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川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发展趋势,及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分类调查,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承与保护理念及法律依据。目的是有利于促进肇庆市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广宁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4—0096—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原生态资源。肇庆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生存土壤在城市化改造过程中面目全非,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部分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古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通过口头或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抢救、保护、挖掘、整理是刻不容缓。至今为止,我国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与体育有关的项目69项。作为“草根”性质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农耕文明封建社会主流的文化自尊到近代在西方工业文明侵袭被“边缘化”的文化自卑,到现在综合国力强大的文化崛起。总算抓住西方经济危机四伏给我们千载难逢的机遇,向21世纪主流文化发起冲击的文化复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申遗”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肩负起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任,重塑文化标识。由此可以看出本研究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机,重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为己任。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却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世而濒于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004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的正式启动。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自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步入了正轨[2]。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成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自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步入了正轨[2]。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成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自2006年公布了首批51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已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2011年6月10日,随着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已达1219项,全国“非遗”资源总量约98万项。第三批名录全国申报的数量大概有接近3000项,但是真正通过的正式项目只有191项,涉及223个申报地区或单位,较前两批合计1028项有了大幅度减少。
专家马盛德说,严格控制非遗国家级名录数量是为了严肃非遗保护,真正把具有民族文化价值和典范意义的项目提高到国家级层面。
对于入选标准,同时身为“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的马盛德介绍说,一是看项目的质量,二是看项目自身价值能否具有国家级水准,三是看其能否代表地区特定的文化。他认为这三个标准在第三批名录评选过程中有明显的体现。
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体育有关的杂技与竞技项目有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心意拳、秋千等17项,开始审批对官方或民间均是件新鲜事,由于宣传报道不够位、准备不充分或没有把握“非遗” 的精神实质而错过了申报机会不在少数。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体育有关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有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蔡李佛拳、八极拳、五祖拳、苌家拳等38项,审批则呈现出申报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官方或民间的内在感召力可见一斑,无论其出发点是借用“非遗”项目彰显政绩工程,还是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非遗”在这一特定时期出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2010年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体育有关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有赛龙舟、十八一般武艺、地术拳、拦手门、佛汉拳、迎罗汉、佛汉拳、肘捶最终获批的只有14项,呈现出下降趋势[3]。
2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分类考察
在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考察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项目分类统计为11项(见表1),其中传统舞蹈9项,传统体育1项,民俗1项。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分类归属不统一的问题。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节日庆典等没有统一界限划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没有权威说法和官方确认,导致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应当引起重视。在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别中,并没有出现传统体育这一专属称谓。而是归为“杂技与竞技”类,在第二、三批公布的类别中则出现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专属称谓。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项目类别中出现传统体育和游艺,没有 “竞技”,却出现在其他分类中,这就出现分类归属不一致的现象。况且竞技类难以将养生气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内容涵盖其中。从国务院公布三批名录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分属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见表1)。学者张春燕认为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体育类和民俗体育类,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别中各种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称谓统一为“传统体育”[4]。本研究认为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的体育学下设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相一致更好,以免造成概念的混乱。民族传统体育可概括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主要包括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5]。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有所区别,到现在为止,公布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9项,民族传统体育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目前发掘、发现的少数民族体育676项,汉民族体育301项,共计977项[6]。
3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保护
3.1 “传承人”是保护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并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保护规划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负责执行。第二十三条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文化主管部门可以认定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7]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的“执捧者”和代表人物[8]。可以看出传承人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系统掌握一门拳术;二是拳种的代表杰出人物,具有权威性;三是在当地比较闻名,有较大号召力、影响力。
传统武术始终是代代薪火相传,传承作为承前启后的活态连接,古代完成了纵向的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现代横向群体传承、学校传承、社会传承、世界传承的方式拓展。实地考察发现传统的广宁武术主要以家族式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况且传男不传女,导致传承人的逝世而“神沙眼”、“排打功”、“铁头功”等绝技失传的主要原因。现代为了防止传承人的逝世而消失的困境,2008年,广宁王福华老拳师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研究院、肇庆市文化局指名为“虎鹤双形拳”传承人。2009年1月4日,王福华代表21世纪中华武术“虎鹤双形拳”拳种传人,参加由河南省中国传播文化公司在广州市二沙岛摄制组《中华武藏》的演示工作。《中华武藏》的摄制目的是收藏武术基因工程,激活传统魅力,系统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种,避免出现“人逝艺亡”的危机。目前,共收编了全国129种武术拳种。
近几十年来,王福华积极参加全国及省的各种武术比赛,夺金摘银如探囊取物,他的风采和雄姿英发经过各类媒体报道和在各种文艺舞台的表演,成为家喻户晓的当地明星。
因此,文化传承与政府保护工作应当以围绕传承与保护活态的“人”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的“传承人”就是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保护与开发有效协调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广宁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
3.2 保护关键是进行整体性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六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
广宁武术和金利赛龙舟历史文化遗产与周围环境一同存在的。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基础上,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相关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申报过程中,广宁武术包括了南拳、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龙形拳、虎鹤双形拳、咏春拳等。现在还有人练习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等。著名的南拳武术运动员、影星林泉后来也练习武当武术,拍摄《武当》电影。可见,广宁武术融合了南北武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整体框架,为了整体保护的需要,才以广宁武术名称申报。金利赛龙舟拥有龙舟最多乡镇之一,具有悠久历史,100多个自然村,拥有110多条龙舟,是全国规模之最。也是为了整体保护的需要,才以金利赛龙舟的名称申报的。
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根基,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全貌,符合民族文化认同,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原则。
3.3 传承与保护哲学依据是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和科学发展观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天即是道,也即是自然。所以“天人合一”在老子看来与“道”并无本质差别[7]。就是说人类在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文化保护的原生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不能违背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和谐发展的规律。可是,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一批有端午节,而第三批有赛龙舟,这就人为割裂端午节赛龙舟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出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传承理念,主要是针对我们长期以来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和方法过分依赖西方体育思想,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理解往往以西方标准化来恒量,导致中国竞技武术在模仿西方文化中失去文化自觉,步入困境,难以形成自己系统的科学思想体系。长此以往,民族传统文化将被同化,文化围城比美国亚洲围堵中国更为可怕。因为经过西方文化“冼脑”的民族,将失去文化核心和精神寄托之魂。因此,如何打破西方文化围城和美国亚洲围堵中国的局面,是我们中华民族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基于此,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哲学依据是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和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打破西方文化围城和美国亚洲围堵中国的局面,为中华民族文化崛起提供精神动力,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构建奠定基石。
3.4 保护实践前提是全面性普查
普查是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家底的必由之路。广宁是全国武术和龙狮之乡,金利是广东省龙舟之乡,只有深入到当地乡村、社区,才能深切体会到当地风土人情、行为习惯、民间信仰、价值取向,才能防止“文化孤岛”不被发现,避免出现“神沙眼”、“排打功”、“铁头功”、“人逝艺亡”的危机。实践证明:实地考察对全面普查民间家底,防止“人逝艺亡”的最好方法。
3.5 保护项目主张选择性保护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体育学专家,对中国民间的传统体育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民间还保存着1000多种传统体育项目,其中700多种来源于55个少数民族[8]。80年代提出“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使武术挖整工作进入浩荡炽热时期,经过三年努力,初步查明,流传于全国的拳种129种[9]。如果主张全面保护,现实条件也不允许。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理念,让它回归自然、回归大众、回归生活,才能重新焕发生机。专家组在广宁实地考察中发现:广宁武术流派众多,融合了南北武术的精华,包括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蔡李佛拳、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武术,如果选择全面保护,又与国家申报重叠。因此,专家组一致认定虎鹤双形拳作为选择性保护对象,进行优先保护。
3.6 法律权威性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法律权威性厘清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界定,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称谓不规范和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的分歧,最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六个方面各类别进行明确界定。防止:其一,“重申报,轻保护”。把申报工作作为形式或政绩工程,而不注重实际情况,甚至无中生有,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其二,忽视保护工作着力点。抓不住“活态传承,生态保护”的要点,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特点,忽略了传承人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和传承人的法律保障[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烽.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杭州民俗体育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0:1.
[2]钟元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D].桂林:广西民族大学,2011:1.
[3]王 林,陆 海.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8):85-90.
[4]张春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民族传统体育分类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25-33.
[5]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8-27.
[6]王 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0.
[7]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5):30.
[8]吴 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3-14.
[9]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7.
[10]徐永峰,牛爱军,陈星潭.武术挖整运动的时代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1):48-51.
On the Spot Inspe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Zhaoqing
Xie Mingchua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field surve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paper studi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 domest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zhaoqing c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sports classification survey, an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n the concept and legal basis.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zhaoqing c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Guangning W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