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王俊迪
摘要:从当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出发,对我国企业在开展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内部审计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和经营至关重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进行风险控制、增加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我国三大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维护财经法纪,加强企业对自身的监督与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监督概念,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构建、完善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是企业对自身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与管理、决策制定都能起到支持作用。加强对企业实行多元化的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完善经营管理,坦然面对市场变化。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受其影响存在先天不足,而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价值没有准确的认知,审计手段相对落后等原因使得内部审计功能不能完整体现。因此,为了加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定位不准确
现代企业实行产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内部审计到底只是管理层为了监督财务部门的“看门狗”,还是应该独立于财务部门,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提供意见,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失范”。监督和评价是内部审计的两大基本职能。西方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数据进行内部控制,预测决策,为企业发展进行保驾护航。而我国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依然属于“事后审计”,过分强调对资产、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监督,没有向“风险导向性审计”发展,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
(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在我国,许多企业领导人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客观性不如注册会计师审计,还需要设置专门部门及工作人员,成本过高,因此对内部审计部门机构的设置随意撤并,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流动性大,不能有效发挥其应该具有的职能和作用。不仅财务监督的职责不能履行到位,还会造成审计质量过低,无法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政府推动下施行起来的,内部审计肩负“双向责任”,既要站在国家的角度对企业的资产、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还要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信息。双重身份势必导致企业领导人对内部审计持有偏见,不能客观看待内部审计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价值。
(三)内部审计范围的局限性和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作为对一个企业的综合经济监督,其审计范围应当是相当广泛的。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集中于查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审计资料过分看重,将精力运用在内部控制上,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对风险管理的需要,不能将企业内部审计与公司发展相结合。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相比,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权责关系不清,审计人员的直接领导人由总会计师或者副总经理担任,行为受到其他部门和领导人的牵制。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中的一员,其利益与部门、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致使内审人员独立性较差,无法对其发现的问题进行揭示,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防范风险,改善自身管理,为企业进行增值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复合型素质,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多数来自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专业知识面过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不熟悉,经验欠缺,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需要。另外,由于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不及时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培训,致使自身知识更新缓慢,许多先进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无法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也无法拓展内部审计范围,职能发挥单一。
(五)相关的行业管理标准及法律、法规不完善
每个行业应该有其相应的法律规范来进行4制约。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从2003年起先后制定了29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4个实务指南,但是目前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体系几乎是空白,仅仅有《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没有相关法律进行支持,只能依靠自身审计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在莱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
二、借鉴国外先进内部审计经验,对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内部审计结构,提高内审地位
国外优秀企业都有其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或企业总裁负责。我国企业应该借鉴外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行增加,提高内部审计地位。因为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就不能有效开展,我国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其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者领导,避免受到中间管理层的干预。具体应用如下:
第一,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核算启用单独的核算方式,避免因为任务审计或者利益挂钩等因素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时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却不敢披露,违背设置内部审计的初衷。
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完善的同时,还应该保持其灵活性。例如,可以在企业重要部门安置一名或者几名常驻内部审计人员,了解日常经营情况,这样在进行审计时可以凭借对经营业务的熟悉,快速发现问题,增强内部审计质量的权威性:实行驻派人员轮岗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某个部门的常驻时间进行限制,不同部门常驻人员交叉监督,将权利分散,避免出现舞弊现象。
第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总审计师,有权按照审计需要设置不同的审计模式,并在与企业最高管理者或所有者对审计意见发生分歧时,依然坚持自己立场而不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等等。
通过这些方法,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毕竟,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的基础,只有充分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扩大审计范围
内部审计发展到现在,西方国家的内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基本的财务监督审计,还涉及投资效益审计、战略发展审计、环境审计等,目标已经从单纯的检查企业的财务真实性转变为改善企业管理,降低风险,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增加价值的服务型审计。以这些发达审计国家为基础,我们国家应该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转变内部审计观念,走出内部审计的误区,在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环境下,充分调动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扩大审计范围,有效利用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强内部审计作用,协调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综合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他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在选拔时提高门槛,把好入口关,聘用那些符合企业经营需求的内部审计人才,并发展那些在其他业务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人员学习审计知识,进入审计队伍,定期组织内部审计培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在适当时提供经费,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举办的学术活动,学习先进审计经验与审计方法,提升自身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审计策略;另一方面,也加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出身的内部审计人员学习法律、计算机、工程核算、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再契合自身所拥有的审计经验,提升审计工作水平。不仅如此,企业还应该监督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求自己。同时,在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时,还可以引用考核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促使其不断学习,保持对外部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四)出台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国情,我国应该参照国际内部审计的通行准则,出台适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审计地位,划定审计权限,制定出科学严谨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避免审计工作出现混乱。由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要想扩大范围,扩展职能,进行风险防范等工作,我们也应该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保障机制,毕竟审计风险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的风险责任认定建立相关法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保障其基本利益。
(五)协调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协调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加强人际沟通与交流。因为在实务审计过程中,被审计部门在主观上会认为自己是“被监督者”,持有排斥心理,不配合审计工作,甚至阻挠审计工作:而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觉得自己是“监督者”,在工作时带有优越感,没有深刻理解自己是服务者的角色。鉴于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指导,使其深刻理解自己的使命,协调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六)实现内部审计方法的创新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自动化审计将会逐步取代传统审计,我国应该加大对“无纸化审计”的投入,使自动化审计的进程加快,利用计算机分析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相结合,发展出适合我国的内部审计模式,逐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大力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创新的思想,采取奖励机制,对推动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创新发展的人员授予荣誉和奖励,形成良好的创新之风,不断改进内部审计手段,实现内部审计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