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散养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探讨

2016-11-19 05:15罗来保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流行特点防控对策农村

罗来保

摘 要:猪瘟是农村养殖业发展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疫病,近年来,我国各乡镇均对猪瘟疫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通过探讨散养猪瘟的流行特点,对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农村;散养猪瘟;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农村生猪养殖是鄂西北畜牧业的主要产业,是农民农副产品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猪瘟病毒的泛滥却对农民的经济创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对猪瘟的防控时,首先要对起进行流行病学特点的探讨,针对其发病特点,对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本文主要是基于我镇农村散养猪的养殖现状,对其瘟疫的发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农村散养猪瘟的流行特点

本文主要针对我镇野溪村、水源村、上寨村、黑冲村、吴家寨村和落满村等村的生猪养殖现状进行分析,对近年来发生的猪瘟发病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1.散养猪瘟的发病较多。 近年来,我镇各村并未发生过特大规模的瘟疫病情,多以散养散户的发病居多,缺乏相应的典型症状。且在各年龄段均有一定的发病率,呈現出幼龄化的趋势。生猪年龄越大,其病程越长,而年龄越小,则可能达到更高的死亡率。拒相关部门的研究报告体现,我镇散养猪瘟发病率达到47.8%。

2.存在较多混合感染。由于各散户的饲养条件不同,饲养技术也有所差异,在饲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诸多混合感染事件。我镇猪瘟的致病因素中单病原引起的疫情较少,一般情况下是与其他两种或多种病原继发而出现的混合感染。单病原所致的猪瘟病毒会造成生猪内分泌代谢的紊乱,并造成较低的抵抗力,一旦其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平衡遭到破坏,则更容易引起其他病菌的侵袭,致使生猪出现复合性疫病。因而,这类混合感染对猪瘟疫情的治疗也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3.非典型病例较多。部分生猪的疫病会发生病毒的变异,因此,我镇畜牧业疫站也根据这一现状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各种免疫或消毒举措均可能进一步引起生猪瘟疫病毒的转变,表现出一定的非典型性。

4.外疫传入比例增加。由于交通业的逐渐发达,我镇猪瘟病情的发病率也随着外来猪种的增加而有所增加,生猪具有较为频繁的流通率,主要是因为我镇可繁殖母猪数量较少,只有通过外来引进的方式来进行生猪养殖,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外疫传入的可能性。

二、农村散养猪瘟的原因分析

农村散养猪瘟的发病率较高,且呈现出上述几种流行特征,针对我镇的实际情况,导致猪瘟的发病原因主要为以下四种:

1.免疫控制较差。我镇在进行散养猪瘟的控制时主要表现出较差的免疫控制力。首先,在进行疫苗注射时,通常会出现药物剂量不足或存在漏针的现象,导致生猪的免疫力大大降低,一旦遇到较强的病毒,则可能促使其引起亚临床感染,终身携带病毒。由于我镇对生猪瘟疫的防范主要针对春秋两季,间隔时间过长,仔猪的死亡率较高,若未能对其进行及时的疫情防护,则可能达到更高的死亡率。

2.疫苗质量较差。疫苗质量较差也是导致生猪瘟疫肆虐的主要因素,由于部分乡镇的疫苗保管措施不当,在运输时出现温度过高或稀释不当,或出现疫苗过期等现象,均会导致生猪疫情的严重化,促使生猪的免疫力下降。

3.病毒变异所致。病毒变异也是导致猪瘟的一项主要因素,在进行疫情防控时,若免疫注射的力度不足,一方面可能会出现逐渐降低的毒力,出现较弱的致病性,然而对于不存在免疫力的易感生猪,则会出现病毒变异等,致使猪瘟出现不同的抗原特性。

4.生猪自身情况。除了上述各种客观因素,也可能由生猪自身的状况所致,例如生猪本身的免疫力过差,遇到伤寒等疾病,生活饲养环境较差,出现过营养不良等状况,也会对生猪自身的免疫机能造成损害,使其更加容易受到瘟疫病情的感染。

三、农村散养猪瘟的防控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的推行。依据《动物防疫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我镇各乡村进行动物防疫的宣传教育,通过普及各种疫情危害,掌握各种疫情防控技术,推行以预防为主,强化治疗的措施。首先,对病原进行彻底消除,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扩展。加大当地企业以及政府进行生猪疫情的重视,通过提高对疫情控制的经费支出,来达到较高的防疫水平及防疫密度,减少疫情控制的间隔时间,改善疫情监测程序以及防疫水平,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疫情控制的法律依据以及社会支持。

2.严格做好疫情防护措施。加强我镇关于生猪散养瘟疫的防护意识,通过对各散户进行防疫技术的培训措施,引进优良的防疫队伍,耐心指导各散户关于疫情的相关知识,疫苗的保管、注射以及运输尝试,促使各乡镇增强对农村散养生猪的各项防控措施,把好疫苗注射关。

3.完善冷链体系建设。由于我镇对于冷链体系的建设还尚未完善,各种冰箱、冷柜或保温盒等基础设施均是多年前置办,多数已损坏过多次,且无法正常应用,部分乡镇根本无法对疫苗进行良好的储存或保存,冷链体系的建设较为缺乏,疫苗质量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因而只有不断加大政府及民间投资,加强对冷链体系的建设,避免出现低劣的疫苗产品,

4.改善饲养环境。饲养环境对生猪养殖业具有较大的影响,饲养环境过差可能会引起生猪出现过多的基础性疾病,导致其本身的免疫力下降。尤其是散户的生猪养殖,为了防范参差不齐的饲养条件对瘟疫发病率的影响,可建议散户进行栏圈的改造,不断加强其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建设,加强对饲料的管理,并不断改善饲养环境,使生猪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下肩扛的生长,远离病毒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散养生猪养殖因饲养环境不佳、免疫控制力度不到位等因素均容易引起较高的瘟疫发病率,然而我镇近年来在瘟疫病情的发病情况上表现出一定的非典型性,对种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知,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推行、严格做好疫情防护措施、完善冷链体系建设、改善饲养环境,才能逐渐改善生猪瘟疫的状况,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安民.农村散养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1,(7):15.

[2] 赵宗伟,刘翠英,董焕竹等.农村散养户猪瘟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猪业,2009,4(8):13.

[3] 谢家卫.农村散养生猪“321”免疫技术推广应用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6):123-123,124.

[4] 蔡光明.如何做好散养农户生猪的强化免疫[J].兽医导刊,2011,(5):54-55.

[5] 刘振洁,尹丽萍.农村散养猪猪瘟免疫效果普查报告[J].广西畜牧兽医,2012,28(6):338-339.

猜你喜欢
流行特点防控对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羊痘的流行及防治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基于鸡球虫病及防治措施研究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