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绍稻区吨粮种植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6-11-19 09:20寿伟国王镇寿绍贤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种植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寿伟国 王镇 寿绍贤

摘要 通过对宁绍稻区多种粮食种植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得出宁绍稻区采用麦稻连作方式,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最佳模式,并对品种选择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以供农户参考。

关键词 宁绍稻区;吨粮;种植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053-02

宁绍平原地处浙江东北部,钱塘江南岸,是浙江省三大平原稻区之一,其水稻的栽种历史可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该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 ℃,降水量1 361 mm,无霜期227 d,十分有利于水稻作物的生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生产时期,该地区耕作制度一直以麦—稻—稻、油—稻—稻、肥—稻—稻三熟制为主,但受当时品种、肥料等生产要素的制抑,粮食单产一直不高;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村承包到户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种植制度也逐步以单季稻替代了三熟制,由于复种指数大幅下降,粮食生产出现了下滑的局面;最近十几年,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粮食生产逐步从千家万户向规模经营发展,粮食生产才得到稳定和发展。当前,种粮大户、粮农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商品化生产已成为当前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有效手段。而确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这是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的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宁绍稻区现有粮食种植模式分析

宁绍稻区现有的耕作制度以种植粮食为主,经营主体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形式不同,机械化水平不同,所以经营的土地面积也不同,少的种粮大户经营2.0~3.3 hm2,多的合作社经营面积逾66.7 hm2。根据目前的生产实际,该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麦稻连作、油稻连作、稻稻连作和单季稻4种形式。深入分析4种种植模式,其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取利避害,是粮食规模经营实现增产增收,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

1.1 单季模式

其俗称“懒人”模式,这种模式方法十分简便,只要选择甬优12等超级稻品种,免耕直播,掌握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就能达到高产的目标,一般单产10 500~12 000 kg/hm2,纯收入7 500~9 000元/hm2。但缺点是没有充分利用冬春季的温光资源,粮食生产率和效益不高,只适合于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作为缓解农机、劳动力和季节的矛盾,适当搭配种植,规模较小的种粮大户不适宜这种种植模式[1]。

1.2 稻、稻连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从“三熟制”的肥、稻、稻模式演变而来的。其优点是复种指数高,在风调雨顺年景,容易取得高产;一般早稻6 000~6 750 kg/hm2,晚稻6 750~7 500 kg/hm2,但其最大的缺点在于宁绍地区夏季易受台风影响,早稻倒伏减产,晚稻易受秋季低温影响而减产。因此,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种植风险较大,不宜大面积推广。

1.3 油、稻连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冬春种植一季油菜,夏秋连作水稻,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冬春温光资源,有利于增产增收;一般生产水平下,油菜籽产量4 000~4 500 kg/hm2,水稻产量9 000 kg/hm2左右,纯收入12 000~15 000元/hm2;其不足之处是油菜种植和收获没有合适的机械,所以不能大规模种植。

1.4 麦、稻连作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如下:一是能充分利用全年温光资源,实现稳产、高产。正常年景,一般春季小麦单产5 250~6 000 kg/hm2,秋季水稻单产在9 000~9 750 kg/hm2;二是通过水旱轮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耕作条件,能够实现持续增产;三是稻、麦2季都能实现机械化收种,大大减少劳动力成本,实现增产增收[1]。这种模式唯一的不足是宁绍平原地处水网地带,地下水位较高,小麦容易渍害[2]。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经营规模和生产条件而言,宁绍稻区采用麦、稻连作方式,是實现粮食稳产高产最佳模式。

2 麦稻连作吨粮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实现吨粮的基础。从现有生产上应用的稻麦品种分析,适合宁绍平原稻麦连作种植的品种,目前表现较好的有小麦品种扬麦18、扬麦22,水稻品种甬优538、甬优1540。

扬麦18和扬麦22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其特点如下:一是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6月初成熟,适宜于本地种植;二是丰产性好,一般生产水平单产在5 250 kg/hm2以上,高产田块产量可达6 000 kg/hm2;三是矮秆抗倒,植株高度在86 cm左右,特别适合机械化收获[3]。

甬优538和甬优1540是由宁波市种子公司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其特点如下:一是早熟性好,全生育期150~154 d,6月上旬播种,11月上旬成熟,有利于稻麦连作;二是丰产性好,一般生产条件下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高产田块产量可达10 500 kg/hm2以上;三是株高适中,抗倒性好,适宜于机械化收获。

2.2 高产栽培技术

2.2.1 扬麦18、扬麦22高产栽培技术。扬麦18、扬麦22高产的关健是要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全苗关,严防渍害。小麦是旱地作物,忌水,农谚说得好“尺麦怕寸水”“种麦一条沟,从种管到收”。因此,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渍害,是保证小麦高产的基础和关键。具体措施上,要选择地势较高、排灌系统较好的田块种植小麦;播种后采用覆式开沟机开沟复盖,做到四周打围沟,横沟通直沟,直沟通河流;达到久雨不积水,天晴田干,防止积水造成烂种、烂苗[4]。二是把好病虫草综防关,具体要抓好3个环节。第一环节要做好种子处理。用6%戊唑醇种衣剂150 mL/hm2,或25%三唑酮可湿粉300 g/hm2,对少量水搅匀后,拌麦种300 kg/hm2。拌匀后适当摊晾,然后播种,预防种子带菌病害和小麦纹枯病。第二环节要防除杂草,控制草害。消灭畈田老草,可采用41%草甘膦水剂2 250~3 000 mL/hm2对水450 kg/hm2,在播种前5~7 d均匀喷雾。播种后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 875~2 250 g/hm2,对水750 kg/hm2在覆土后至麦苗二叶一心期喷雾,对菵草(麦稗)发生较多的小麦田也可在菵草二至三叶期,用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乳油750 mL/hm2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麦田使用除草剂应在“冷尾暖头”施药,以提高施药效果。第三个环节在抽穗扬花期做好赤霉病和蚜虫的防治工作[2]。三是把好后期早衰关。开春后,南方雨水增多,要注意做好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影响根系生长,造成后期早衰。科学施肥,用复合肥450~525 kg/hm2作基肥,开春后用根据苗情,用尿素75.0~112.5 kg/hm2作追肥,孕穗期用尿素45~75 kg/hm2捉黄塘,特别要防止用肥过多造成倒伏减产[5]。

2.2.2 甬优538、甬优1540高产栽培技术。甬优538和甬优1540是籼粳杂交品种,其特点是分蘖性强,耐肥性好,大穗大粒,青秆黄熟。所以在栽培技术上要围绕稀播促早发,控制最高苗,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3]。栽培措施上重点做好以下几条。一是适时播种。控制密度,提早搁田,协调个体和群体关系。前作小麦收获后,要及时翻耕,平整水田,起沟平垄,一般垄宽2.5~3.0 m,有利于后期田间作业。播种期以6月上旬为宜,播种量早播的以15 kg/hm2为宜,迟播的适当增加播种量,但不能超过18.7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30万株/hm2以内,当苗数达到300万株/hm2左右要及时搁田,控制最高苗,使个体和群体得到协调发展。二是及时除草。做好杂草防除工作是单季杂交稻夺取高产的关健环节,生产上一般采取二次除草法;第1次采用“封”的办法,在播后3 d内,用40%苄嘧·丙草胺1 200 g/hm2对水600 kg/hm2进行喷雾,以抑制杂草发芽;第2次采用“灭”的办法,在秧苗三叶期用6%五氟·氰氟草酯1 500~2 250 mL/hm2,加48%灭草松2 250 mL/hm2,对水均匀喷雾;通过2次除草,基本能够解决草害问题[6]。三是科学施肥,前促后控。甬优538、甬优1540的根系发达,吸肥、吸水的能力强,产量以9 750 kg/hm2标准,需纯氮225 kg/hm2、磷肥450 kg/hm2、钾肥225 kg/hm2,在具体施用技术上,要做到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按总施肥量,基肥比例为70%,追肥比例为25%,穗肥比例为5%。四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单季杂交稻生长期長,高温高湿,十分有利于各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等种传病虫害的传播;其次要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的综合防治,以减轻病害虫损失。

3 参考文献

[1] 池巧燕,薛世芳,池善聚,等.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43.

[2] 闻来祥.单季籼型杂交稻-小麦轮作区麦田病虫草害的全程控制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7(22):53-54.

[3] 禹盛苗,朱练峰,张钧华,等.粳稻甬优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5-17.

[4] 吴崇友,金诚谦.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0(2):21-23.

[5] 李克勇.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5(29):13.

[6] 邹应斌,周上游,唐起源.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1):31-35.

猜你喜欢
种植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旱粮—黄秋葵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的研究
旱粮—黄秋葵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及保鲜技术规程
冀北山地果树下食用菌种植模式研究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