爱”为话题作文,确定好以“对祖国的爱”为主题,巧妙选取“站在祖国的地图前”的思考为素材,抒发“爱我中华建设中华”的豪情壮志,就很有“出奇制胜”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出奇制胜”中的“奇”不同于“猎奇”。这里的“奇”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生活的特征和本质,给人以美的感受。写作时,一定要“奇”不出格,“奇”而得体,稳中出新,选材一定不能虚假,不做作,才能给人真实、健康、积极向上的感觉。
这篇中考作文,选取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素材,巧妙地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立意深刻,修辞丰富,语言优美,被评为满分作文。具体表现为:
选材出奇制胜,使文章内容深刻厚重,感情质朴无华。
在看惯了《父亲从未走远》、《老师从未走远》、《同学从未走远》这些千篇一律的文章之后,突然出现这样一篇以“咕咕”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章,阅卷老师自然会感觉眼前一亮。大自然的天籁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在这个“面”上,考生选取了“咕咕”的鸟叫声这个点来展现大自然天籁的美妙,以“咕咕”的鸟叫声从未走远来抒写投身大自然的感情,切入点小,选材可谓出奇制胜,在看似平常的素材中显示出选材的新巧。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素材能引导我们去关注我们人类的动物朋友,去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文中没有呼吁、没有口号,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
对比鲜明突出,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主题鲜明突出。
文章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乡下静谧的晌午传来“咕咕”的神奇的鸟叫声,而城里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尽是嘈杂声,这是一处对比。这看似平常的对比给文章设置了悬念,让读者以为城里的鸟叫声已经彻底消失了,却又充满期盼。“我”关窗隔断城里的一切杂音,远离了喧嚣,远离了繁杂,却离“咕咕”声越来越远;清晨推窗迎接阳光,竟然惊喜地发现鸟儿的“咕咕”声依然存在,并未走远,就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之中。这是又一处对比。这处对比,充分表现了“我”对“咕咕”声的喜爱之情。层层对比使得文章波澜起伏,主题显现。
修辞丰富多样,使文章语言充满诗意,韵味绵远悠长。
为了增添文章的情趣,作者在语言描写上,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同时语句长短结合富于变化,使文章耐读耐品。如“鸟儿们正享受着中午的欢悦,恣情地歌唱”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把鸟儿人格化,写出了乡下的鸟儿毫不受束缚、自由快乐的特点;回城后,考生把城市里的各种嘈杂声运用排比修辞真切地展现出来,厌烦之情在排比之中一览无余;在开窗听到“咕咕”声后,“我”静静品味这久违的“咕咕”声,把它比喻成“久渴以后的甘霖”、“竹林间的一阵清风”、“古人相聚的一杯甜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咕咕”声的渴望与喜爱之情。
责编:张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