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辉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的经营方式。长期下来,我国的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资源不断耗费,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保护性耕作正是在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农业资源不断被破坏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对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民的利益以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如何如何推广保护性耕作,更好的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推广 ;可持续; 现代农业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的农业新技术,具有良好的社會、生态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是当前适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 在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缓解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
一、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1.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 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大量秸秆已成为农户处置的负担和最大的火灾隐患,一些地方采取就地放火焚烧的方式,不但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致使大气和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同时也干扰了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具体通过机械和微生物手段实行秸秆就地还田,实现了抢农时播种后茬作物,减少了秸秆焚烧,使大量碳元素固态形式留在土壤中,减少了由于秸秆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向大气的排放。既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也节约大量的肥料投入,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好处。
2.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近几年,干旱少雨已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保护性耕作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节水能力。据有关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的 50%~60%,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 12%~16%。另外,机械耕翻形成的裸地土壤有机质下降使耕地质量逐年降低,造成土地大面积风蚀,导致沙尘暴天气频发。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解决土壤的风蚀、水蚀、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壤退化等问题,是我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好措施。
3.推广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采用的是一种免耕、少耕和复式农业耕作方式。在生产管理环节的种、铲、趟等诸多劳动程序中减少了2~5道程序,每亩省工5个,每亩节省柴油3公斤;通过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可减少化肥投入量达10%左右;通过深松、秸秆覆盖,蓄水保墒,提高水份利用率,每亩节水40~60立方米。据统计,采用保护性耕作可降低综合生产成本30%以上,增产幅度达5%~15%,亩均综合节本增效40元以上。所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障碍
1.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的耕作技术,但在短时间内要让农民接受还是很困难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传统种植习惯很难一下改变,且农民对保护性耕作还缺乏认知。 比如,农民的传统观念认为种地就要深翻、精耕细作,才能有好的收成,而保护性耕作给农民的印象就是懒人用的懒办法。 要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体系,涉及农业生产的各方面,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特别是在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目前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作业规范要求单一化,而技术路线又比较模式化,农业机械的使用也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使得农机具的作业性能差,作业效率,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 另外,保护性耕作与常规种植相比,作业质量往往难以保障。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取消了翻耕,给杂草等的生长创造了环境,若没有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这些问题都需要完善的配套技术来解决,而目前这些技术都还不成熟。
3.组织化程度低,体制不健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各部门、市场、机具生产企业和农民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牵扯面非常广。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但地方各级政府基本都没有制定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性文件等来指导当地推广该技术。 由于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各涉农部门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中缺乏统一指挥协调,主要表现在农机部门单打独斗,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合作,加上市场的无序化等因素,使得推广局面很难打开,保护性耕作推广速度缓慢。
三、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抓住机遇,拟定相应的对策,争取做到发挥优势、淡化劣势,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技术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保护性耕作在秸秆全覆盖条件下,灌水存在秸秆拖堆堵水问题,若与滴灌技术配套使用,问题迎刃而解,既节约用水,又增产明显。可成立由农机、栽培、植保、土肥、种子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保护性耕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指导小组,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进行创新研究。
2.扶持农机大户,鼓励开展社会化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最贴进农民,是最好的新技术推广者。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突破口,使他们掌握这项技术,熟练使用机具,从中受益,进而带动周围农户应用这项技术;要借鉴跨区作业的经验,将农机专业户、乡村农机队组织起来,签订作业协议,扩大作业规模,提高作业和服务效益。
3.科学合理布点,搞好示范基地建设。选择普通有积极性,农民认知程度较高,交通便利,玉米集中连片的村屯做为示范基地;精心组织实施,把示范基地建成高标准的样板田;根据不同时节,利用示范基地召开保护性耕作演示会、观摩会,领导宣传,示范群众,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4.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农民是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体,要想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各级政府在推广中应重视宣传,出台政策,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快速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开展宣传和科普教育;对技术人员和机手进行培训。
5.政策资金扶持,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膜下滴灌补贴”和“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等项目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特别要抓住“农机购置补贴”、“膜下滴灌补贴”这一有利政策,实行资金集中投放,以此推动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梅,阿拉坦存布尔,于宝生.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9(01).
[2]刘守玉.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当代农机,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