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庆峰
编辑要当好新闻“把关人”和“营销师”
◇ 曾庆峰
当好新闻“把关人”和“营销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把关人”强调的是“堵”,“营销师”强调的是“疏”,疏堵结合,殊途同归,才能编出好新闻。
强学习 巧用力 动真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为党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闻编辑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要坚持党性原则,坚定立场、保持定力,时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增强技能,通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具体到编辑工作的实际操作层面,就是要当好新闻“把关人”和“营销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把关人”强调的是“堵”,“营销师”强调的是“疏”,疏堵结合,殊途同归。
编辑每天要面对数以百计的新华社电稿和本阜记者自采稿件,内容涉及省内、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稿件发与不发,有一个新闻价值判断问题,体现了“把关人”的政策、业务水平;刊发位置高低、篇幅大小,有一个强化和弱化处理的问题,体现了“营销师”对读者的口味是否了解、对市场的判断是否精确。
面对丰富的新闻资源,“把关人”的新闻理念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拥有立足地方、面向全国、胸怀世界的大视野;面对风云变幻的传媒市场,“营销师”必须时时刻刻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揣摩读者的心理,增强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只有“把关人”当好了,不该发的坚决堵住了,不该长的坚决压短了,那些时效强,民生、有用的新闻才能获得位置上、篇幅上的保证;只有读者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了,编辑做起“营销”来才会游刃有余。
具体来说,当好新闻“把关人”,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把好政治关、政策关。这是党报的性质使然。导向问题,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编辑需要在平时加强政策的学习,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真正领会中央及地方党委、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等。
(二)抓两头,堵中间。“抓两头”就是抓好“上头”和“下头”。“上头”就是要求用新闻手段去迅速体现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紧跟省委主要领导的战略思路;“下头”就是在关注民生,在落实“三贴近”上狠下工夫。“中间”就是那些一般性的工作经验类稿子,就是那些正面的不醒目、批评的不尖锐的稿子,就是那些毫无特色、寡淡无味的“注水”稿子,就是那些可读可不读、读了也注定无收获的稿子,就是那些“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稿子。
“抓两头,堵中间”的核心是强化读者意识、改进工作性报道,真正把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与知识性、可读性结合起来。编辑作为报纸出版的重要关口,做到“抓两头,堵中间”非常重要。
(三)把好度,把好格。这里主要谈的是“自选动作”。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自选稿件处理到版面上,往往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一点,在时政新闻的处理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富含新闻价值的时政要闻、体现我国重大外交方针的外事活动,由于编辑缺乏新闻敏感性、新闻鉴别力,该做大的,有些只发了标题新闻,或者根本未予体现;该弱化处理的,却在版面上发很大篇幅,甚至是上了头条位置,如此种种,表现出在新闻价值判断上的缺失,在“度”的把握上的欠妥。
有鉴于此,编辑必须加强对时政新闻的研究,扑下身子,潜下心来,虚心向同行学习,自我加压,以增强时政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体现到版面上,或浓墨重彩,或惜版如金。大到一篇头条稿件,小到一个导读,都要严格按照新闻规律,把好度,把好格。做到这一点,编辑需要真功夫。
在信息资讯极大丰富、新闻资源高度同质化的今天,编辑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编辑要善于把报纸版面上的内容更好地推销给读者,当好新闻“营销师”。
(一)时刻从读者的角度处理新闻。
在选择稿件和图片时,编辑要学会引导读者读新闻,琢磨读者的心理,从读者的角度处理新闻;要善于运用各种编辑手段,通过版面语言把新闻产品推销给读者。
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时时刻刻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用第一读者的身份去选择新闻、发现新闻,用最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表现新闻。图片如此,稿件亦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报纸在新闻的处理上,开始强调编辑的视觉思维,大量采用图片、图表等直观反映新闻、解释新闻,即变读者的被动读图为引导读者读图。实践证明,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或图表,除了方便读者“易读”的同时,也能带来“悦读”的体验和效果。
再者,就是长篇新闻报道的碎片化处理。编辑要在精准把握稿件内容实质的基础上,把篇幅较长的文章通过添加小标题或阅读提示、变换字体字号等方式,善于化整为零,让长文章变“短”,巧抓读者眼球,延长读者版面阅读的时间,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新闻、提炼新闻、凸显新闻。
夜班编辑的“仓库”里,内容丰富。这些来自省内、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的“库存”中,哪些是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本质的主流信息,哪些是最有价值的新闻,编辑必须心中有数。面对海量信息,需要编辑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像大海里捞珍珠一样,善于从纷繁的稿件中发现新闻、提炼新闻、凸显新闻,要把读者最关注的新闻、把读者最想知道的新闻,放在“超市”最显眼的位置,放到顾客最容易拿到的地方,以增强新闻的发现力、凝聚力、表现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营销师”总是对自己商品的优劣了如指掌,会按照价值的大小突出主打、摆放有序,使读者闻“香”而至。
(三)必须做好同质化新闻的独家处理。
同一件商品,顾客之所以选择了你,关键在于你比别人做得更好,无论是营销方式,还是包装形式。反映到新闻运作上,就是同质化新闻的独家处理。
实现同质化新闻的差异化处理,关键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我深,归纳来讲,就是要求新、求深、求近。
求新。所谓“新”,就是编辑要独具慧眼,能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又能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编辑认知深度和选材角度的不同,反映在报道中必然不一样。好的编辑就像一个好厨师,以相同的原料,做出花样不同的菜式来。
求深。“深”就是编辑对新闻资源进行独特的整合和再加工,这是对新闻的深化,更有利于张扬报纸的个性。这需要编辑长期的积累和扎实的业务水平。此种版面处理方式目前经常见诸报端,比如对相似内容的新闻,编辑通过稿件与图片的组合、增加评论,配发延伸阅读的信息等方式,完成漂亮的“组合拳”,达到与众不同的传播效果。
求近。“近”就是接近性。新闻的接近性,主要分为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一般来讲,受众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或与自己经历类似事件的关注度要高得多。因此,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发生,如何将其“落地”已成为同质化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差异点。
好编辑就是一个技巧高超的新闻营销师,往往善于在独家处理上下功夫,在引导读者上巧用力,在服务读者上动真情,最终以创新彰显独家,以独家打造精品,以精品赢得受众。
(作者单位:河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