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丽娟(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郑州 450009)
我国中部地区零售业竞争力测度分析
■ 钱丽娟(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郑州 450009)
零售业竞争力是反映一个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从零售业规模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两方面选取七个指标构建了测度零售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测度。研究认为,我国中部地区省份的零售业综合竞争力都比较高,尤其是其规模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相互匹配,对中部地区省份零售业整体竞争力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笔者建议在零售业品牌培育、规模扩张、服务质量、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强,以促进中部地区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
零售业 中部地区 主成分分析 竞争力 测度
近年来,我国的零售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桥梁的零售业,其竞争力不仅是反映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因而,提升零售业竞争力成为流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全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在提升零售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区域的实际,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厘清区域内零售业发展的差距,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零售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有鉴于此,作为当前国内热点区域板块的中部地区,经过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其流通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零售业总额和盈利方面都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为了解中部地区六省零售业竞争力的实际水平,总结其发展的经验,提出新阶段促进其零售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本文试图建立一套测度中部地区省份零售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就中部地区六省零售业竞争力展开测度。
(一)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现有文献主要聚焦在零售业企业竞争力测度上,而关于零售业竞争力测度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对此,笔者以零售业竞争力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搜索,从检索文献看,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的研究:岳中刚(2006)提出了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综合测度的5大要素和18项指标的测度体系,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零售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并对我国30个省的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测度。杨宜苗(2008)选择了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地区总产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资水平等因素来衡量零售业竞争潜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各省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测度和排序。徐健、汪旭晖(2009)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区域零售业效率展开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朱涛(2010)从竞争安全、控制安全、结构安全、权益安全等四个层面构建零售业安全测度体系。魏颖、邱志军(2 0 1 2)从零售业组织结构、零售业行业效益、零售业企业财务能力等三个层面选取了8个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将广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重庆等9大城市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雷蕾(2014)从物流发展程度、居民消费能力、外商投资情况和人力资本等方面构建零售业技术效率的测度指标体系,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1-201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零售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熊曦(2015)从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的角度分析了打造零售业竞争力的意义。纵观现有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关于零售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还不够系统,没有一套统一的测度指标,这也凸显了建立一套专门评判零售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的必要性。二是现有研究针对区域板块开展零售业竞争力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而对于中部地区的研究则更少。因此,综合现有研究,本文从系统性、科学性的角度将零售业竞争力分为规模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两个层面,并选取与其关联的七个指标,建立了中部地区六省零售业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测度方法
本文针对中部地区六省零售业竞争力展开测度,中部地区六省主要是指河南、安徽、湖北、山西、江西、湖南六省,鉴于竞争力测度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或者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而考虑到数据的客观性和测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度。
表1 中部地区六省零售业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
表2 相关系数矩阵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表4 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5 中部地区六省零售业竞争力测度结果
零售业竞争力测度实证分析
(一)采集原始数据
根据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选取,本文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批发与零售业这一部分中获取一些数据,还有一些数据通过这些省份的商务部门公布的数据进行选取,限于篇幅,不再罗列原始数据,而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中部地区六个省零售业竞争力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相关指标得到相关矩阵系数(见表2)。
从表2可知,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等七个指标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可见选取的这些指标之间直接的相关性较强, 证明这些指标有可能存在信息上的重叠。因此,需进行主成分的选取,明确对于零售业竞争力形成的主要指标。
(二)主成分提取
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得到总体方差分析表如表3所示。
通过方差分解提取主成分可以得到两个主成分,说明有两个主成分零售业竞争力影响较大,恰恰与先前提出从规模和效益两个角度测度中部地区六省零售业竞争力是基本吻合的,在进行因子分析的过程中,得到了各因子得分系数如表4所示。
从表4(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知,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等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数值大于0.9的指标),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可以用零售业规模竞争力来表示;零售业总资产报酬率等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数值大于0.9的指标),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可以用零售业效益竞争力来表示。所以,决定用两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九个变量。
(三)竞争力综合得分
通过特征向量运用SPSS描述性功能求出,并将原始指标用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可得出两个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F1=0.306ZX1+0.312ZX2+ 0.339ZX3+0.348ZX4+0.371ZX5+ 0.302ZX6+0.251ZX7
F2=-0.205ZX1-0.231ZX2-0.346ZX3-0.191ZX4-0.159ZX5+0.139ZX6+0.603ZX7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得到综合模型如下:
F=0.278ZX1+0.269ZX2+0.233ZX3+ 0.250ZX4+0.269ZX5+0.309ZX6+0.201ZX7
根据两个主成分表达式计算和主成分综合模型计算,即可对中部地区六省零售业竞争力进行测度与分析, 结果如表5所示。
从零售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结果(F)来看,总体上中部地区省份的批发零售综合竞争优势都非常明显,从得分结果来看都超过了0,显示出中部地区省份零售业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河南和湖北,其竞争力都超过了3,显示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从零售业规模竞争力测度结果(F1)和效益竞争力测度结果(F2)来看,规模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测度结果基本呈现高度吻合的状态,即规模竞争力强的地区,其综合竞争力也比较强,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基本上规模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都比较匹配,因而对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较强的影响。
一是高度重视零售企业品牌培育。中部地区六省应从企业形象设计、消费文化提炼、内在特质培育的角度,加强对零售业企业品牌的培育,以提高零售业的整体竞争水平,尤其是要对本土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着力进行打造。
二是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规模型零售企业。零售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规模的支撑,在当前盈利整体水平下降的背景下,依靠规模化来赢得市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是致力于零售企业的服务质量提升。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零售业的消费环境,突出抓好零售网点建设,尤其是在旅游景区要加大零售网点布局,完善流通网络,平衡城乡零售业发展,同时在产品质量方面要严格把关,提高零售企业的质量和口碑。
四是要做好零售业的配套体系建设。要强化零售业发展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零售市场功能,拓展业务领域,对于成熟的零售企业,要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的现代流通方式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快零售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流与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
1.岳中刚.中国区域零售业竞争力测度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2.杨宜苗.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地域差异及宏观影响因素—以31个省(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样本[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2)
3.徐健,汪旭晖.中国区域零售业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5)
4.朱涛.我国零售业产业安全测度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0(7)
5.熊曦.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机理及其培育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3
6.魏颖,邱志军.国内主要城市零售业竞争力比较—基于广州与其他9大城市对比视角[J].商业时代,2012(10)
7.雷蕾.我国零售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1-2012年30个省份限额以上零售业的数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8.熊曦,柳思维,张闻,汤春玲.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郑州酒店业网络营销创新策略研究”(编号2015-GH-066)
F7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