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比较研究

2016-11-19 00:48王鹏云
文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曹植比较

内容摘要:曹植的弃妇诗,其前后期既有共同特点,如善于将抒情与叙事、写景相结合显得词采华茂;同时不同点也是很明显的,如所站的立场不同,前期的曹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而后期则自拟身份展现其“臣妾意识”,还有曹植前后诗风也呈现出相异的风貌。

关键词:曹植 弃妇诗 前后期 比较

弃妇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品类。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此类的诗词,如《诗经·卫风· 氓》。曹植身处汉魏之际,因其特殊的人生际遇,也写下了不少弃妇诗。仔细比较,他的前期与后期的弃妇诗,既有一贯的特点,又有相异的特征。

一.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的共同特点

著名的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曾在《诗品》中称赞其作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其中“词采华茂,情兼雅怨”在其弃妇诗赋中有着很鲜明的体现。

1.抒情与叙事的巧妙结合

汉乐府诗歌都以叙事见长,语言质朴。曹植则在继承了乐府诗歌叙事的长处基础上,又加上了抒情的色彩,使作品显得声情并茂,这一特点在他的前后期弃妇诗中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如其前期作品《出妇赋》一篇中有句:“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痛一见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一面叙述自己被丈夫厌弃,退于下庭的事,同时写出了自己对丈夫始乱终弃的痛恨。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不落痕迹。同样的,在曹植后期创作的弃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如著名诗篇《七哀》中写道:“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1]写出了丈夫在外十年,自己孤苦无依的事,“孤妾”、“独栖”将妻子的孤独、寂寞表现地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弃妇的悲惨命运,文赋全文在叙事中抒情,自然朴质又不乏真情实意。

2.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刻画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特征。《诗经·召南·摽有梅》中通过写“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成熟梅子的掉落,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恨嫁之情。曹植的诗赋也承袭了《诗经》用景物来暗喻人的特点。如《弃妇篇》中有句:“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此处的“丹华”是指女子美丽娇艳,“实不成”则是暗喻指女子没有生育的功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的七出之条其中“无子,为其绝世也”即妻子生不出子女,理由是“绝世”,在传统的社会中,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诗中的女主人公无法生育出子女,必然是要被休弃的。曹植身为贵族子弟、统治阶级的上层者尤其是作为一个男子却能关注到封建女子的不幸,可见其关心百姓疾苦的忧民思想。又如《浮萍篇》写道:“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女子以无根植物自比,写出了愿为心上人随风漂流,结果却“无端获罪尤”的幽怨,接下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离骚》中多次用“茱萸”、“桂”、“兰”来表示美好的事物,暗喻君臣之间的关系。此处作者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暗喻“新人”与“旧人”,使文章显得生动、自然,可见曹植继承了楚辞离赋“香草美人”的写法,表现了自己对君臣之间隔膜的不解与不受重用的苦闷。

二.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的不同点

曹植一生,以曹操之死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期,这在学术界早有共识。其遭际的落差,造成了他前后文学作品多方面的相异。曹植的弃妇诗赋,同样如此。

1.前后期所站的立场不同:旁观者与自拟者

文人的创作是对其生活的完美映照。曹植笔下的弃妇诗赋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后因生活境遇的完全不同也有着迥异的情感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立场观点。

建安二十五年之前的曹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受父亲的庇护,过着贵族子弟的优渥生活,所以曹植前期的创作诗赋中充满着开朗、乐观的情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曹植前期写弃妇的诗赋总共只有两首,即《弃妇诗》与《出妇赋》。《出妇赋》描写的则是女子因年老色衰被弃的故事。“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之中令。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直白的道出了自己被弃的真相,让人心酸。表现了曹植对女子的深切同情。另一首《弃妇诗》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无子”而理所当然的被休掉的故事。诗中“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结,流星没无精。”四句将有子之妇与无子之妇的遭遇表现的天差地别。有学者认为曹子建这首诗揭示出封建制度、“七出”规定迫害广大妇女的罪恶,在客观上对封建社会提出了控诉。[2]曹植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居然能够看到普通妇女的悲哀,不难看出其忧国忧民的志向。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植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同情封建女性,而并没有切实的代入感,就像是一个戏外的人只是弃妇悲情的见证者。

若说前期的曹植是一位见证者,那么后期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曹植则是一位被君主丈夫抛弃的可怜弃妇。细读他的弃妇诗,我们可以看出曹植前期写弃妇仅仅是为了表达对封建女子或因无子被休或因色衰爱弛被弃的悲惨命运,而后期的曹植写弃妇则是以弃妇自比表示自己无端被君主猜忌、不受重用的愁苦。有人认为曹植的妇女题材的诗歌,承继了前代“香草美人”和“闺怨思妇”的主题,丰满了作品中女性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并清楚的在作品中显露了“臣妾意识”,将自我感受寄托在作品中的女性身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3]如《浮萍篇》有句:“新人虽可爱,不若旧人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该篇描写了一位女子无端被丈夫抛弃,渴望丈夫回心转意的可悲女子。文中充满了“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悲凉。而这恰恰是曹植数年向君主表明忠君思想却得不到回应的真实写照,表达出曹植渴望重新得到君主的信任并建功立业的心情。又如《七哀》中写道:“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诗中写女子甘愿放弃生命也要重回丈夫的怀抱,可见曹植报国忠君思想之诚。可是丈夫的怀抱却不为她打开,表达了曹植在面对君主猜忌时的苦闷。曹植以诗中“贱妾”自比,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为君主献出生命却不被接受的幽怨之情。此时的曹植不再是一位看戏人,而是一位早已入戏的悲情人。

2.前后的诗风不尽相同:写实与含蓄

曹植继承了汉乐府诗叙述完整事是的特点,注重对故事完整性的刻画,具有强烈的叙事写实风格,这一点在其前期弃妇诗赋中也有鲜明的体现。首先,在《弃妇诗》一篇中详细完整的交代了女子被休得经过和原因,语言朴实,寥寥数笔就让人不禁感慨罪恶的封建制度对古代女子的压迫。又如《出妇篇》中有句:“妾十五而束带,辞父母而适人。”写出女子除嫁人时的欢欣。又写:“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而中零。”短短数年,那个笑颜如花的少女已经因为年老色衰被丈夫嫌弃。作者从女子十五适婚家人写到因色衰爱弛被丈夫遗弃,短短几句就将近概括了一位女子的一生,让人在为女子感伤之余不禁惊讶于其文笔之精炼。曹植前期的弃妇诗赋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表现了弃妇的生活遭遇,体现了其对平常百姓生活的关注,这显然也显示了曹植的政治抱负。

不同于前期的写实,曹植后期的弃妇诗因其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了隐喻的色彩,带有隐喻色彩。不同于前期写女子单纯的相思幽怨,曹子建所写的弃妇显得尤为清醒。不再是单单表示女子的哀情,更多的写出了丈夫与自己的距离感。而这种距离在此就不仅单指夫妇之间的距离,更指出了君臣之间的距离。如著名的《七哀》中写道:“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泥水。”诗中将丈夫比作“清路尘”、自己比作“浊泥水”,不难猜出其实诗人是将曹丕写得高远、出尘,而将自己写得如泥水一般下贱不堪,表达了其对于两人本为兄弟却如此疏离的不满。又一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表面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实则暗喻自己想要为君分忧,却被猜忌、拒绝的苦闷,这种生生被推开的苦闷,充满着含而不露的悲哀,显得哀而不伤,恰到好处。

总之,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既有汉乐府诗叙事写实的真挚,又有独创的抒情艺术,为中国的古典文学添上了一抹浓重的色彩。其弃妇诗赋继承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虽表现了自己的哀怨愤懑,但是又秉承古代文学“中庸克制”的传统,显得清丽而又不失刚劲。同时,他又继承了屈原《离骚》中以香车美人来比喻自己高尚人格的风格,其弃妇诗中通过写女子的命运来写自己不被受用的幽怨,为后代文人“臣妾意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注 释

[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北京第1版.第35页

[2]黄节.《曹子建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北京第1版.第10页

[3]聂文郁.《曹子建〈弃妇诗〉辨析》 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作者介绍:王鹏云,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本文指导老师:周海平)

猜你喜欢
曹植比较
曹植并非怀才不遇
七步诗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曹植渴死八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