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套路溯源与功能异化解析

2016-11-19 08:41张军平
武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武术套路溯源异化

张军平

摘 要:武术套路(古称为“趟”或“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趟”或“路”的演练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技击术的一大技术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体育同类项目的特色性内容。随着武术的发展,“趟”或“路”异化成了套路演练,本质与功能也随之渐渐异化。文章针对传统武术套路溯源,正本清源,发现适者生存的演练套路面向养身性,艺术性、文化性、加上少而精的技法及反应锻炼的实用性异化才得以生机盎然。

关键词:武术套路 溯源 功能 异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4—0038—04

中国武术在4200多年漫长的演进中,繁衍派生了众多流派的拳法,这些古往今来的拳术,大多都呈现实用技法和套路演练两种形式,而套路演练是中国武术有别于西方体育同类项目、其他国家民族格斗运动的最夺目耀眼特色性内容。“武术套路”是解放后提出的一个武术专业术语,中国古代武术中没有“套路”一说,各门派的拳法称之为“趟”或“路”。一种拳法分别由几“趟”或几“路”组成,“趟”和“路”就是本门的技击招法连接构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需要论、适者生存的社会学视角来看,套路演练从原始的技击性、仪式性、表演性逐渐扬弃异化势为必然。

1 传统武术套路形成溯源

1.1 技击动作出现为武术套路形成提供了素材

武术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环境中,人类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人与兽之间的争斗。为了获得食物,我们的祖先模仿动物的动作,人类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技击动作。这些下意识的攻防身体动作为武术的形成提供了素材,奠定基础。

武术的起源首先源于个人需要,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人的竞争与决斗才是武术萌生的直接原因。“人与人斗则是在敌对双方体能相敌、智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的,更趋向于技术的较量。这种较量显然对于早期的武术的发展更具有推动作用,只有人与人斗才可以萌生技击的武术。”[1]

武术的原本就是止戈之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个体之间搏击胜负。武术自产生之日起,技击性就是武术的魂,如影相随,技击招式,技击动作、技击方法的出现仅仅为武术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那时的武术套路即“趟”或“路”应还未出现,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2 祭祀巫术、武舞、古代军事技能为武术套路形成提供了可能

祭祀巫术源于中国的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长期传播于中国社会,对中国民间风俗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斋醮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祭祀仪礼,祭祀斋醮中用到的武器大多是剑。从史料记载看,中国传统武术是从使用兵器开始的,首先使用的兵器就是剑。另外,巫术的理论基础源于《易经》,《易经》是一部古老的占卜的书。“法无常规”和“易无止境”的思想贯穿整个中华文明,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指导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大规模的氏族间战争,这种原始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争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原始人群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在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武舞”,或叫“战舞”。“武舞”是原始社会战斗技术的展现,它融知识、技能、身体训练和习惯的培养为一体,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一定的程式来演练,这种演练程式也是武术套路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其社会功能的多样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此时,以前主要被运用于战场的军事武术,随着战争的的发展,促进了尚武之风及军事武艺的演进。经由春秋战国的发展,到汉代尤其是东汉时,已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剑舞、斧舞、钺舞等,作为一种简易的武术套路,当时的武舞,其技击性与规范性已经形成。到三国时期,武舞的发展从娱乐转向了一种搏杀手段。“鸿门宴之项庄舞剑”这一典故表明,当时的舞武,乃是以舞的形式对技击实战的真实演练。

军事技术的目的是制服敌人,武术技击术的目的在于战胜对手。因而采取各种手段夺取胜利是军事技术和武术技击术的共同性质。这种共同性质,使得军事技术和武术技术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出现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和武术相互融合贯通,军事技术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变革,武术充实和丰富了军事技战术的形式与内容。古代的军事技能为武术套路形成提供至少三种可能:一是为武术提供了兵器选择的可能。如自殷周至春秋战国,从车战为主演变为步兵为主,这些演变直接影响着兵器的使用与改进,从而对武术的内容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为武术提供使用兵器的技术方法;三是为武术的技术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可能,如选拔的条件与标准对民间习武产生的规范化影响,民间武士的选拔入伍,使这两种体系的技术不断得到交流与相互促进。

1.3 武术套路形成的正本清源便是中国的侠客史

社会的需要是武术个体技击术产生的必要条件,要巩固和提高个体的技击术,“趟”与“路”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也随之产生。那么是什么社会需要个体技击术呢?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战国的韩非子,他说:“侠以武犯禁。” 这里的“武”,就是技击术;这里的“侠”是技击术的载体,所谓“武侠”。[2]

侠是广义的,真正意思上“侠”字的含义: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不畏强暴、锄弱扶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侠”客在古代统治的眼中是破坏者,在江湖上称作“下九流”的一些人,如:盗匪、丐帮、保镖、护院、和尚、道士等等。他们为了生活和自保,都需要防身自卫、捕盗拿贼之术。正是历史上这一批批的豪侠义士、江湖隐逸、僧侣道士为了生存和修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前赴后继地坚持练习、刻苦钻研武术技艺,这就是一部中国武术史。这极可能是民间个体技击术,即武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古代,无论中国帝王宰相、还是侠客们最喜欢佩剑。据考证,现存最早的剑在上海博物馆,是商代晚期人头纹铜剑。中国剑术是武术中出现最早的武术套路。从项庄舞剑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这种形式不是随性而起,而是有固定的程式,既能供人欣赏,也能致人于死地。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在秦末汉初已经有了用兵器演练的一些套路动作,这种套路不仅可以单人练习,也可以多人表演。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渗入使武术套路发展趋向成熟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长期创造并沉淀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套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结果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高达129种之多。套路的产生还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为武术套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营养,故使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首先,武术套路成熟表现其拳理上,表现出武术套路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内倾文化,这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就成为武术套路练功的指导思想。继而导致武术套路演练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天人合一”道的整体观理念,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其次,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为武术套路演练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演练方法来促使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武术套路的发展成熟得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渗入。

2 传统武术套路功能异化现象分析

2.1 武术套路技击性的淡化、体育属性大大加强

技击,是武术的原始形态,是面向拼杀实战的招法与打法组成的技法系统。套路,是对技击招法价值的拓展与演变,是对技击招法价值的另类开发。在传统武术中,“套路的作用也是为了方便传授、记忆和习练,将实践中具有技击性的动作进行筛选、加工、改编而成。对技艺的掌握和习练,其目的在于实用,其结果必须满足实战的要求。”[3]或是说武术套路的演练是格斗的表演,是对真打实斗的抽象。武术技术动作依然是“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的技术核心。”[4]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几乎是所有的武术家认识的一个基本共性。

武术套路之所以是套路而不是原始的技击术,就是因为武术套路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既然发生了变化,就可以向任何方向和任何形态转变。技击中对象是人,经常通过无防护措施的真实技击的途径来提高技艺能力是不现实的,套路演练这种形式无疑成为了提高技击能力方法首选。大家很清楚,武术套路的技击性早已发生了异化,如果一味的强求武术套路尤其技击性,是对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说法是一种声援而已,既然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发生了变化,就可以向任何方向和任何形式的转变。随着套路演练运动形式的出现并被广泛的采用,传统武术的种种技法,不再是单纯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大多是以程式化的技击方法、节奏鲜明、通过唯美身体艺术表现出来,套路形式本身的发展使传统武术的体育属性得以加强。

2.2 武术套路文化性的淡化

套路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武术文化的体现。武术套路根置于武术之中,丰腴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是武术套路文化源源不断的源泉。武术套路中从萌芽开始,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构想、排列、动作与动作之间开始、起承转合、结束,又如何使外显动作与人的内在精神相和谐统一,关于套路所有细节无不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另外,相辅相成,武术套路作为一种击艺与养生功法,其理论支柱源于道家阴阳学说的自然文化,通过“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造就出武术套路动作的阴阳生机:他在拳理上确立以太极、八卦、五行生克等理论为指导;在风格上体现出“狗闪猫窜兔滚鹰翻”等比拟;在练习要求上对道的体悟和与天道规律的主动相合,表现为“身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追求,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在拳种上形成了仿生学成果:象形拳,如蛇拳、猴拳、螳螂拳。

然而,我们纵观中国现阶段的竞技武术套路、学校武术套路、群众武术套路发展与变化各具特点,遗憾的是其共同的发展趋势均出现在原动力的弱化,即武术套路文化性淡化。如竞技武术套路是以比赛为目的,以金牌战略为目标,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员运动技术能力,是对武术动作极限能力的挑战和展示,主要是体现观赏竞技为主要功能价值的武术套路;学校武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武术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勤学苦练、强身健体、宽容大度、勇于拼搏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高尚品质。其武术套路练习主要表现在武德教育、爱国主义及民族情操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上;群众武术套路则以社会大众为活动主体,注重参与、交流,不要求按严格的组织与比赛形式武术活动,其武术套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

2.3 武术套路的养生性得以固化

身体健康是人们的一种重要追求,在医学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中国历史上追求长寿者是代不乏人,从九五之尊的皇帝岛幽居深山的道士,再到熙来熙往的黎民百姓,对此追求乐此不疲。

在现代,提起武术套路,常常让人更多人倍感兴趣的,多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养生健身功效。武术套路的养生性,是人们对套路之基本单元的技击招法及衔接方式进行价值再造的结果。武术家们创编武术套路的初衷,并非一定就有满足人们的养生需要的主观意识,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占据很大成分的养生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影响,尤其是中国武术,更大成分吸取营养,诸多的武术套路客观具备了养生的价值[5]。

2.4 武术套路艺术性得以固化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内在精神心灵的自由体现于外在的事物中。武术套路的艺术美恰好是将武术的内在精神心灵的自由体现在武术套路的练习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出来,其一,表现“外”的形式美;其二,表现“内”的意蕴美[6]。由于官方主导的武术与民间武术发展模式还存在诸多的不同,有一部分传统的、民间的武术家并不愿意承认武术套路的艺术成分,但武术运动发展到今天,我们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武术套路演练动作的固搭化、程序化、节奏化等,已使其自觉不自觉的在保证其实用功效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去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从而也自觉不自觉使其融入不少情感化特征非常明显的艺术成分。

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思维是基于悠久的历史倾向性——中国人善于将实用技术艺术化,而较早成熟的农耕文明影响着这种思维的形成[7]。人们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在关注其技法训练效果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进行越来越多的美化,使原本作为技击招法组合的武术套路从一开始就发生异化,和艺术方向偏离。

3 结语

武术套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武术套路功能的异化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套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武术套路的发展须经得起历史的选择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温 力.原始人类的技击需要促进了武术的产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5-8.

[2]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20.

[3]王 岗,吴 松. 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21-23.

[4]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9.

[5] 乔凤杰. 文化符号:武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 邱丕相. 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39-42.

[7] 梅杭强,等. 武术套路运动技法的艺术思维本质与方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26-30.

On the Roots of Traditional Wushu Routine and Function Alienation

Zhang Junpi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Abstract:Wushu routine is a continuous series of actions with components of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ctions, drills with the rhythm of fast and slow actions according the principle of actual changes. The action series drill is a special form of traditional Wushu, is the differential technology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differ from other national fighting skills and western similar spo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the drill gradually became routines, with its functions and essence gradual alien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Wushu routines to find out the functions of Wushu routine functions in fitness, art and culture, suggests to add some picked-up skills and reaction training actions to improve the vibrance.

Keywords:Wushu routine Roots Function Alienation

猜你喜欢
武术套路溯源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竞艺语境中武术套路的现代意蕴
论协调能力在武术套路中的作用与培养
“时务文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