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九月秋
姜妍的20年:春华秋实,铸就“国之重器”
■整理/九月秋
本文主人公
她是我国首台乙烯压缩机主导设计者,打破欧美等少数国家的长期技术垄断;她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征服世界公认的石化装备制造“珠穆朗玛峰”……她就是姜妍,凭借近20年的不懈钻研和锐意进取,从一名“外行人”成为“国宝”级专家。
1973年9月,姜妍出生在辽宁新宾县,父母都是老师,她从小就懂事好学。1997年,姜妍从沈阳化工大学毕业,和同学兼男友左成柱一起进入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工作。刚进沈鼓,姜妍从事的是压力容器设计工作。她的很多同事都是毕业于名牌高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她只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自身没有任何优势。不服气的姜妍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笨鸟先飞”。
为了尽快熟悉产品特性和设计环节,姜妍每天跟着师傅认真观察学习每一项工作内容。休息时间别人都在谈天说地,她就独自伏案琢磨未消化的知识点,在笔记本上记录各种公式、参数和体会,1个月下来就记了厚厚的一大本。这些笔记本后来都成了她工作的“宝典”和“秘籍”。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1年后,姜妍就提出好几个科研课题。接着,她研发出沈鼓历史上最大的冷却器,主导开发公司首台低温容器和首台双管板换热器,填补了技术空白。姜妍短短几年取得的成绩,让领导决心给她压担子,把她调到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从事离心压缩机设计工作。
作为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透平设计院里“高手如云”,其中不乏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甚至还有姜妍在读书时就听说过的技术权威。此时的姜妍感到令人生畏的落差甚至“寒酸”,自己是个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手,甚至所学专业都不是压缩机。隔行如隔山,面对压力,姜妍也曾迟疑。她了解到,乙烯压缩机技术长期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垄断,一套投资动辄上百亿元的乙烯压缩机装置完全依靠进口,不仅价格由对方说了算,交货期和售后服务也没有保证。实现乙烯装置国产化,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重大装备国产化战略内容之一。姜妍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她决定为产业报国一搏。
新岗位对于姜妍最大的挑战不仅是高难度的产品,还有专业知识的匮乏。2003年,集团公司选送优秀的科技人员进修工程硕士。可此时女儿不满1岁,最需要照顾,姜妍思前想后,决定放弃。左成柱早就看出了妻子的心思,鼓励道:“你放心去上学吧,家里有我呢。”看着丈夫诚恳的眼神,姜妍很感动,其实这次考研进修对同是业务骨干的左成柱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于是,姜妍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学就一起学!她对丈夫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照顾这个家。”
紧张的学习开始了,姜妍抱着哭闹的女儿唱歌谣,左成柱就在书房研读资料摘录要点;丈夫在厨房做饭炒菜,姜妍就赶紧钻研英文原著和压缩机设计专业理论……两个人像陀螺般一刻不停地旋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双双获得硕士学位。
2006年,姜妍被选中主持设计我国首台45万吨乙烯压缩机。由于国外对乙烯压缩机技术严密封锁,研发工作很不顺利。设计方案被推翻了一次又一次,她的内心无比煎熬,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在想,“乙烯压缩机到底怎么办?我们国家能不能生产?”
巨大的压力下,姜妍常常深夜一个人偷偷流泪。到了白天,她又成了“空中飞人”,穿梭于国内各大炼化厂之间;爬上几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装置工作台,只为看一看同类产品的结构和运行情况;到国外图书馆查阅资料,啃原版技术书……
姜妍带领团队,经过3年没日没夜埋头苦干,产品终于设计出来了,在厂区试运转一切正常。可谁也没想到,当设备装配到生产线上,这套国内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压缩机组却出现了严重问题。原来,设备在厂区运转时是常温,开机运转是超低温(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102摄氏度)。开机后,压缩机的振幅越来越大,没办法,只能停工。用户在电话里吼了起来:“20天内必须彻底解决,否则退货!”焦急的姜妍一接到电话就蒙了,如果整改不成功,就意味着代表中国冲击乙烯三机的研发全部失败。
外界对姜妍也开始出现种种质疑:“小打小闹过得去,关键时候掉链子!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姜妍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回到家就压抑不住地流眼泪。左成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在妻子的书桌上留下这样一句话:“还记得大学的那场球赛吗?就是因为你不放弃,才能在最后反败为胜。即使所有的人都怀疑你,我也永远支持你。”看着丈夫朴实的话语,姜妍的眼泪簌簌而下,还有什么比家人的支持更有力量呢?
姜妍再次坚定信心,经过分析,她确信主轴材料采用1Ni9没问题,只是需要大量实验数据验证。终于,经她整改后的乙烯机在-101℃下开车成功,所有指标均达到国际化水准。
姜妍回到家,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丈夫,刚提到“主轴”,女儿就跑过来说:“妈妈妈妈,我知道,是1Ni9。”姜妍的眼泪涌了出来,恍惚间,女儿仿佛从嗷嗷待哺的婴儿一下子长这么大了,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怎么过来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0年1月8日,姜妍永远记得这个日子。由她主导设计的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成功稳定运行,一举打破国外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垄断。
看似难以逾越的山峰,被姜妍踩在了脚下,重任接踵而来。在集团办公大楼里,总工程师王学军对姜妍一字一句地说:“研制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是沈鼓从事压缩机制造30年来的最大梦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定要给用户、给国家一个满意的交代!”姜妍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怦怦跳动,她用力甩了一下马尾辫,声音不大却一字千钧地答道:“坚决完成任务!”
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不是数量级的简单放大,机组结构、制造工艺与普通压缩机都有着天壤之别,其困难之大,难以想象。面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图纸,姜妍突然想到:零下一百多度的乙烯,本身不就是制冷介质吗?在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上采用缸内加气方法,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机组的效率。姜妍兴奋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姜妍带领团队反复研究试验,将这种完全颠覆了以往常规压缩机结构的设计,应用在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上。2011年2月22日18时,沈鼓集团总装车间内人头攒动,灯光闪耀,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躺在试车台上,它的设计者姜妍却躲开人群,静静地站在后面,她的梦想、期待与担心纠结在一起,她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满怀希望而又惴惴不安。随着试车总指挥一声令下,机组开车、增压,各项参数源源不断地传来,成功了!此时的姜妍,流下了梦想成真的泪水。
属于中国人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横空出世,从此,我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闻听喜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发来贺信:“这标志着我国大型石化装备的重大突破,意义重大。”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也做出批示:“这是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又一大成果!”
在这历史的跨越中,姜妍功不可没。可她并没有沉湎于既有成就,打破国外垄断只是第一步,中国必须拥有绝对领先世界的技术,她将目光投向了产业技术的世界前沿。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缺油、少气”,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从煤中分离甲醇从而生成石油化工产品已势在必行。姜妍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攻坚克难,率先研制出甲醇制烯烃装置产品气体压缩机,使沈鼓集团一举中标中原石化等3个项目,成功打开煤制油这个具有几千亿产值的新兴市场,并在国内市场保持了95%的占有率。姜妍开发的这套机组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国在该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创新是攀登技术高峰的法宝,姜妍先后获得“氧气压缩机用银片镶嵌密封”等六项国家专利。近3年来,沈鼓集团制造离心压缩机623台,累计产值数百亿元,姜妍与团队设计创造的产品就贡献了60%的份额。
从优秀走向卓越,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有一支具备持续战斗力的团队。姜妍以满腔热情培养年轻人,用心了解每一个年轻员工的特质和潜力,为其“量身定制”详细的成长成才目标和轨迹。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很多人都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设计人员。姜妍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殊荣,为国家的人才储备做出卓越贡献。
事业的成功让姜妍感到快乐,但对于家庭她却时常感到亏欠。姜妍的父母都已退休,虽然回老家开车只要2小时,忙于工作的姜妍却很少回去看望。父母年纪大了,没坐过飞机,姜妍曾许愿陪他们一起坐飞机去三亚旅游,可至今没能满足老人家的愿望。多年来,姜妍没有时间辅导女儿学习,没空送她去辅导班,甚至没有去开过一次家长会。一次女儿过生日,姜妍原本答应下班后带女儿去吃披萨,可那天却加班到深夜。等她回到家,女儿已经睡了。左成柱告诉姜妍,孩子许的生日愿望,是希望妈妈能到学校接她一次。望着熟睡的女儿,姜妍泪流满面,在心里对女儿说:“孩子,对不起,等你长大了,你会理解妈妈的。”
至今,姜妍的手机里仍保存着一条短信,那是上小学的女儿发来的:“妈妈,我在雪地里等了40分钟公交车,还没来,我都冻哭了,多想你来接我。”在北京开会的姜妍当时就用双手捂住脸,失声痛哭。可是,当有人问起姜妍后悔不后悔时,她依然平静地说:“我当初选择的就是一条吃苦的路,有快乐,也有亏欠,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2016年7月1日,姜妍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7月2日,她主导设计的我国首台套120万吨乙烯三机试车成功。之后,姜妍再度试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40万吨乙烯压缩机。这也使得沈鼓集团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完成多个领域压缩机的“全能王”,从而为国家节省了几十亿美元外汇。姜妍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称号。
2016年8月初,姜妍去伊朗洽谈100万吨乙烯压缩机合同;8月31日,她赶赴浙江舟山谈价值约3亿元的140万吨乙烯压缩机合同……“现在,不仅国内石化企业的乙烯压缩机几乎全部由我们生产,而且我们的产品还成功地打进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姜妍自豪地说。
坚持辛劳的付出,才能收获累累硕果。春华秋实,姜妍用近20年的勤奋汗水,终铸就“国之重器”,绘出无悔人生。
(责编/方堃)
E-mail:fangkun212@sina.com