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11-19 12:00孙立军赵珊张雨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长征精神思想政治大学生

孙立军 赵珊 张雨

[摘要]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针对当代青年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将长征精神科学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化,高校校园文化熏陶,多维教育平台的搭建等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长征精神;大学生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长征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高度凝集和现实体现。以长征精神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其成为有理想、顾大局、靠自己、肯吃苦的中国好青年,鼓舞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征精神的精益释义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胜利走完了长征路。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伟大创举,“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2]。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长征精神要着重领会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心系国家与人民的崇高理想,无比坚定与忠诚的革命信念,是红军最终实现战略大转移的精神动力,这份理想与信念始终激励着广大红军战士奋勇前进,为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的铸就奠定了坚实基础。红军战士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敢气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信念,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热情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二)“顾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过程中,红军各部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周恩来曾嘱咐即将赴任的干部:“你到四方面军后,不但要把份内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要顾全大局,做好两军的团结”。[3]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红军完成震惊世人的远征,离不开全体红军战士的患难与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这种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维护了党的领导、红军的统一,实现了长征的胜利。

(三)“靠自己”的独立创新精神

长征的过程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到自立自强的过程,从依靠共产国际、盲目信从李德等“洋顾问”到实事求是的做出科学决断。根据具体实际独立解决中国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成熟起来,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亦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从长征初时的失利局面,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以及后期战斗的出奇制胜,都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精神的鲜活体现,正是党上下求索的艰辛努力和拼搏创新的智慧与胆识,才探寻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四)“肯吃苦”的自强不息精神

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面对敌人的炮火和围追堵截,还要经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理极限的挑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他们用兽皮御寒,用草编鞋,用野菜、树皮充饥,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战士以无畏无惧的英雄胆识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完成了充满艰难险阻的伟大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肯吃苦”的长征精神是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

二、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多样化环境,部分学生不免产生一些负能量,不利于青年发展和国家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4]因此十分有必要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志向

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尤其面对当前大学生理想的丧失、信念的动摇,负面情绪多,缺乏正能量等问题,理想信念教育更为重要。当一个人、一个队伍甚至一个国家,一旦心怀理想并拥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便有了引导行动的航标,这种精神动力的力量不可估量。

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表现出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应成为当代青年的好榜样。用长征精神激励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承和弘扬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对理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定的高尚品质,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路途中,为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献绵薄之力。

(二)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团队意识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备受迁就和溺爱,纪律观念薄弱,生活习惯自由散漫,使得成长过程中难免养成唯我独尊的意识。加之社会环境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和互助协作的意识缺失。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秩序管理、社会的和谐发展。

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5]这种“团结在一起”的集体主义精神于个人而言是立足社会的生存之道,于国家而言是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社会工作,需要与人群、与团队打交道,需要与同事、领导、下属、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协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长征精神贯穿于集体主义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培养团队意识,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形成“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荣辱观。

(三)加强独立自主教育,提高创新水平

当前大学生多数在“众星捧月”中长大,得到更多关爱的同时也被予以更高的期待。望子成龙的父母倾尽全力为子女铺就成才之路,使得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被动的接受“最好的安排”,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独立自主、果敢选择的能力较差,思维不活跃、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说明我国在一些科技创新领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刻不容缓。独立自主是长征精神的积淀,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动力源,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保证书,青年一代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在高校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大学生独立创新、自主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实事求是的对事物进行认知、分辨、选择,独立且科学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攀附、不亦步亦趋,走自己的创新之路,打造自己的专属未来。

(四)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增强抗挫能力

“90后”的大学生,多数成长于物质资源富足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的百般呵护,娇生惯养使他们欠缺艰苦奋斗精神。习惯了疼爱与保护,当独自面对社会时,一旦出现压力与挫折,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容易出现消极、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以自杀的方式逃避困难、寻求解脱。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如果不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素质再高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担当建设大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迫在眉睫。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所表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品格教育的好教材。出生在和平发展时代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成长在物质资源丰富的社会中没有承受过生活的磨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针对性的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理论课堂、校园文化和课外实践中,培育其艰苦奋斗的作风、渗透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当代青年培养成无惧艰难困苦,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投身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行动中。

三、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将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重要方式,应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优势,使大学生更加了解长征精神产生的历史和逻辑,明晰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感知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做到在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忠贞报国,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勉务实。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主体作用。高尚的师德修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必不可少,因为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为人之道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教育客体。同时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电影、纪录片等直观形式,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第二,扩展教师理论研究范畴,通过学术研究不断完善和更新长征精神的学习内容。长征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众思想修养与素质的提升,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是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时观察大学生思想意识动态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形成结构完善,论证严密的理论成果。再将学术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研以致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将长征精神融入校园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外在表现,是知识、能力、人格的融合。将长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对高校德育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组织“革命歌曲”、“红色经典朗诵”、“长征舞台剧”等红色文化为基调的主题晚会,举办主题报告会、座谈会、演讲比赛等活动,把不惧苦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同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长征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融入活动中。让长征精神根植于大学生思想之中,让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受到熏陶。

第二,成立“长征精神研究会”、“长征精神读书会”等社团组织,对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长征诗词、长征感人事迹进行宣传。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第三,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长征精神,“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文化的主流模式”[6]。通过建设“弘扬长征精神”的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将长征途中流传的英雄事迹、沿途遗址、伟人故事定时推送,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革命前辈的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解决现实思想问题。

(三)搭建多维教育平台,将长征精神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添补了课堂教学的单一,教材内容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搭建多维教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现状,用“活教材”培养大学生的长征精神。

第一,组织大学生“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到生活条件艰苦、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行调查,让大学生真切地认识社会发展现状,了解目前还有相当多的人在为生存而奔波。引导大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各种无偿服务,以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组织大学生勤工助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使其从中感受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在劳动和奉献中提升自身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

第二,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了解在物质极度匾乏、环境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红军战士是如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才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在红军长征纪念馆、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举行入党宣誓活动,让长征精神在庄严肃穆的仪式活动中深深的镌刻在大学生的心中。组织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用自己的双脚踏步红军长征的足迹,用自己的双眼见证红军老兵的遗物,用自己的心灵体会红军长征的历史。

[注释]

[1][5]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2][4]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6]李丹,张森林,赵继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黑龙江省5所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思想政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