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清
创新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社会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一个地方只有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形成“市场需求导向、专项规划引导、院所创新突破、企业转化应用、特色园区承载、产业基金支撑、政府精准服务”的创新生态链,才能够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看似“普通”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会很快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创新的将才甚至帅才。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吸引大量资本、技术、人才涌入。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着力。从宏观层面讲,党和政府应着力打造一个崇尚创新、鼓励创造的大环境,政策导向、激励机制、法治保障、社会氛围好;从中观层面讲,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应着力营造一个主业突出、追求卓越的好环境,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等工作形成配套,开放合作形成机制,使创新要素和资源能够自由流动,形成“1+1>2”的效能;从微观层面讲,科研团队和科技工作者有创新的自觉自信,有创新的自励自律,有创新争先、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
作为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大家庭”,市科协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助推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政策资源之间动态关系优化,推动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链条,让全市科技工作者活跃起来,竞相迸发创新活力。
具体而言,市科协将从五方面发力:一是提高政治引领的时效度。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科技工作者创新作为,带动全社会形成“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良好氛围;二是提高创新资源的开放度。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领域成立学会,促进信息、人才和资金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流动,建设开放合作的创新共同体;三是提高科技人才的活跃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通过创建种子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学会会员创业,组建科学传播专家服务团等,为科技工作者贡献聪明才智搭建平台;四是提高学术环境的包容度。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学术诚信环境、学术民主环境,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个性、尊重创造;五是提高政策措施的落实度。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在科技决策出台前、中、后全过程听取专家意见,确保科技决策落地见效。
(作者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