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强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当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到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两年多来,“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在2015年全国两会外长记者会上,有外国记者问道:“有人将‘一带一路比作马歇尔计划,中国对此如何看待?”外交部长王毅作了精彩回答:“‘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说古老,是因为‘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精神。我们要把这条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路走下去,并且让它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说年轻,是因为‘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它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早在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就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同样在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就像古老的中国张开了臂膀,拥抱外面的世界,欢迎各地的朋友。今天,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传承秦汉,承接隋唐,延续宋元,越过明清,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沟通中西,连接古今,在新时代里重写华章。下面让我们回顾历史,一路从古到今。
【知识梳理】
一、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起自古都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和广大中亚西亚国家,直至欧洲。这是一条连结中西的陆上贸易交通要道,因为中国大量的丝绸经由此路向西运输,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因此得名丝绸之路。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路逐渐衰落甚至阻断。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1.为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西汉汉武帝时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战争,西汉大败匈奴,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多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2.唐朝是个繁荣开放的国度,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唐朝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的,唐太宗时玄奘西游说明了丝绸之路上中印两国的密切交往。
3.唐代中期后,中原王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元朝是个大一统的帝国,丝绸之路短暂恢复。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他所作《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
二、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广州、泉州等港口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因为闭关锁国政策由盛及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泉州,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西部分会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东部分会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
1.唐朝经济发展,开放包容,海上丝绸之路得以拓展和畅通。唐朝的海上交通北通高丽、新罗、日本,南通东南亚、印度、波斯诸国,遣唐使和鉴真东渡见证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2.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发明并应用于航海,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当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宋元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要出口货物,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运输的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
3.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曾经高度发展,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为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
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政府财力难以为继,对外政策趋向保守,加之东南沿海倭寇的猖獗,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的发展。清朝建立后,推行了近两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聚焦重难点】
一、“一带一路”战略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关系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一带一路”战略,不再仅仅着眼于商贸往来,更多地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二、举例说明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西运,中亚的香料等则运到中国和欧洲。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世界,而佛教等域外的文化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值得关注的是大量外来农作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汉朝和明清时期是外来农作物传入的两个高峰。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西域农作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主要有葡萄、苜蓿、核桃、石榴等。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五大洲的隔绝状态,许多原产美洲的农作物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主要有玉米、辣椒、向日葵、烟草、花生、西红柿、红薯和马铃薯等。
三、“一带一路”根本不同于马歇尔计划
近年来,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日益增多,这是一种误读。
二战结束后,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发动了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三根支柱,意味着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援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下提出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并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不排除任何国家,而是呼吁沿途各国一起搭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快车,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并不带有政治色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蕴含着几千年来沿途各国人民交往情谊,以及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包容开放精神的合作共赢战略,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今天的世界已不再需要马歇尔计划,需要的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蓝图,“一带一路”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美好画卷。
【链接中考】
1.(2015·浙江杭州)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幕的正式开启,人们对其历史更加关注。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史实与结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丝绸之路通到安息,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只达两河流域
C.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内地,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
D.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因只运输丝绸而得名
2.(2015·四川眉山)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D.宣政院的设置
3.(2015·四川成都)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4.(2015·湖南长沙)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A.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5.(2015·辽宁营口)“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在古代,丝绸之路是()
A.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B.唐代商人出海贸易的交通要道
C.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D.清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6.(2015·江苏扬州)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材料二“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2.C3.A4.C5.A
6.(1)长安。张骞出使西域。(2)国力雄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4)启示:开放带来繁荣,闭关导致落后;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不论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会有更快的发展进步。(其他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