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荣维东,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语文高级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语文课程教学论方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荣获“教学能手”“学科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2010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支援西部奖”。
《新作文》杂志:荣老师,您的专著《交际语境写作》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写作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好几位博导写了评语,比如王荣生教授说您的“交际语境写作研究将我国的写作课程重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倪文锦先生说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具有理论开创和实践智慧的写作教学新论,它预示着我国的写作课程和教学可能会发生一些根本转变。”裴海安先生说它是“对写作教学理论进行了革命性重建。它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您认为这部写作教学理论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什么?
荣维东:感谢各位老师的鼓励!我真正投身到写作教学理论是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转型研究》开始的。在那篇论文中,我将中外写作理论的发展归结为“文章(结果)写作——过程(作者)写作——交际语境(读者)写作”三个范式,这是写作理论发展的三种话语体系和实践模式。我发现我国的写作理论尽管有不少进步,但是整体上仍处于“文章写作”阶段。可是研究很多国家的写作理论发现: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过程写作运动”后,已经实现由“文章写作”向“过程写作”甚至是“后过程写作”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来源于写作观、写作理论发展以及当代社会对于人的写作核心素养的现实要求。这就是说,写作不是写出了一篇文章就行了,关键是要让写出来的文章发挥它的交际功能,让读者看得懂,达到工作、学习、办事的目的。传统写作理论是一种不问交际语境的纯“文章制作”,关注的是“写成品”;而本研究则从多种相关理论出发,阐释了基于交际语境的语篇写作原理,关注“为什么写”的动机和“怎么写”的过程策略。这对重建写作理论,解决我国写作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新作文》杂志:荣老师,您刚才提到写作观的转变,我们想知道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这应该是思考和研究写作教学问题的逻辑起点吧。
荣维东:是的。写作观不同,写作理论体系、知识要素和教学模式也就不一样。
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目的,首先不应该是目前的“为了应付考试”(或美其名曰“当下生存需要”),也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应该就是为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生命成长本身”。作文应该成为学生真实(或者拟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实世界里的写作,比如记者写通讯是先要采访、观察周围的人,然后根据报纸或者其他媒介的需求,撰写出文章,达到一定的目的,它是有真实的交际应用情境的。我们的作文课,往往不考虑这些,只看结果,纯文本、字数都规定好了,这就难免会堕入假写作的泥潭中去。
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了这样的理念:写作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一句话,“写作即交流”才是中小学写作本质。营造具体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教会学生自由地表达与交流,才是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们倡导真实的、有着实际功能和用途的写作,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写作不能虚构,必须写绝对的生活真实。严格地说,学生写作的“真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拟真”性的训练。当然,他们也可能进行真实的写作:如日记、便条、读书笔记、实验报告、社会调查、请假条、倡议书以及跨学科的各种学习性写作等具有生活实际功能应用和学习的写作。但是,学生的写作训练毕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性活动,这种写作活动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写作具有“虚拟”训练的特征。其实,一切都应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一切都应从本质上指向交流(哪怕日记这样的私密写作)。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效的书面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才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本质。
《新作文》杂志:荣老师,交际语境写作的原理和机制是什么?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认为,任何一次写作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这个语境包括话题、读者、目的、文体等。语境决定并塑造了语篇。正是因为读者、目的、话题不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千变万化无以穷尽。写文章也是向某个(些)对象进行的一次倾诉或交流。发出信息是为了得到回应,写文章是为了与人交流思想情感。实用文大都有明确的读者,文学作品也是有潜在的读者群的。如果没有了对象和目的,任何写作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就是秘不示人的日记也有一个特殊读者——自己。写作的困苦在于写作的无目的、无对象,没法揣摩清楚读者的状况和需求。写作的困难主要不是“没的写、不会写”,而是我们写的时候不知道向谁说(写),为什么目的(说)写。这就是古人说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道理以及“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含义。
我国的作文教学往往对于“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要向别人说这样一个话题”不做考虑,只是劈空没由头地布置一个任务让你去写,而你又不得不写,这是最痛苦的。写作本来应像说话一样,是一种面对对象的主动行为。可如果没有对象、目的,便没有了启动言说的基本动力,成为一桩被逼言说的苦差事和没头没脑的呓语。
为什么多数人讨厌作文,却喜欢发短信、网络聊天,或者诸如此类交流活动。两者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后者具有鲜明的真实交流功能和机制。当作文只剩下被动地完成教师或考官布置的任务这样枯燥、功利的目的时,写作丰富的交际功能没了,作文也就死了。尽管对极少数人而言,被动言说仍有话可说,但是多数人只是寥寥数语。作文,只有在找到它的具体语境之后,言说才可以奇迹般的复活。
作文应该成为一种“真实世界里的写作”。写作应该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以及与世界、他人沟通的方式,是学生的“另一张嘴巴”,是学生的“书面言说”。作文教学应该模拟或还原成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目的不同的写作活动。作文不应该是一种令人头疼的作业形式,不应该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500字左右的任务,它应该是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交流,是一场别具魅力的交流与对话。
《新作文》杂志:荣老师,您在交际语境写作中对于作文命题也有不少的论述并且有一种比较科学的“写作任务设计”的方法?您谈谈这一点可以吗?
荣维东:好的。在书中我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将作文命题说成是“写作任务设计”,还用了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指出有效的写作命题的几个特点。比如:
●好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针对一个具体真实的读者。
●让写作成为一种真正交流沟通的行为。
●好的作文命题根植于特定而具体的材料中。
●好的作文发生在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时。
●如果作文题目能够提供如何设置文章结构的指导,并提供一个适当的写作支架时,学生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选择,或者没有任何限制。因为学生会因为“提供太多的选择而陷入审题的陷阱”。
以上几点是他们通过实践研究出来的。我认为这些结论也是符合“交际语境写作”的原理的。比如,我们认为好的有效的写作命题,应该包含有相对具体的交际语境要素。比如1999年英国中学生英语等级考试笔试中的写作试题——
1.一个本地公司赞助了你们学校一笔钱以资助教育参观。选择一个你们班级想去的地方。给你的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同意支付一些钱用于你们的该次参观。
2.生活中有比学校和作业更重要的东西吗?给教育大臣(政府负责教育的部长)写一封信,争取提高年轻人校外生活质量。
3.作为庆祝新千年活动的一部分,一个时代密封匣将被埋藏在你们当地的战争纪念碑下。给未来的目击者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于战争的个人思考和感受。这封信将放入匣中。
上述三封信分别写给校长、教育大臣、未来的目击者,读者非常明确,目的也很清楚,功能也是明确的,比如“劝说”“筹款”“交流感受”等,均为生活实用,关键是都具有明晰的交际语境写作要素。
“写作任务设计”要有一些写作支架的指导。比如一个小学四年级的作文题:“采访你家里的一位长辈,用短篇报道的形式写出你的采访结果。内容要包括这位成人的童年、青年、壮年三个时期。在他生命的每一个时期都要描写典型的一天生活以及受访者的生活乐趣。”这个作文题目同样很成功,是因为它包含了这样几个关键的因素。一是,他们可以选择一个人去采访,能仔细思考并将他们在采访时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转换加工。二是,题目给予他们一种结构文章的视点和方式(注意人物三个生命阶段,重心在于每一个阶段上典型的一天)。这个题目中的三个时段就是“一个支架”。学生知道怎么设置文章结构,写哪些内容。这就为他脑子里杂乱无章的信息,提供了一个建构的支架,他就可以“照图施工”了。
目前我国的作文命题主要还是以写成一篇“通用的好文章”为目的的,它采用的是文章学的知识体系,不考虑写作的具体语境、目的和功能要素,虚假写作。由此可见,写作教学正经历着从“文章写作”到“真实语境写作”的转变。我们认为基于话题、作者、读者、目的、文体、语言等要素考量的真实语境写作命题,是有效解决当前虚假写作的问题措施之一。
不过,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一种被称为“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受到大家的关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要营造一种类似真实生活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基于这种任务需求去写作文。我觉得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和我提出的“交际语境写作”基本上是一回事,但后者比它还要更宽泛,可以包容更多的情形。
《新作文》杂志:荣老师,您在书中还对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做了研究。这比较实用,能否介绍一下?
荣维东:当然可以啊!如果“交际语境写作”属于一种理论研究,而这个研究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研究我国作文教学的问题。
据我们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写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不想写:绝大多数(62.74%)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
2.没的写:没内容、没素材、没东西可写;
3.不会写:没有词句、不会表达、不会结构文章等。
这三个问题,一关乎“为什么写”(即兴趣、动机);二关乎“写什么”(即写作内容);三关乎“怎么写”(即写作技法)。从写作发生学看,三者中任何一个都影响着写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三者又有先后主次之分。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该先解决“为什么写”,再解决“写什么”,最后解决“怎么写”。
学生写作的主要矛盾即“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一次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包括:学生的写作动机、现有的生活积累及表达水平;这一次的写作任务包括:题目的要求、相关话题信息、生活经验。写作教学要填补“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一次写作任务”两者之间所需经验的落差。这些需要填补的经验,填补的过程、方法、策略等构成了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
解决上述问题的的基本路径如下:
1.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人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
从动机理论看,人的写作动机非常复杂。然而真正直接起作用的是“这一次写作任务”所面临的“写作交际语境”所触发的认知内驱力。真实具体的交际目的、真实具体的对象(读者)、真实具体的交际活动这三者作为“最重要的潜在的动机资源”,直接触发并赋予了“这一次写作任务”所具有的交往合理性、意义性和必要性。这样的写作才是“真实的写作”,才还原了写作交流的本来目的。而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明了“这一次写作”行为的交际性,帮助学生“探究、发现或玄想这一次写作交际语境要素”,并使之具体化。
比如关于“世博会”这个话题的作文:学生可以以“世博会志愿者”的身份,向“不文明的市民”写一份“倡议书”,“劝说”他们在世博会期间,不要穿睡衣上街,做一个文明市民;还可以以“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向“普通市民”发布新闻;也可以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向“网友”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采用口语或者更加自由的网络语言,达到“娱乐”的目的;他还可以以“外国客商”的身份向“世博组委会”发出“公函”,语言可以比较“正式”,以达到“申请布展”的办事目的。然而,假如你泛泛地要求学生写一篇以“世博会”为话题的文章,那是很难下笔的。因为不知道写给谁,写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一篇文章有许多种选择,一旦作者可供选择的要素太多,看似“自由”,反而没法去写。目前所谓的“文体不限、怎么写都行”的写作教学,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甚至是虚无的“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写作,是一种“不可能”的写作。除非写作者学会将写作语境具体化。其实,任何文章都是具体的、面向特定读者、完成特定交际任务的书面交流。
2.填补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
(1)填补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搞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与写作话题有关的直接生活经验。这是目前“活动式”作文常见的做法。这样做,写作材料缺乏的部分问题可以得以解决。
通过阅读、交谈等方式,获取与写作话题相关的间接生活经验。另外还有“话题讨论”“专题阅读”“资料梳理”“调查访谈”等。
(2)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理论上讲,学生作为一个在不断感知的人,大脑中储存着无限丰富的信息、记忆、感受。任何一个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心理活动等,都足够去写几篇“作文”了。学生之所以没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东西,而主要是没有学会将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适式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王崧舟的作文课《亲情测试》中运用情境创设、回忆联想、叙述交流等手段,帮助学生激活了关于亲情的话题;又通过暗示、渲染、聚焦、放大、情境体验把这个话题具象化、细节化、条理化、情绪化。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将过去视而不见、习焉不察的生活转换为新鲜生动情感浓郁的生活故事,进而变成写作内容。当学生以这样一种新的视角和感受,“重新体验一番生活”时,就进入了一种“准写作”的亢奋状态,那些与亲情有关的故事、细节、情感通过课堂交流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写作素材,写作因此水到渠成。
(3)教给“生成写作内容”的策略。
写作教学要教给学生激发、提取、转化生活的方法策略。如“头脑风暴”“想象”“联想”“摄取”“发散图”“思维图”“列提纲”“查资料”“做调查”“做访谈”“5W提问”等,都是有效地触发、搜索、提取、转化、生成、组织其生活经验的有效写作策略。
3.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
所谓“语文经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范文、语感、语识、语式、措辞以及其他语言表达的经验。这些语文经验的缺乏,表现在学生作文中是不能准确连贯自如地表达,不能实现“意——言”之间高效自如地转换。
“不会写,不会表达,没有词句”是我国中小学生作文时面临的三大问题。这既涉及到写作过程中的程序、步骤、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起草等技能,又涉及到字词句段篇章的表达技巧。
上述三类写作策略,第一类主要是关于“为什么写”,即“激发写作兴趣动机”的策略;第二类主要是关于“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生成策略;第三类主要是“怎么写”,即语言表达的策略。这些策略虽然是分开表述的,但实际上写作教学策略极其复杂,有时候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写作中的兴趣激发和写作中的内容创生以及语言表达过程很可能是联系在一起的。策略之间可以迅速转换并综合运用。比如:创生或搜索内容的策略也可能附带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欲望,而“自由写作”既可以是一种内容创生策略,有可以是写作中的一种有效的表达策略。
《新作文》杂志:荣老师,这套理论听起来真的很实用。那么,您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交际语境写作”具体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吗?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对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着的“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它能赋予写作活动充分而具体真实的言语动机,有效解决“学生不愿写”的问题。语境要素如话题、读者、目的的交互作用就是最重要的动机源泉。
2.它能有效解决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和内容创生问题,有效解决“没的写”的问题。因为语境要素之间的对话过程就是内容的生成过程。我们总是针对读者来提供他(她)所需要的信息,并与他(她)进行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过程就是写作内容、材料产生的过程。
3.它可以有效解决“怎么表达”的问题。因为只有符合具体语境的表达才是对的、好的、得体的。这就可以克服滥用文采的虚假表达现象。
4.它对“生活写作”“跨课程写作”“探究写作”“创造写作”“基于内容的写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因为这些写作都是有具体交际语境的。
5.它可以解决困扰我们的应试写作问题。在命题时,只要加入具体的交际语境条件,就可以克服“宿构作文”“假话作文”“文艺腔作文”“小文人语篇”等作文问题。
总之,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技能。这种写作教学要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这无疑是培养真实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交际语境写作”所需要和所培养的正是当代全球化、信息化、联通化时代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传播交流技能。
基于此,我们说,“交际语境写作”是解决我国写作教学问题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写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