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华 孙蓉蓉
【摘 要】绿道理念己成为我国镇村绿色空间建设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在镇村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下提出了镇村绿道的概念,并以城乡规划、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以及线性空间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绿道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借鉴城市绿道建设的有益经验,指出我国镇村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导国内镇村相关建设。
【关键词】镇村绿道;景观规划;"线性"
Pan northwestern Hunan towns and villages greenway remediation plan
Li Yao-hua1,Sun Rong-rong2
(1.Hibiscus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Changde Hunan 415000;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The greenway concep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trend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in our country towns and villages, towns and villages greenway concept in the context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cology, behavior, psychologicalschool, 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linear space-bas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greenway at home and abroad, drawing on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the urban greenway construction, pointed out the inadequacies of our country towns and villages, the guidance of the country towns and villagesconstruction.
【Key words】Towns and villages greenway;Landscape planning;"linear"
1. 研究背景
"绿道"概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英译 "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green"指的是植被区域,即存在于自然或半白然植被的区域;"way"具备移动的意味,在城市规划中即通道的意思,是所有动植物的通道[1]。这个概念揭示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外形轮廓必须是线型或带状的;绿道具备多功能性;绿道具有连通性;绿道可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最重要的是,绿道规划是其他非线型或带状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型园林绿地形成一个整体,而起到保护的目的,而不是取缔现有规划或对现有规划的补充说明。迄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成了大批的绿道网络工程。绿道网络建设的目标也从单一的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历史遗迹、减少洪灾、提高空气质量和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教育等多种功能[2]。在镇村绿地系统规划下,用绿道思想去"辅佐"镇村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方面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站在空间景观和生态景观的角度出发,针对镇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借鉴国内外城乡绿道建设的有益经验,去更好促进湘西北地区镇村的绿地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
2.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规划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2.1 镇村建设规划滞后。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建设大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编制的,建设规划滞后,散、小、乱是主要特征。平面布局和建设设计单调雷同,呈现"自流"状态;在环境方面,脏、乱、差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河水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地群众。例如:常德市汉寿县陈军堤村是一个移民杂居民点和商业交通的聚落,由于地势平坦,农民房点缀其间,受公路经济的影响,沿公路线一字排开,导致布局混乱,使得住宅用地浪费,影响农业的规划经营,镇村集体经济落后。
2.2 道路引发问题的多样性。
在泛湘西北地区中,常德市汉寿县蒋家咀镇道路所引发出来的问题是值得人们思考的,由于镇村居民缺乏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在道路上乱垃圾、乱排污水、乱堆杂物,晒粮食,等不文明行为的占用屡见不鲜。镇村道路交通网络不健全,道路狭窄,路面破损严重,人车拥挤,致使交通阻塞严重,居民生活不便。道路基础设施缺乏,露天垃圾集中蔓延开来,无防护措施,环卫设施不齐全。
2.3 镇村集体经济薄弱受限。
在泛湘西北地区,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以传统农业粮、棉、油等农作业为主,以生猪养殖和柑桔、苗木生产为辅。经济普遍落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农民增收乏力,如种养业增收难,转移性增收难产业化带动难以及随着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庞大,使得镇村经济相对薄弱。
2.4 政府指导服务滞后,民众"误解"。
镇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和服务相对滞后,镇府官员的设施管理薄弱,管理员大多数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低,另一方面法制宣传与思想工作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认为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部门的事,这使得镇村公路出现了"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变成大水沟"的情况。
3. 镇村绿道建设整治的建议与措施
3.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泛湘西北地区文化特色,旅游等资源丰富淳厚,以围绕生态田园型现代化新区的发展定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造建设湘西北地区田园乡村生活方式,借鉴四川成都温江区绿道建设有益经验,泛湘西北地区镇村建设应坚持原居民和自然化、美化、多样化的原则,依托当地的自然、历史、人文、和旅游、文化等资源禀赋,结合本地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建造不同的绿道组团。如河流型、游憩型、风景名胜型等不同层级的,构成连接城镇村、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景观丰富、服务周全的能够体现"绿色湘西北"特色的绿道网络系统。
3.2 营造环境,创步行绿道。
在镇村规划建设时,从环境,群从,新农村等方面考虑,把绿道建设建成发展轴、产业链、景观带。借鉴四川成都温江区绿道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湘西北地区修建绿道,应以不破坏地质地貌,不搞大拆大建,严格保护水源和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3],通过生态绿道沿线风貌的整治、对镇村道路的改造、生态水系的提升、彰显地方特色,使建筑与周边自然景原有建筑相融。打造观光节点,将现有的林间空地改为休憩点;设置服务站,这样用绿道连接其中串联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图"设立的自然景观路线和人工景观线路,对环境保护,道路规划,赋予了绿道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3.3 培育产业,把绿道网与发展业结合。
以绿道为载体,实现"以大带小"刺激经济发展。例如:增城绿道建成两年半,已吸引了40多万珠三角城市群的游客,2009年,增城全市旅游收入达5亿元,同比增长128%;在其劳动下,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81元,增长17.18%,绿道沿线的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非沿线村集体经济快53.6%[4]。借鉴增城"双赢模式"保护环境又得利益,泛湘西北地区以绿道为"中介"科学布局农家旅馆、小商店、商业街。主动培育产业,主动调研,主动策划,通过"小绿道"带动发展"大产业"。在建设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解决就业、推动创业,通过绿道建设改善环境,促进投资,带动农产品的流通与升值,增收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4 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在绿道项目建设中,坚持"四保"即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把绿道建设与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提升,改善环境、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高效率的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引导民众积极参与。通过召开会议,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对绿道占用的土地,由各村负责提供,协调解决;对绿道的维护归村组管,绿道投入使用后,由沿线的村组集体作为管理主体。
参考文献
[1] LittleC.E.Greenways for America.London[M]: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1990.
[2] E.H.Zube.Greenways and the US National Park Syste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26.
[3] 羊芸 周同俊.关于成都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04.108~109.
[4] 栗娟 何清.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绿色健康廊道-广州增城绿道[J].园林,2011.07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