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泽东楼”

2016-11-19 16:51张振林
源流 2016年4期
关键词:伟人革命

张振林

“泽东楼”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住过的地方,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上寨村一个叫荷坳头的小山村。

1929年8月,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在开国大将粟裕的陪同下,化名杨先生,从上杭大洋坝经永定湖雷到了荷坳头,再从这里经金丰大山牛古卜前往上杭临江楼。他们一行住在乡苏主席张茂煌的家中,在时任福建省苏主席、闽西暴动总指挥张鼎丞等陪同下,在此开展了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调查,时近半月。毛泽东在此构思了《采桑子·重阳》的初稿,最后在上杭临江楼落笔写下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著名诗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亲自播下的革命火种在荷坳头熊熊燃烧,张鼎丞、邓子烣、谭震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时任闽西南特委、闽粤边委的主要负责人魏金水、刘永生、伍洪祥、陈茂辉、方方、朱曼平、马永昌等在这里长期开展活动,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红旗不倒。因此,荷坳头遭到了白匪军疯狂的烧、杀、抢、掠,移民并村十几次,毛泽东住过的地方夷为平地,乡苏主席张茂煌等壮烈牺牲。解放后,党和政府帮助基点村人民重建家园,张茂煌家的房子按原样重建,重新取名“泽东楼”。

“泽东楼”离五湖行政村八公里,一路上坡,山路岖崎,沟壑纵横,迂回曲折,坡陡路险。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隐蔽革命武装、坚持游击战争的好地方,但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优势却成了劣势,资源枯竭,人才匮乏,资金短缺,交通不便,搁在眼前的是难以想象的困难。绝大部分青年选择了离开,留下的是老人和小孩,田地荒芜,房屋失修,过去的基点村已经失去当年生气勃勃的气息。

转机出现在2013年春。是年,全村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同志“决不让一个老区,苏区掉队,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大山沸腾了,人们团结起来,组成一个班子,搞规划,筹资金,访部门,走单位,抓测量,找工匠,轰轰烈烈的美丽基点村和“泽东楼”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

如今,“泽东楼”主楼已基本整修到位;景区农民公园初具规模;游客接待中心已正式对外营业,荷坳头伏击战遗址纪念亭和其它4座观景亭已竣工开放;设置两个停车场、新装变压器、通讯基站各1个;打造红歌演唱台一处;宽4.5米,长4.5公里的大道已贯穿景区;数十盏华灯光彩夺目;450平方米的钓鱼台里鱼跃虾戏;满山的樱花,杜鹃红遍山坡。全村26户村民参加了新村建设,整个村庄焕然一新,郁郁葱葱的大山深处增添了红墙绿瓦。参差不齐,破烂不堪的旧建筑已荡然无存。松涛阵阵,竹影婆娑、白云飘飘、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业、种养殖业、服务业、小工艺业,外出务工的回来一大半,人们走上了奔小康的大道。

现在,荷坳头人正在进行第二次道路全面升级改造,通往山外的全程公路将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天堑变通途,远山变近邻,“泽东楼”红色旅游景区游人如织,访客频频,真是美在深山有远亲,昔日的基点村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听人们说“泽东楼”的夜晚更美丽,这一次我们决定住下来。

傍晚,我们站在财神庙前,望天边,喜看黄昏霞满天,西沉的太阳有时候隐藏在白色的云朵里,透出四射的光芒;有时露出整个脑袋,红彤彤的像婴儿的笑脸;金色的晚霞变化万千,有时是活蹦乱跳的小兔,有时是奔腾的战马,有时是飞天的蛟龙。望远处,坡浪滚滚,层峦迭翠,风起云涌,七彩生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正是此景的真实写照。看眼前,平坦,微微起伏的山坡极象一个伟人在静静地仰卧,有人说这是伟人在沉思,有人说这是伟人在遐想,我却越看越像是伟人在安祥地入睡,他已经放心了,革命的接力棒已经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实现。

天黑了,山顶上荷坳头战斗遗址纪念亭的灯光像一座灯塔,指引着革命的航程。盘山景观大道数十盏华灯照亮了夜空,顿时,我的耳旁响起激烈的枪炮声,眼前出现成千上万的火炬,当年农民暴动的壮丽画面浮现出来。激越雄浑军号响,漫山遍野红旗卷,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漫步红歌台,身穿各式服装的人们在唱歌、跳舞、演小品,热闹非凡,他们忘记了这是远离城市的地方,忘记了这是最偏远的小山村,他们用最热烈的方式祝福如今美好的生活,喇叭里响起“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全国人民曾经熟悉的歌曲,全国人民都会唱的经典。

先烈们,安息吧!江山代有才人出,红色基因代代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满怀深情地说:我相信,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伟人革命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和伟人一样爱上图书馆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卑微的伟人
伟人出东方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学习伟人周恩来 培育淮安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