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条件下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16-11-19 08:41孙允超刘志宏王光禄王怀恩冯盛烨闫树平于洋赵杨程倩倩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施氮量秸秆还田

孙允超 刘志宏 王光禄 王怀恩 冯盛烨 闫树平 于洋 赵杨 程倩倩

摘要:为找出鲁西地区强筋小麦的最佳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理论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洲元9369为材料,在免耕、深耕、旋耕三种耕作方式下研究了四种施氮量(165、225、300、360kg/hm2)对强筋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耕作方式下,各时期小麦群体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群体增加缓慢,相同施氮量时深耕处理的小麦群体最大;施氮虽然增加群体,但并没有增加叶面积指数,越冬期以后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成反比,相同施氮量时深耕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在三种耕作方式下,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深耕且300kg/hm2施氮量处理的强筋小麦产量最高。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施氮量;强筋小麦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4-0039-04

聊城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42.6×104hm2以上,是山东省小麦主产区。全年平均气温13.1℃,全年≥10℃积温4404~4524℃,年平均降水量578.4mm,年平均日照数2567h,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强筋小麦的生长。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近年来强筋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针对本地区的强筋小麦研究较少,尤其是不同耕作方式下的施氮技术研究更少。关于施氮量对小麦的影响,王月福等认为,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当施氮量达到一定值时,继续增施氮肥,产量反而会降低。还有研究表明,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有效改善加工品质。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于普通小麦且在某种特定生态气候下进行,而对于聊城地区生态条件下强筋小麦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特在该地生态条件下探讨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中大穗强筋型小麦洲元9369。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于2012~2014年在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示范园进行。土质为粘土,土壤肥力见表1。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免耕、深耕、旋耕三种耕作方式,见表2。副处理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165、225、300、360kg/hm2,分别以N165、N225、N300、N360表示。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90m2(15m×6m)。10月18日宽幅精播,行距为25cm。施磷肥(P2O5)105kg/hm2、钾肥(K2O)75kg/hm2,全部磷钾肥与50%的氮肥于耕前施入,其余50%氮肥于拔节期追施。试验重复两年度。

1.3 测定项目

籽粒品质测定在聊城大学进行。蛋白质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含氮量后,再乘以系数5.7得到;湿面筋和沉降值用FOSS 1241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粉质参数用Brabender 810110粉质仪测定。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基本苗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冬前群体、返青群体、最大群体、有效群体的影响差异显著。可见,耕作方式与施氮量显著影响了小麦的分蘖与成穗。相同耕作方式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前群体、返青群体、最大群体呈逐渐增加趋势,但有效群体都以N300的最大;相同施氮量时,各个时期的群体绝大多数都以深耕处理的最大。可见,增施氮肥与深耕可以促进小麦群体的发育,但据田间观察,三种耕作方式N360处理的小麦茎秆细弱,且免耕N360处理的小区约30%的面积发生了倒伏,N360处理的小麦成熟期较N165晚1.5天。

2.2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同一耕作方式时,越冬期小麦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期至开花期小麦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相同施氮量下,小麦叶面积指数:深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

2.3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出,相同耕作方式时,N300的穗粒数最多;相同施氮量时,深耕处理的穗粒数最多。相同耕作方式时,N225的千粒重最大,N360的千粒重最小,可见过多施氮不会增加小麦的千粒重;相同施氮量下,多以深耕处理的千粒重最大。相同耕作方式下绝大多数处理的生物学产量结果为:N300>N225>N165>N360,说明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可能会降低小麦的产量。

2.4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部分品质指标的影响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三种耕作方式下,增施氮肥均可显著增加强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在相同施氮量时,小麦蛋白质含量均是深耕处理的最高,且差异显著。相同耕作方式下,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吸水率均是在最大施氮量下最大,最小施氮量下最小;相同施氮量时,几乎都是深耕处理的数值最大。由此可见,深耕和增施氮肥均可以显著提高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善其加工品质。

3 讨论与结论

赵会杰等研究表明,强筋小麦品种在0~300kg/hm2氮用量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可明显改善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且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加工指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林琪等研究表明,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提高面团的吸水率、稳定时间、形成时间等品质指标。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但葛鑫研究表明,在施氮量小于196.3kg/hm2条件下,小麦籽粒容重与出粉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大于196.3kg/hm2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容重与出粉率均有所下降,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张耀兰等研究表明,在基施有机氮42~56kg/hm2的基础上,施氮量0~360kg/hm2范围内,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加大均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大呈下降趋势。而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耕作方式下,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在N300的施氮量下最高,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

综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三种耕作方式下,各时期小麦群体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群体增加缓慢,相同施氮量时深耕处理的小麦群体最大;施氮虽然增加群体,但并没有增加叶面积指数,越冬期以后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成反比;相同施氮量时深耕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在三种耕作方式下,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深耕且300kg/hm2施氮量处理的强筋小麦产量最高。

猜你喜欢
施氮量秸秆还田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分析
花后高温胁迫下不同施氮量对春小麦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豫东烟区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施氮量对冬马铃薯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省前哨农场水稻田主要害虫发生及防治研究
RW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蒙城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效果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